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在滬的眾多外籍人士了解疫情,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官網主頁以中、英、法、日、韓五種語言,傳達上海市疫情防控發布會的情況。2月1日開始,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旻便承擔起日語版的翻譯任務。
徐旻自中學起學習日語,博士畢業後從事日語教學工作整整二十年。「旻」字意為秋天,徐旻出生在秋天,父母便給他取了這個名字,而「旻」字拆開正好是「日文」,因此徐旻也自稱「徐日文老師」。他調侃道:「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每日疫情防控情況的翻譯,是一個較為緊迫的任務。徐旻每天下午2時左右接到中文稿,長度一兩千字不等,一小時左右完成翻譯,翻譯稿當日便會公開發布。平時徐旻的翻譯工作以口譯為主,口譯工作考驗反應速度,為他承接這次任務帶來優勢。
但筆譯與口譯相比,譯文更為細緻,不僅要做到準確通順,還要斟酌句式和用詞。官方通報中往往有一些句子工整精簡,例如「不瞞報、不謊報、不漏報」,徐旻在翻譯時儘量保持句式的原貌;還有一些句子含義豐富,例如「居家辦公、在線辦公、錯崗上班、分時到崗、輪流到崗」,徐旻特別諮詢了人事勞務專業的朋友,確認各種情況的具體含義。
2月8日,上海市政府出臺了28條綜合政策舉措全力支持企業抗擊疫情,外資企業平等享受相關政策扶持,令在滬外企十分關注。政策全文5000餘字,徐旻2月8日下午接稿,次日上午交稿,2月10日譯文便在上海外辦官網推出。許多日資企業向徐旻表達了感謝,雖然企業內部也有翻譯,但速度和準確度不夠。而且企業需要內部溝通,以及與日本總公司溝通,這樣一份官方發布的權威譯文派上了用場。
徐旻在進行文字翻譯工作
40天內,徐旻已翻譯六萬多字中文稿,他還是第一次挑戰如此規模的筆譯工作。他說:「我覺得這次的工作挺有意義,或者說成就感吧。」因此徐旻也積極主動,每天的新增病例數等公開信息,他會根據早間「上海發布」公布的數字提前填好。「3月9日那天文字稿3點才傳來,我有點等不及,根據網上的發布會視頻,頭一次做了『聽翻』,當然後續按文字稿仔細校對過。」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徐旻還將這份任務融合到教學之中,「既藉助外腦,又加強教學」。2月23日的疫情防控發布會提到「時刻嚴防疫情的『倒春寒』」,在思索了幾個版本後,徐旻將「倒春寒」這個詞放到在高級翻譯同學群裡讓大家琢磨,沒想到學生認真思考,紛紛回應。
外事辦的工作人員也給予了徐旻很多幫助。由於時間緊迫,徐旻偶爾漏看一行、少翻譯一個詞,工作人員都會細心發現,還會仔細查詢一些官方機構名稱翻譯。這位「徐日文」老師認為,在繁重的阻擊疫情工作中兼顧外籍人士的語言需要,官方力量主導加上志願者配合,體現了上海的國際化風範,他很高興「能在機緣巧合之下做力所能及之事」。實際上,他所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充分發揮專業特色,至今已有數百名師生儲備積極參與涉外防疫志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