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這則開篇語,用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再合適不過。「雙網際網路記」(A Tale of Two Internets)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因為網際網路,無名之輩可以一夜之間聲名鵲起(soar to fame);因為網際網路,公眾人物也能一夜之間聲名掃地(fall from grace),更嚴重的是遭遇「廢棄」(cancelled)。隨著被廢棄的公眾人物越來越多,「廢棄文化」(cancel culture)也成了網絡熱詞。
活生生的人如何被廢棄?韋氏詞典——也是在網上——作出了詳細說明。作為cancel的新用法,「廢棄某人」,通常針對知名人物(celebrities),意味著「不再對其給予支持」(to stop giving support to that person),具體行為包括:抵制某演員參演的電影,拒絕閱讀或宣傳某作家的作品。
至於廢棄某人的原因,韋氏詞典認為不一而足,但「往往是被廢棄者表達了令人反感的言論,或做出了讓人難以接受的行為,以致繼續為此人出資會留下不良印象」。
由此可見,最初的廢棄類似於文化抵制(cultural boycott),而被廢棄的公眾人物也大多來自文化娛樂領域:前有暱稱「黴黴」的美國鄉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最近有因跨性別(transgender)言論激怒全網的「哈利波特之母」羅琳。
早期常見於文化圈的廢棄行為,其本身又如何演變成一種文化?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因於網際網路,甚至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廢棄文化中的「文化」(culture),其實指「特定社會群體中共同的態度和行動」(the shared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而社交媒體恰恰能迅速集結想法相同(like-minded)的人,進而掀起一場網絡風暴。
但廢棄文化之所以愈演愈烈,還是因為它藉助(ride the wave of)了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比如今年的「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正是在這些社會運動的助推下,廢棄文化瞄準的對象由文化圈拓展到政治、商業和學術等各個領域,廢棄的方式也從抵製作品升級為要求道歉,甚至強制辭職。
廢棄文化「火出圈」的標誌是,美國總統川普7月4日在國慶演說中指責左派將廢棄文化當作「政治武器」(political weapon),「讓人丟掉工作、羞辱持異見者、要求任何和他們看法不同的人完全屈從」。儘管川普誇大其詞的特性世人皆知,但民調顯示,的確有不少網民擔心,廢棄文化已走得太遠(cancel culture has gone too far)。
在廢棄文化的一片喧囂中,有人指出了其背後的冷峻事實:它關乎如何就公眾人物的惡劣行為向其追責。相比讓公眾人物失去身份甚至飯碗,廢棄文化更應關心的,或許是建立新的道德和社會規範,以及明確一旦違反這些規範時,應採取何種集體反應。畢竟在最好也最糟的時代——借用《雙城記》中的另一句話說——「前方無所不有,前方也一無所有」(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究竟是哪一個,還要靠我們自己選擇。(張熠檸)
【來源:參考消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