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的野牛、黃蜂、蟋蟀再到野蜂,現代自行火炮的開山之作

2020-12-21 騰訊網

二戰期間 德國自行榴彈炮的發展軌跡

一戰時,法國的自行榴彈炮

早在1914年,沙俄帝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安裝在卡車底盤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一門自行榴彈炮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 ,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於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並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

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SIG33 150mm自走重步兵炮由萊茵金屬公司於1927年設計開發,1933年正式生產。該炮炮身長1680mm;最大射程4700m。

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務實的德國工程師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自行化的150毫米s.IG.33步兵炮一生產出來,就是德國步兵和裝甲部隊的搶手貨,其被大量配置在德軍裝甲戰鬥群(與虎,虎王,4號坦克,黑豹坦克一起協同行動)和步兵支援群中(與4號突擊炮一起伴隨步兵進攻),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s.IG.33步兵炮依然保持生產。

「野牛」自行火炮可以看成是在I號坦克底盤上架了一門s.IG.33步兵炮,如果準確的說,「野牛」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自行火炮,而只算是機動炮架。

即使在「野牛」自行火炮投入生產之前,利用2號坦克的底盤和零部件進行改良的計劃就已經制定了。2號坦克在1941年就已經過時了,但是巨大的生產數量提供了一個生產變型車的好機會。第一輛改進的實驗型車在1940年6月13日於庫莫斯多夫(Kummersdorf)接受測試。在1940年10月,阿勒克特(Alkett)完成了第一輛基於2號B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B)的底盤的原型車,但這種底盤既無法為安裝大型火炮提供足夠空間也不能吸收後坐力。

在1941年2月18日,決定用去掉炮塔的2號坦克底盤來生產「野牛」II自行火炮。1941年7/8月第一輛2號「野牛」II自行火炮(加長型)被生產出來。到1942年1月,總共12輛(實驗型)被阿勒克特生產出來,1941年7輛,1942年5輛。

為了安裝火炮車體加寬了32cm,加長了60cm並且裝上了第六個負重輪。因為是基於2號坦克開發的,所以和原型坦克沒有什麼通用零件。使用巴辛-NAG引擎而非梅巴赫引擎提供動力。和「野蜂」不同的是「野牛」II車體上層結構沒有保護。150mm sIG 33 L/11.4重步兵炮安裝在車體上層一個與車寬寬度相同的防盾上。射程4700米,最大仰角75度。這種武器依據仰角和射速可以作為重步兵炮或者重迫擊炮來使用。乘員4人(車長,兩名炮手和駕駛員),全重16噸。這款武器因為發動機過熱和機動性不佳的緣故名聲不佳。

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初期,德國便研製成功I號和III號突擊炮等自行火炮。在發展反坦克用的自行火炮的同時,德國人也對自行榴彈炮予以足夠的重視,先後進行了不同口徑、不同身管的火炮的裝車試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德國軍隊對波蘭和西歐發動「閃擊戰」取得成功,特別是進攻蘇聯之後,德軍統帥部深感牽引式火炮跟不上坦克推進的速度,要求加速研製和生產自行火炮的呼聲甚高。因此,德國便同時開始研製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榴彈炮。

「黃蜂」105毫米自行榴彈炮於1942年7月25日研製成功試製型炮車。但是,由於當時東線更急需自行反坦克炮,於是,優先生產了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同樣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蜂」自行榴彈炮,直到1943年2月才正式開始生產。到1944年7月,共生產出676輛「黃蜂」自行榴彈炮。需要指出的是,生產這種自行榴彈炮的工廠,是被德軍佔領的波蘭華沙附近的法莫工廠。該廠的生產直到1944年夏被蘇軍解放時為止。

還有一個「小插曲」是,不知是什麼原因,希特勒不喜歡「黃蜂」(德文Wespe)這個名字。1944年1月,希特勒下令「必須取消這個名稱」。於是,德軍又恢復了原來的代號,即Sdkfz.124自行榴彈炮。

「黃蜂」自行榴彈炮採用II型輕型坦克底盤,在II型坦克的基礎上,去掉炮塔,加上上部結構及火炮製成。它的戰鬥全重僅為11.7噸。在66年前,以10多噸重的底盤裝上大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算得上是很前衛的了。車長4.79米,車寬2.24米,車高2.32米,小巧玲瓏,拿二戰時期的標準看,算得上是「小車裝大炮」的典範了。車輛乘員5人,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偏右的位置,車長位於火炮的右側,炮長位於火炮的左側,在車長和炮長的後面各有1名裝填手。與基型車相比,車體前部改動不大,車體後部加裝了阿爾凱特公司製造的上部結構,但整個炮車的總裝還是在波蘭的法莫工廠完成的。戰鬥室的頂部是敞開的。這也是二戰初期和中期自行火炮的主流結構形式。「黃蜂」自行榴彈炮的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

「黃蜂」自行榴彈炮的主要武器是1門leFHl8/2型105毫米榴彈炮,身管長為28倍口徑,火炮的高低射界為-5~+42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7度。一般來說,要完成大多數射擊任務是足夠了,但要大範圍轉移火力時,就需要駕駛員轉動炮車才行。發射的彈種有榴彈、穿甲彈、破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等。發射FH Gr榴彈時,最大射程可達10650米,發射穿甲彈時,在5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穿甲52毫米,最大射程1500米,發射破甲彈時,破甲厚度達100毫米,最大射程也是1500米。由於戰鬥室的空間狹小,炮彈的彈藥基數僅為32發。為了彌補彈藥基數的不足,在戰鬥中往往要有彈藥輸送車伴隨作戰。

1942年的蘇德戰場戰局膠著,德軍迫切需要大口徑火炮的支援,於是德軍開始研究如何在舊坦克的底盤上加裝大口徑火炮。設計者首先選中的一和二號坦克的底盤,其研製出來的型號就是野牛1、2型,但是這兩款底盤都過於狹小,而且穩定性也不是很好。於是最終採用了捷克製造的Panzer 38(t)坦克的底盤,因為這種算是大負重輪的底盤,無論是馬力還是穩定性都出色的多。而加裝的火炮和野牛的型號相同,為150毫米的SIG33型步兵炮。

最先生產的蟋蟀是在Panzer 38(t)H型坦克底盤上改造的,在拆除了上層炮塔以後,重新分割戰鬥室而將SIG33型步兵炮放入,就簡單的成為了新的蟋蟀H型火炮,寶馬公司在布拉格的工廠開始生產蟋蟀H型。

1943年2月到4月中,這種車輛一共生產了91輛(其中包括一輛樣車)。它的特點是上層建築低矮,由於完全採用坦克底盤它的正面防護達到50毫米,而上層防盾也有25毫米。在希特勒的授權下,為了儘快提高蟋蟀H型的生產速度,很多38(t)型坦克被從前線拉回進行自行火炮改裝。

M型和H型的最大區別是其發動機在車體中部,雖然戰鬥室也做了分割和重新設計,但是它這個隔間被劃在車身的較後部分,亦稍微比H型的細小及較高。德國要求開發這種戰鬥車輛,是因為原本的「蟋蟀」自行火炮並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車身的前端使得車身重量不平衡,令車輛行進時極不穩定。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車身較後位置,使得車身得以平衡。

最初的200輛38(t)M型底盤的改造工作交給了寶馬公司生產,後又追加82輛,分2個時間段製造分別是43年4-6月和43年10月到44年9月。拆除了之前的120發大彈藥架以後,全車可以放20發150毫米的炮彈,對於11.7噸的車已經是非常不易了。因為火力和性能還算不錯,在德軍的裝甲師和擲彈兵師中蟋蟀相當受歡迎。它們歸屬於步兵重炮單位編制,每單位6門。

「野蜂」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義「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坦克試驗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榴彈炮。由德意志國防軍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野蜂式自行火炮設計於1942年。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前鋒裝甲部隊缺乏機動炮兵火力支援,當時雖然已有幾種自行火炮車服役中,但德國陸軍對其性能及表現並不滿意,因此1942年德國陸軍開始設計新型自行火炮來滿足需求。

第一個考慮方案是以三號坦克車體搭載一門leFH17 105mm榴彈炮,但軍方偏好使用四號坦克車體,於是本案在製造原型車一輛後被擱置。替代方案則是計劃使用特別設計的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但搭載一門sFH18 150mm 30倍口徑榴彈炮。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是一種三號/四號坦克試驗車體,結合了三號坦克的駕駛、轉向系統以及四號坦克的引擎、懸吊系統,這個車體後來也使用於「犀牛」式驅逐戰車。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為「三/四號自行火炮」,「Hummel」名稱是後來希特勒命名的。

「野蜂」自行火炮在車體後方有一個頂部開放式戰鬥間,並有10mm的裝甲圍繞以保護乘員與火炮,引擎移至車體中央部份以讓出空間給戰鬥間。末期型則將駕駛室與上層結構稍為修改,以便給駕駛與通信員有較大的空間。

由於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攜帶數量有限的彈藥,所以又開發出「野蜂」彈藥運輸車以協同作戰。「野蜂」彈藥運輸車基本上就是沒有裝備火炮的野蜂,但有裝設置彈架以便輸送彈藥。如果情勢需要,野蜂彈藥運輸車也可以重新武裝,在戰場裝上榴彈炮,搖身一變成為正規「野蜂」自行火炮作戰。

「野蜂」自行火炮初次作戰是在庫爾斯克會戰,約100輛參戰。野蜂主要配發於裝甲師中的裝甲炮兵營(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每6輛「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輛野蜂彈藥運輸車。到戰爭結束為止,總共生產了714輛「野蜂」自行火炮及150輛「野蜂」彈藥運輸車。

可以看出,在二戰中德軍為解決支援火力——榴彈炮——的機動問題,可謂是不遺餘力,從最初簡單搭配的「野牛」,再到「黃蜂」「蟋蟀」,都是在現有的坦克底盤上加以改進。

雖有倉促上陣的感覺,但終究是一步步前行,隨著經驗的逐步積累,「蟋蟀」M型已經有了現代自行榴彈炮的樣子:前置發動機,寬大的操作空間,合理武器布局。只是受限於38(t)的底盤,重心和機動性上略有欠缺。

蘇軍裝備的「野蜂」自行火炮

直至利用III/IV底盤的「野蜂」出現,成為德國自行火炮的經典作品。專門設計的寬大底盤解決了以往輕型底盤的局限,搭載大威力遠射程火炮成為可能。「野蜂」的優異性能令德軍深感滿意,即便是敵人,也對繳獲的「野蜂」刮目相看,並編入自己的部隊投入戰鬥。

之後,德國在新設計坦克時,都要求能夠在該底盤的基礎上改進成自行榴彈炮,並進行設計,並成為傳統。「黑豹」「虎王」等坦克都有其對應底盤的自行榴彈炮改進型,只不過這些設計都停留在設計圖階段,沒有生產罷了。

二戰中,德國自行榴彈炮的發展可以看成是該型武器歷史發展的縮影,至今令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相關焦點

  • 蜇人的蜜蜂——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為了能夠在炮兵裝備上壓制對方,除了傳統的牽引式火炮之外,蘇聯和納粹德國都裝備了各種數量龐大且性能不俗的自行火炮。而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二戰時德軍裝備的「野蜂」自行火炮。 比如此前的「野牛」系列自行火炮,不僅底盤的承載能力差,所使用的火炮也是老式的步兵炮。
  • 威力大卻射得近,為追步兵裝雙腳:德軍38(t)「蟋蟀」自行步兵炮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簡史(上)一.伴隨火力的「呼喚」雖然坦克是「陸戰之王」,但無可否認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 有史以來壓力最大的武器,二戰德國SPG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在二戰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機動重火力支援武器,德國最早意識到這類裝備在戰鬥中發揮的作用,二戰初期就積極研發,除了野牛系列自行火炮等著名的型號外,德國當時還有一款十分小眾的SPG自行火炮。SPG自行火炮法蘭西戰役中,德軍裝備的野牛自行火炮表現優異,堅定了德國繼續研究相關武器裝備的決心。不過擺在德國面前的問題是,德軍缺乏足夠的裝甲底盤用於改裝工作,於是大量繳獲的坦克底盤被用來進行改裝。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二戰時期,德軍裝甲兵的「動物園」中,都有哪些「珍禽異獸」?
    而在二戰中後期,面對蘇聯T-34和美國謝爾曼組成的鋼鐵洪流,德軍裝甲部隊在數量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依然打出了極其傲人的戰績。使德國在相繼輸掉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依舊能夠有效的阻擊蘇聯人的反擊,將戰爭延續到了1945年。
  • 戰車溯源:全球僅有12臺的自行火炮 威力強大卻百病纏身
    ▲《坦克世界》中的D系4級自行火炮「野牛」II  《坦克世界》的老玩家們肯定還記得,在遊戲的「上古時代」分房系統尚未改變時,低級車輛經常被迫和高級車輛戰鬥。  ▲火炮搖到最大仰角的「野牛」II  此前阿爾凱特公司已經成功以I號坦克B型為底盤,改造出來了38臺「野牛」自行火炮,而「野牛」II也是出自他們之手:1940年6月初阿爾凱特公司就將一門帶著輪子的s
  • 德軍歷來多奇思,坦克魔改樂無窮,細數二戰德軍對坦克的改造工作
    在二戰中,德軍出於各種原因,而對自己的坦克做了許多魔幻一般的改裝。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那些德軍魔改出來的裝備都是怎麼樣的。 一、率先慘遭毒手的Ⅰ號坦克 最先被德軍魔改的裝備,仔細想來應該就是德軍坦克序列的開山之作——Ⅰ號坦克。
  • 陸地斯圖卡:二戰德軍40式自行火箭炮,所到之處一切灰飛煙滅
    二戰時期德軍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因其強大的火力和刺耳的呼嘯聲令盟軍膽戰心驚,是二戰著名的戰機之一。然而在陸地上德軍也有一款與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齊名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被譽為陸地斯圖卡的德軍40式自行火箭炮。
  • 二戰爆發前,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上)
    在二戰爆發前夕德軍各兵種都偏向於實現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基本上每個兵種都有一部分摩託化部隊;同時各部隊在保證機動性的情況下改良裝備,增強火力上的配置,比如自行火炮。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德軍並沒有裝備重型武器,他們只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也就是常說的「10萬國防軍」,因為這個時候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叫防衛軍,二戰德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 二戰蘇聯SU-152毫米自行火炮號稱動物園殺手據說能打穿費迪南
    說到二戰殲擊車系列,蘇輛和德國都才採用無炮塔結構,而德國當時最著名的殲擊車,主要有兩個型號,三號G型突擊炮,黃鼠狼殲擊車,這兩種殲擊車是德軍二戰時期生產數量最多,戰績最好的兩款車輛,而蘇聯方面,最為經典常規的殲擊車輛,主要是以SU系列殲擊車為主,SU-76是蘇聯第一款戰場自行火炮,
  • 二戰德國Pak 97/38火炮,來自法國上一個世紀的「禮物」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彈性炮架火炮,該炮出現之時簡直就是劃時代之作,無論是射速還是射程都達到一個新高度,在一戰中配合機槍防守陣線,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過這款火炮到二戰時期已經不再先進,至少在軍工科技高度發達的歐洲已經不再先進,雖然射速夠快,但是持續射擊精度和拖曳行軍速度已經不足。
  • 火力才是王道:從M7到M41,二戰美軍中小口逕自行火炮進化之路
    在此後的阿拉曼戰役中該炮也不負所望的成功壓制住了位於戰壕中的德軍88炮。 於是在這種思想下美國基於已有的坦克平臺研製出了各式各樣的自行火炮,其種類之繁多堪稱二戰一絕,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二戰美軍中小口逕自行火炮的進化史。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二戰1944年德軍的LG系列無坐力火炮德軍傘兵師的鋼鐵之矛
    說到二戰時期火炮正常情況下其重量都超過400公斤,運輸起來十分不方便,而重量越小往往口徑就越小,能夠進行有效打擊和有效作戰的半徑就越小,二戰時期為什麼的日本92式步兵炮會在亞洲戰場取得成功,並且在亞洲戰場得到廣泛的使用,包括後來解放戰爭,朝鮮戰役都能看到日本二戰時期
  • 「灰燼戰線」從M7牧師到M40GMC,二戰美軍自行火炮發展史
    文丨小海狸伯克@bigfun社區M7自行火炮的發展簡史時間回到二戰爆發前後,派駐歐洲的美國武官源源不斷的把德軍的作戰報告發送回國,美國人發現,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需要一種可伴隨的機動火炮。最終,委員會總結認為T32是一款優秀的自行火炮,適合裝甲部隊使用,但需要稍作修改後方可投入量產,最後的結果便是M7HMC,也就是英國人所稱的「牧師」,其固定戰鬥室的裝甲需要從四分之三英寸削減至二分之一英寸,並且其側後方高度也將降低11英寸,前部裝甲需增厚至3英寸。T32上的M2A1榴彈炮擁有左右共31度的射界,但裝甲兵委員會並不滿意,射界遂加寬至45度。
  • 二戰義大利149/40 Semovente自行火炮,唯一樣車輾轉流落美國
    ,149/40 Semovente自行火炮就是其中一款變體。P40重型坦克(義大利成為重型坦克,其實它26噸的重量應該歸於中型坦克)在1941年年底取得初步成功,不過因為安裝的火炮不符合實際需求等問題,真正的P40坦克在第二年春天才被確定下來。也正是在1942年4月,以P40底盤設計大口逕自行火炮的工作展開。
  • 二戰德軍獨特的兵種—裝甲擲彈兵,二戰步兵的最高境界
    比如有天下陸軍第一精銳之稱的「大德意志師」其全稱也叫「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除此以外還有在二戰末期,頑抗到最後,死守柏林國會大廈的一支納粹部隊——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可以說不管是德軍的國防軍,還是德軍的黨衛軍,都有「裝甲擲彈兵師」的身影。而且德軍中的精銳部隊,大多都會被冠以「裝甲擲彈兵師」的稱謂。這也可以說是在二戰歷史中一個比較有趣和新奇的事情了。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而對於蘇軍步兵而言,最為可靠的莫過於那些魔改出來的SU-76自行火炮。一、魔改樂無窮如果說起SU-76自行火炮的誕生,我們就不得不先說一下蘇聯對於退役坦克的處理方式——不是拆了賣廢鐵,這玩意買了價值也不是很大。不同於現代的退役武器大多已經服役超過二十年以上,坦克的整體可靠性已經差不多掉光了。
  • T18自行榴彈炮,美國二戰前早期自行火炮嘗試
    嚴格來說美國的自行火炮起步並不算晚,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少有相關方面的研究,但是一戰結束後以購買的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進行了研發,製成了早期自行火炮,這種自行火炮畢竟技術基礎薄弱,加上使用的底盤本身就很小巧,實戰能力堪憂。
  • 二戰後法國首款大口逕自行火炮,需要乘員下車作戰的F3自行火炮
    二戰中讓法國痛心疾首的事,莫過於開著美式坦克解放巴黎了,作為昔日的歐洲陸軍大國,幾年前其坦克大軍還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現在淪落到乞求別人的援助。二戰尚未結束,法國就積極恢復坦克工業,開啟了坦克、自行火炮等一系列裝甲武器的研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