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 德國自行榴彈炮的發展軌跡
一戰時,法國的自行榴彈炮
早在1914年,沙俄帝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安裝在卡車底盤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一門自行榴彈炮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 ,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於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並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
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SIG33 150mm自走重步兵炮由萊茵金屬公司於1927年設計開發,1933年正式生產。該炮炮身長1680mm;最大射程4700m。
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務實的德國工程師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自行化的150毫米s.IG.33步兵炮一生產出來,就是德國步兵和裝甲部隊的搶手貨,其被大量配置在德軍裝甲戰鬥群(與虎,虎王,4號坦克,黑豹坦克一起協同行動)和步兵支援群中(與4號突擊炮一起伴隨步兵進攻),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s.IG.33步兵炮依然保持生產。
「野牛」自行火炮可以看成是在I號坦克底盤上架了一門s.IG.33步兵炮,如果準確的說,「野牛」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自行火炮,而只算是機動炮架。
即使在「野牛」自行火炮投入生產之前,利用2號坦克的底盤和零部件進行改良的計劃就已經制定了。2號坦克在1941年就已經過時了,但是巨大的生產數量提供了一個生產變型車的好機會。第一輛改進的實驗型車在1940年6月13日於庫莫斯多夫(Kummersdorf)接受測試。在1940年10月,阿勒克特(Alkett)完成了第一輛基於2號B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B)的底盤的原型車,但這種底盤既無法為安裝大型火炮提供足夠空間也不能吸收後坐力。
在1941年2月18日,決定用去掉炮塔的2號坦克底盤來生產「野牛」II自行火炮。1941年7/8月第一輛2號「野牛」II自行火炮(加長型)被生產出來。到1942年1月,總共12輛(實驗型)被阿勒克特生產出來,1941年7輛,1942年5輛。
為了安裝火炮車體加寬了32cm,加長了60cm並且裝上了第六個負重輪。因為是基於2號坦克開發的,所以和原型坦克沒有什麼通用零件。使用巴辛-NAG引擎而非梅巴赫引擎提供動力。和「野蜂」不同的是「野牛」II車體上層結構沒有保護。150mm sIG 33 L/11.4重步兵炮安裝在車體上層一個與車寬寬度相同的防盾上。射程4700米,最大仰角75度。這種武器依據仰角和射速可以作為重步兵炮或者重迫擊炮來使用。乘員4人(車長,兩名炮手和駕駛員),全重16噸。這款武器因為發動機過熱和機動性不佳的緣故名聲不佳。
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初期,德國便研製成功I號和III號突擊炮等自行火炮。在發展反坦克用的自行火炮的同時,德國人也對自行榴彈炮予以足夠的重視,先後進行了不同口徑、不同身管的火炮的裝車試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德國軍隊對波蘭和西歐發動「閃擊戰」取得成功,特別是進攻蘇聯之後,德軍統帥部深感牽引式火炮跟不上坦克推進的速度,要求加速研製和生產自行火炮的呼聲甚高。因此,德國便同時開始研製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榴彈炮。
「黃蜂」105毫米自行榴彈炮於1942年7月25日研製成功試製型炮車。但是,由於當時東線更急需自行反坦克炮,於是,優先生產了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同樣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蜂」自行榴彈炮,直到1943年2月才正式開始生產。到1944年7月,共生產出676輛「黃蜂」自行榴彈炮。需要指出的是,生產這種自行榴彈炮的工廠,是被德軍佔領的波蘭華沙附近的法莫工廠。該廠的生產直到1944年夏被蘇軍解放時為止。
還有一個「小插曲」是,不知是什麼原因,希特勒不喜歡「黃蜂」(德文Wespe)這個名字。1944年1月,希特勒下令「必須取消這個名稱」。於是,德軍又恢復了原來的代號,即Sdkfz.124自行榴彈炮。
「黃蜂」自行榴彈炮採用II型輕型坦克底盤,在II型坦克的基礎上,去掉炮塔,加上上部結構及火炮製成。它的戰鬥全重僅為11.7噸。在66年前,以10多噸重的底盤裝上大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算得上是很前衛的了。車長4.79米,車寬2.24米,車高2.32米,小巧玲瓏,拿二戰時期的標準看,算得上是「小車裝大炮」的典範了。車輛乘員5人,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偏右的位置,車長位於火炮的右側,炮長位於火炮的左側,在車長和炮長的後面各有1名裝填手。與基型車相比,車體前部改動不大,車體後部加裝了阿爾凱特公司製造的上部結構,但整個炮車的總裝還是在波蘭的法莫工廠完成的。戰鬥室的頂部是敞開的。這也是二戰初期和中期自行火炮的主流結構形式。「黃蜂」自行榴彈炮的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
「黃蜂」自行榴彈炮的主要武器是1門leFHl8/2型105毫米榴彈炮,身管長為28倍口徑,火炮的高低射界為-5~+42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7度。一般來說,要完成大多數射擊任務是足夠了,但要大範圍轉移火力時,就需要駕駛員轉動炮車才行。發射的彈種有榴彈、穿甲彈、破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等。發射FH Gr榴彈時,最大射程可達10650米,發射穿甲彈時,在5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穿甲52毫米,最大射程1500米,發射破甲彈時,破甲厚度達100毫米,最大射程也是1500米。由於戰鬥室的空間狹小,炮彈的彈藥基數僅為32發。為了彌補彈藥基數的不足,在戰鬥中往往要有彈藥輸送車伴隨作戰。
1942年的蘇德戰場戰局膠著,德軍迫切需要大口徑火炮的支援,於是德軍開始研究如何在舊坦克的底盤上加裝大口徑火炮。設計者首先選中的一和二號坦克的底盤,其研製出來的型號就是野牛1、2型,但是這兩款底盤都過於狹小,而且穩定性也不是很好。於是最終採用了捷克製造的Panzer 38(t)坦克的底盤,因為這種算是大負重輪的底盤,無論是馬力還是穩定性都出色的多。而加裝的火炮和野牛的型號相同,為150毫米的SIG33型步兵炮。
最先生產的蟋蟀是在Panzer 38(t)H型坦克底盤上改造的,在拆除了上層炮塔以後,重新分割戰鬥室而將SIG33型步兵炮放入,就簡單的成為了新的蟋蟀H型火炮,寶馬公司在布拉格的工廠開始生產蟋蟀H型。
1943年2月到4月中,這種車輛一共生產了91輛(其中包括一輛樣車)。它的特點是上層建築低矮,由於完全採用坦克底盤它的正面防護達到50毫米,而上層防盾也有25毫米。在希特勒的授權下,為了儘快提高蟋蟀H型的生產速度,很多38(t)型坦克被從前線拉回進行自行火炮改裝。
M型和H型的最大區別是其發動機在車體中部,雖然戰鬥室也做了分割和重新設計,但是它這個隔間被劃在車身的較後部分,亦稍微比H型的細小及較高。德國要求開發這種戰鬥車輛,是因為原本的「蟋蟀」自行火炮並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車身的前端使得車身重量不平衡,令車輛行進時極不穩定。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車身較後位置,使得車身得以平衡。
最初的200輛38(t)M型底盤的改造工作交給了寶馬公司生產,後又追加82輛,分2個時間段製造分別是43年4-6月和43年10月到44年9月。拆除了之前的120發大彈藥架以後,全車可以放20發150毫米的炮彈,對於11.7噸的車已經是非常不易了。因為火力和性能還算不錯,在德軍的裝甲師和擲彈兵師中蟋蟀相當受歡迎。它們歸屬於步兵重炮單位編制,每單位6門。
「野蜂」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義「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坦克試驗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榴彈炮。由德意志國防軍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野蜂式自行火炮設計於1942年。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前鋒裝甲部隊缺乏機動炮兵火力支援,當時雖然已有幾種自行火炮車服役中,但德國陸軍對其性能及表現並不滿意,因此1942年德國陸軍開始設計新型自行火炮來滿足需求。
第一個考慮方案是以三號坦克車體搭載一門leFH17 105mm榴彈炮,但軍方偏好使用四號坦克車體,於是本案在製造原型車一輛後被擱置。替代方案則是計劃使用特別設計的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但搭載一門sFH18 150mm 30倍口徑榴彈炮。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是一種三號/四號坦克試驗車體,結合了三號坦克的駕駛、轉向系統以及四號坦克的引擎、懸吊系統,這個車體後來也使用於「犀牛」式驅逐戰車。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為「三/四號自行火炮」,「Hummel」名稱是後來希特勒命名的。
「野蜂」自行火炮在車體後方有一個頂部開放式戰鬥間,並有10mm的裝甲圍繞以保護乘員與火炮,引擎移至車體中央部份以讓出空間給戰鬥間。末期型則將駕駛室與上層結構稍為修改,以便給駕駛與通信員有較大的空間。
由於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攜帶數量有限的彈藥,所以又開發出「野蜂」彈藥運輸車以協同作戰。「野蜂」彈藥運輸車基本上就是沒有裝備火炮的野蜂,但有裝設置彈架以便輸送彈藥。如果情勢需要,野蜂彈藥運輸車也可以重新武裝,在戰場裝上榴彈炮,搖身一變成為正規「野蜂」自行火炮作戰。
「野蜂」自行火炮初次作戰是在庫爾斯克會戰,約100輛參戰。野蜂主要配發於裝甲師中的裝甲炮兵營(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每6輛「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輛野蜂彈藥運輸車。到戰爭結束為止,總共生產了714輛「野蜂」自行火炮及150輛「野蜂」彈藥運輸車。
可以看出,在二戰中德軍為解決支援火力——榴彈炮——的機動問題,可謂是不遺餘力,從最初簡單搭配的「野牛」,再到「黃蜂」「蟋蟀」,都是在現有的坦克底盤上加以改進。
雖有倉促上陣的感覺,但終究是一步步前行,隨著經驗的逐步積累,「蟋蟀」M型已經有了現代自行榴彈炮的樣子:前置發動機,寬大的操作空間,合理武器布局。只是受限於38(t)的底盤,重心和機動性上略有欠缺。
蘇軍裝備的「野蜂」自行火炮
直至利用III/IV底盤的「野蜂」出現,成為德國自行火炮的經典作品。專門設計的寬大底盤解決了以往輕型底盤的局限,搭載大威力遠射程火炮成為可能。「野蜂」的優異性能令德軍深感滿意,即便是敵人,也對繳獲的「野蜂」刮目相看,並編入自己的部隊投入戰鬥。
之後,德國在新設計坦克時,都要求能夠在該底盤的基礎上改進成自行榴彈炮,並進行設計,並成為傳統。「黑豹」「虎王」等坦克都有其對應底盤的自行榴彈炮改進型,只不過這些設計都停留在設計圖階段,沒有生產罷了。
二戰中,德國自行榴彈炮的發展可以看成是該型武器歷史發展的縮影,至今令無數軍迷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