文丨小海狸伯克@bigfun社區
M7自行火炮的發展簡史
時間回到二戰爆發前後,派駐歐洲的美國武官源源不斷的把德軍的作戰報告發送回國,美國人發現,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需要一種可伴隨的機動火炮。而最佳選擇莫過於全履帶式底盤的自行火炮,美國陸軍裝甲兵司令雅各布·J·德弗斯少將於1941年秋發表的這一振聾發聵式的說法一錘定音,美國陸軍開始設計自己的履帶式自行火炮。而作為炮兵出身並參與步兵和騎兵裝甲部隊建設的多面手軍人,德弗斯將軍尤為適合擔當此種職務。
僅僅幾個月後,1941年10月,德弗斯將軍建議生產2輛基於M3中型坦克車體的105毫米自行火炮,這兩輛原型車由鮑爾溫機車廠製造(早期北美的裝甲車輛很多都是由鐵路機車生產廠製造,故採用大量與蒸汽機車慣用製造法工藝相似的鑄造車體),並被船運至阿伯丁試驗場進行試驗。這種被命名為105毫米自行榴彈炮(howitzer motor carriage,HMC)T32的自行火炮裝備了一門標準的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這是美國陸軍的師屬標準支援火炮,這門榴彈炮安裝在頂部開放式車體戰鬥室的右側。在阿伯丁試驗場,T32原型1號車的尾部被切開了一個門,方便廢藥筒的拋出清理以及補充彈藥。
在初步試驗後,1號車得到了W-6010106的註冊號,並被運往肯塔基州諾克斯堡接受裝甲兵委員會的測試,在1942年2月5日至8日,測試馬不停蹄的進行了三天。最終,委員會總結認為T32是一款優秀的自行火炮,適合裝甲部隊使用,但需要稍作修改後方可投入量產,最後的結果便是M7HMC,也就是英國人所稱的「牧師」,其固定戰鬥室的裝甲需要從四分之三英寸削減至二分之一英寸,並且其側後方高度也將降低11英寸,前部裝甲需增厚至3英寸。T32上的M2A1榴彈炮擁有左右共31度的射界,但裝甲兵委員會並不滿意,射界遂加寬至45度。原本相當高的+65度仰角被裝甲兵委員會砍至35度,以此保留該車低矮的輪廓(恕我直言,採用R975風冷汽油機的車都矮不到哪去啊,這幫人咋想的),在實戰中過低的仰角限制了最大射程,是個不利的因素,經常逼迫M7尋找陡坡來發揮更大的射程。裝甲部隊同樣需要M7配備一挺.50口徑重機槍用於防空需求,車體右側便增設了一個環形槍座,這也是該車「牧師」之名的由來,出於維修需要,車體前側也開了一個小門,該車彈容量由T32的44發增添至57發,其乘員組由7人組成。
以上改進全部應用於第二輛序列號為W-6010107號的原型車上,該車仍然在阿伯丁測試場接受測試,不過她很快便被送往美國機車公司(大名鼎鼎的ALCO)作為量產原型使用,並在1942年4月定型為M7自行榴彈炮。ALCO的第一輛量產型M7於同月下線,大規模生產緊鑼密鼓的展開,直到1943年3月生產線關閉為止,ALCO一共生產了2814輛M7。
頭兩輛量產型M7在1942年4月6日運往阿伯丁接受檢驗,在進行試射後實施了一些小改進,包括行駛和炮彈裝載試驗。陸軍的結論是該車的生產無需中斷,並在改進裝載的情況下可以多裝7枚炮彈,達到69枚。試生產型及早期量產型M7採用了源自M3中型坦克的傳動及3片式傳動外罩設計,M2機槍的環形槍架和槍座同樣源於M3。後期生產型的M7則將源於M3的三片式傳動外罩換成了M4謝爾曼中期以後所使用的一體化鑄造外罩,原本源於M3的鉚接式車體很快也被M4的焊接車體所代替。駕駛座位於車體左側,視野良好,前方有一個不錯的觀察口,在觀察口開啟時他可以同步放下一個可收放擋風玻璃方便觀察,另外他還配有一個潛望鏡。至於其他車組,他們不需要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便可透過開放式車體直接看到外面(不知道是好是壞……),當然,M7的頂部還配有一個帆布外罩,在天氣不太好的時候阻擋風雨進入車內。
到1943年末,M7一年多的作戰及測試經驗反饋給了設計單位,顯示M7需要進一步改進以適應戰場環境。實戰證明,豎著放置的彈藥架由於其高度高於側裝甲,極容易在實戰中殉爆,附加蜂窩裝甲被加裝至M7的側方和後方以保護彈藥架。一套新的火炮鎖定裝置也投入使用,該裝置使用更方便,並且不會干擾彈藥的存放。其他一些源於M4坦克的設計也應用於後期型M7之上,例如雙錨式制動器、新型盤式從動輪、擋泥板以及最重要的一體化傳動前罩。其上部戰鬥室外裝甲均為0.5英寸的均質鋼,但戰鬥室下部則是0.5到1英寸厚的軟鋼。
早期型M7與後期型的對比,可以看出顯著的不同
500輛這種經過修改設計的M7由ALCO在1944年5到10月之間完成,另外176輛M7則在聯邦機器公司和沃爾德公司組裝,M7的產量至此總計為3490輛。
與後期型M7並行的,還有826輛不太一樣的M7由軋鋼汽車公司(Pressed Steel Car Company,也是M40GMC的主要生產商,後面會提到)製造,基於後期型的M4A3中型坦克,並使用了一致的福特GAA汽油機,這就是M7的一個主要改型M7B1。除了發動機的區別外,M7B1與後期型M7的區別很小,使用了同質的焊接車體與裝甲板。M7B1的生產結束於1945年2月,所有M7自行火炮的生產至此全部結束。
雖然在二戰結束前便停產,但M7系列的服役史相當漫長,一直到冷戰早期1960年代。在韓戰時期,由於山地戰環境較多,M7早已被人詬病的35度最大仰角問題再度出現,朝鮮半島崎嶇不平的地形需要火炮具備更為彎曲的彈道和更高的仰角以攻擊反斜面目標。M7仰角不夠的問題早在近10年前的亞平寧半島的戰鬥中就暴露無遺,但似乎由於地中海和義大利戰場人微言輕,他們的呼聲一直被軍械部門所忽視。在這一問題再度暴露後,美國人開始著手將M7B1的最大仰角恢復為牽引型M2A1的65度仰角,與原型車T32一致,該改型為M7B2。除了榴彈炮仰角提升外,M2機槍的環形槍座也進一步加高,以取得更好的視野。
把時間倒回1941年,北非戰場的英國人缺乏一款可以跟上英國裝甲部隊巴拉克拉瓦式蠻勇衝鋒的曲射炮兵,也對自行火炮有著急切渴望。基於英國陸軍標準師屬野戰炮的25磅MKII野戰炮成為了首選,美國人開始將T32原型車的二號車W-6010107號改為使用25磅野戰炮的自行火炮,改稱為T51。
在阿伯丁試驗場的試驗中,T51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火炮搖架問題頻發,而當需要更換時美國人發現該搖架早已停產,美國人被迫更換新生產型的搖架。T51具有-5度至+40度的垂直射角,比M7略強,但其左右射角則很差,僅有24度(左向7度,右向17度)。但倒黴的T51再度拉胯,實際生產型的火炮垂直射角僅有34度到-6度。由於對其不滿,英國陸軍責令加拿大基於公羊坦克(M3的加拿大親戚)設計的司事自行火炮替代了T51的位置,後者遂於1943年4月取消。
T51的照片不多,但這東西長得「很有特色」
關於司事的事情以後有機會筆者會去寫,這是一款發展經歷及設計乃至零部件與M7牧師極為相似但駕駛座在右邊的右舵車。
最初的155毫米自行火炮,M12GMC
差不多在M7發展的同時,1941年6月,美國陸軍軍械局開始考察一款基於M3中型坦克底盤的155毫米大口逕自行火炮的研發計劃。這個時候炮兵(而不是裝甲兵,這點值得注意,M12和M40都是由軍械局負責研發的)絕大多數重炮都是牽引式的,而且他們對一款自行式重炮興趣缺乏。在軍械局與炮兵的長時間談判後,炮兵勉強接受了研製一款大口逕自行火炮原型車的協定。該車採用了155毫米M1918M1型大口徑加農炮及其復進機還有炮上其他零碎一起架在了M3中型坦克底盤上。
對於美國陸軍來說,M1917/8GPF是一款裡程碑式的火炮。一戰時期,由於登陸法國與法軍並肩作戰的美國遠徵軍十分缺乏重武器,法軍便將48門自用的M1917GPF加農炮以及大量其他輕重武器一起移交美軍使用,美國也同步購買了此炮的生產協議。但在1918年11月前美國生產的155毫米M1917/1918加農炮沒有一門交付到美國遠徵軍手中。到1940年6月,仍然有973門M1917/1918GPF加農炮在美軍中服役,主要是M1918M1型,這是美國參戰前美軍中最常見的一款軍屬火炮。
由於體積、重量和炮架原因,直接的卡車摩託化運輸對於該炮十分低效,而該火炮專用新型炮架及高速前車一直到1937年才完成研發。美軍為該炮研製了兩種炮架及配套前車,這兩種炮架及前車都包括了充氣式輪胎和空氣剎車,之所以劃分兩種炮架主要是適配型號不同——M2炮架是適配法制M1917,而M3型則適配美制M1918或M1918A1。當然,改造這款老炮炮架的進展實際上挺慢,一直到1942年6月美軍才堪堪完成598門的改造。
M1918的繼承者,155毫米M1「長腳湯姆」一直到1942年才大量服役,結果就是M1917/18經歷了戰爭早期的諸多戰鬥,1941-42年絕望的菲律賓保衛戰中的301野戰炮兵團就裝備了該型火炮,244海岸炮兵營及陸戰隊第5防禦營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操作這種火炮反擊日軍大小戰艦的炮擊。雖然「長腳湯姆」的迅速量產讓這款老炮消失在了野戰炮兵當中,但該炮仍然以岸防炮的身份經歷了整個二戰。
根據OCM 16912號令,155毫米自行火炮的發展計劃得到認可,並得到了T6GMC的編號,原型車在洛克島兵工廠進行製造(順便提一句,M4謝爾曼的原型車也叫T6,其焊接型原型車也在洛克島兵工廠製造),於1942年2月12日完成交付阿伯丁試驗場試用。試用測試結果認為,T6是一款穩定的火炮平臺,但其液壓助鋤在試驗中發生故障並在完成射擊後無法收回,更麻煩的是這個設計拙劣的助鋤甚至在跨區域運輸時都成為了阻礙,必須重新設計,另外火炮旋迴機構也需要設計一個防塵罩。
在經過阿伯丁試驗場的試驗後,T6被轉送至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接受野戰炮兵委員會的測試。測試證明了自行火炮的機動優勢十分顯著,在測試中T6在35分鐘內轉移6英裡抵達一個新的發射陣地,而牽引火炮則發花費了足足3小時時間。1942年7月,委員會認可T6的性能,並在經過少量修改及改進後進行量產。與自行火炮配套的還有一款設計類似的伴隨車,負責運載火炮彈藥及人員,該伴隨車則命名為T14運載車,在經過測試後以M30運載車的名字在鮑德溫機車廠進行量產,其生產持續到1944年5月。
T6的成功激勵了美國陸軍研發更大口徑的自行火炮及自行炮架的野心,早在一戰結束後法國設計師就研製了330和240毫米重榴彈炮的自行式炮架,因此毫不奇怪的,美國人開始對更大的自行火炮及炮架感興趣。富蘭克林研究所在1942年10月拿出了充滿野心(或者說綠皮精神)的大型自行炮架,將240毫米M1918榴彈炮架在T6自行火炮的底盤之上,並在其後鉸接了一個差不多大的3軸底盤,方便向後方機動。當然,這個怪異的設計從來沒有實施。
OCM 18584號令將T6試驗車的量產型命名為M12GMC,並批准先行採購50輛。在1942年8月10日,該數字擴充到100輛。T6原型車也被送往軋鋼汽車公司作為量產型車的模板,M12GMC的第一輛量產車在1942年9月完成,M12的生產持續到1943年3月,總產量為100輛。第一輛量產型M12先後被運往埃裡試驗場和布拉格堡進行測試,經過針對性修改以後投入量產。陸軍陸戰部隊總司令部相信,100輛M12重型自行火炮可以滿足陸軍所有對大型自行火炮的要求,甚至可以儲存或將其中的一部分撥發給訓練單位。
和「牧師」與「司事」類似,M12也經歷了各種由M3至M4底盤的改進,當然改進實際上沒有脫離原先T6原型車的架構。155毫米炮本身雖然都是GPF加農炮,但本身基本上是有啥用啥,法制M1917、改進的M1917A1和美國授權版的M1918M1都有裝備。M4炮架確保該炮可以實現左右各14度的射界及+30至-3度的仰俯角。更類似於移動炮架,M12自行火炮本身只能攜帶18發155毫米彈藥,其中6發位於火炮左側,4發位於左側,另外8發則位於車體的下方,當然更多彈藥則有賴於伴行的M40運載車提供了。M12的全體車組人員為6人,其中包括2名主副駕駛及4名炮兵人員,兩個戰位位置分列火炮兩側,另外兩人則站在液壓助鋤位置。為了給火炮及乘員留出位置,M12的大陸R975C1發動機被挪到了車體前部駕駛座的後方,排氣管也進行了延長,該車的2個油箱位於發動機兩側,總共儲存了200加侖汽油。裝甲防護方面,該車上部戰鬥室防護為0.5英寸,下部則為0.75英寸。其車首部的前部傳動前罩也是三片式的,與M4早期型和M3一樣。
在歐洲的作戰中,M12證明了自身設計發展的優越性。在諾曼第戰役中,該炮是為數不多可以跟隨美軍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和突破行動的炮兵單位,在大多數場合M12是美軍唯一一種可以與前鋒部隊保持一天的推進距離並完滿完成所有155重炮任務的自行火炮。在1944年秋巴頓的大軍開始攻擊德軍的「齊格菲防線」時,M12自行火炮也表現出了重要作用。155毫米重炮在1000至2000碼的距離上對德軍鋼筋混凝土碉堡的直瞄射擊是毀滅性的,使用延時引信的高爆炮彈可以穿透7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後爆炸,而通常只需要1-2發命中即可促使德軍碉堡投降。
姍姍來遲的主角,M40/43自行火炮
在M12GMC的成功後,美國陸軍炮兵對155毫米自行式重炮的興趣十分濃厚,但此時此刻老式M1917/8GPF加農炮的儲備已經耗盡,新式的155毫米M1重加農炮,俗稱的「長腳湯姆」並不適合M12的M3及早期M4底盤。經過進一步考察,他們選擇了後期型M4A3E8謝爾曼底盤作為新型155自行火炮的底盤,該車具備更寬的車身和水平彈簧懸掛(HVSS)並適配了新型23英寸履帶。他們對該底盤進行了類似M12自行火炮的改裝,包括將發動機移至駕駛座後方,火炮及炮架移至車體後部等。最大的改進是為主副駕駛增加了一個底板逃生門,位於副駕駛座的後方。裝甲防護方面基本與M12一致,不過下部裝甲加厚到了1英寸,前部的傳動前罩為一體式鑄造型。
美軍為新式自行火炮裝備的M1「長腳湯姆」155重加農炮是一款傳奇的火炮,該炮誕生於美軍對M1918加農炮替代品的追求之中。早在1920年,美軍就研製了M1920重加農炮,但由於預算的匱乏而胎死腹中。該計劃在1929年死者蘇生,搖身一變成了155毫米T4重加農炮,美軍設計該炮用於20000至25000碼(18.3至22.9公裡)內的炮擊任務。155毫米T4還擁有另一個203毫米(8英寸)的姊妹T3,兩種火炮共用同一種炮架,這也為M40/43自行火炮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由於大蕭條的影響,重炮研製計劃被再度冷藏至30年代後期,並最終於1938年定型,155毫米T4得到了155毫米M1加農炮的名稱,203毫米T3則得到了203毫米M1榴彈炮的名稱。正式的生產開始於1940年10月,但到1941年底該炮生產數量不過數十門。
155毫米M1的特點就是十分沉重,必須使用專門的牽引車進行牽引,在1943年前,美國陸軍使用6*6底盤的馬克7.5噸卡車進行牽引,在全履帶底盤的M4高速牽引車(HST)出現後也迅速成為了「長腳湯姆」的御用牽引車。
作為軍屬重炮,「長腳湯姆」在二戰期間一共裝備了49個重炮營,其中40個在歐洲戰場戰鬥,其餘9個則在太平洋。「長腳湯姆」的第一次參戰在1943年的突尼西亞,由34野戰炮兵營使用,由於該炮的長射程與精準,很快便成為最受歡迎的遠程火炮。該炮在義大利戰役中經常使用190%的強裝藥而不是規定的最大120%進行射擊,導致身管更換頻繁。「長腳湯姆」被視為美軍在戰爭中使用最優秀的火炮,在戰後仍然被繼續使用直到被155毫米M59所代替。
作為155毫米M1加農炮的姊妹,203毫米M1榴彈炮的光芒則被前者掩蓋住了。該炮總產量1006門,並不比「長腳湯姆」少,但入役時間更晚,直到1943年11月裝備該炮的兩個重榴彈炮營才被部署到義大利前線。與155毫米M1一樣,203毫米M1也以其精準與大威力而著稱。在戰爭期間,美軍一共裝備了59個重炮兵營,其中38個在歐洲戰場服役,3個則在太平洋戰場,在衝繩戰役中陸戰隊被陸軍使用該型火炮的表現所震驚,迅速要求裝備該型火炮。
OCM2379號令於1944年3月18日籤署,要求生產5輛新型155自行火炮原型車,並將其命名為T83。1944年7月28日,第一輛T83原型車在軋鋼汽車公司下線,基於先前M12的經驗,基本結構相似的T83在10月於阿伯丁試驗場的試驗中表現的極為完美,不管是否使用助鋤,該車在各種射角都表現出作為穩定火炮平臺的優點。在完成了200輪射擊後,155毫米加農炮被替換成了8英寸M1榴彈炮,在射擊了75輪中表現的同樣完美。基於此結果,1944年11月的軍械部OCM25754號令確定還需基於此製造兩輛裝備8英寸榴彈炮的原型車,這就是8英寸T89自行榴彈炮。第2和第3輛T83原型車在10月完成,並被運至布拉格堡接受炮兵委員會的測試。與往常一樣,在一個月的測試過後一系列小改進被提了出來。
M40和43基本一致,所以經常發生改來改去的事情
T89原型車於1945年1月完成,先後在通用汽車和布拉格堡接受了作戰測試。T89自行榴彈炮雖然很類似於T83,但更為通用,該車實際上是一個全能型火炮平臺,可以隨便適配155毫米重加農炮或203毫米重榴彈炮,其彈藥儲備、火炮鎖定裝置也都可以同時使用於155和203毫米炮。由於戰爭結束,T89的總產量為48輛,其中約一半被改為155毫米自行火炮。
T83的量產開始於1945年2月,到年底已生產總計418輛,在1945年中,其中的24輛被改為8英寸自行榴彈炮T89,T83最終在1945年5月得到了M40自行火炮的正式名,此時歐洲戰場的戰鬥基本已經結束了,T89則在1945年底得到了M43自行榴彈炮的正式名。 當然,無論T89還是T83實際上都在歐洲戰場的末尾接受了實戰考驗。1945年初,美軍組織了「斑馬」特遣隊,將包括M26「潘興」坦克在內的最新銳裝甲車輛投入歐洲戰場接受實戰檢驗,T83和T89被分配給裝備M12自行火炮的991野戰炮兵營,該營將T89的203毫米榴彈炮換成了155毫米「長腳湯姆」,隨後投入了科隆戰鬥(美軍潘興與德軍黑豹在科隆大教堂下的對決廣為人知),其中T83自行火炮向科隆城內發射了美軍的第一發炮彈。在實戰中美軍多次將大口逕自行火炮用於較近距離的平射,美軍還據此研製了附加防護裝甲。
美軍並沒有給裝甲車輛起綽號的習慣,「大腕」(BIG SHOT)的綽號可能來源於這張圖,當然更有可能來源於喜歡噱頭的模型封繪(上圖)
M40和M43均在韓戰中服役,並在冷戰早期退役,被全封閉式戰鬥室的新式自行火炮所代替,當然,那就不是本文需要探討的事情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