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一首《黃土高坡》將渭北人民特有的純樸和勤勞唱得淋漓盡致。
渭北旱塬橫亙東西,從關中平原眺望,像條巨型腰帶,又因這裡乾旱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被人們稱為「陝西的旱腰帶」。這裡地廣人稀、植被覆蓋度低,長期以來多以生產小麥和雜糧作物為主,兼以養豬牧羊,還有煤炭等礦產資源。20世紀90年代,這裡開始大面積種植蘋果後,竟然發現這裡是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符合七項氣象指標的最優蘋果產區。敦厚淳樸、低調務實,這裡的人民與天鬥、與地鬥,換來了麥黍飄香、春華秋實。
作為土生土長的陝西寶雞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翟丙年對熟悉的這片土地和人民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近三十年如一日,不管是早年埋首於滾滾麥浪之中進行植物營養化學調控等方面的研究,還是之後醉心於碩果纍纍的蘋果園中進行高效土肥水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探索,最讓他感到高興的還是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夠「開花結果」,惠及一方百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頂天立地做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當這些歲月沉澱的智慧澆灌出美麗的花朵和豐碩的果實時,他和渭北的土地和人民也真正地融為了一體。
承師之恩,創新前行
陝西關中腹地,大名鼎鼎的楊陵坐落於此。這裡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堯舜時代,就誕生了周的先祖后稷,其在當地「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5000年農耕文明,被後世譽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主管農業的官員。改革開放以來,當代后稷傳人在楊陵這片熱土上始終圍繞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神聖使命,發揮當地在農業領域積蘊的優勢,著力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探索新路。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農業自由貿易試驗區,被譽為「農業矽谷」。
楊凌的新騰飛,得益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強力支撐。作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和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序列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中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特色高等農業院校。建校80餘年來,一代代西農人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恪守「誠樸勇毅」的校訓,承遠古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形成了「紮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於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和「團結、求真、堅韌、自信」的西農科學文化,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辦學之路,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翟丙年一直感慨於自己的幸運,能夠置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濃厚的傳承文化氛圍之中吸取幾代師生的經驗、精華,並最終凝練成自己特有的理念和感悟。
1986年秋,翟丙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原西北農業大學(1999年合併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農化系。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大學期間,他一直都是活躍上進的優秀分子。憑藉優異成績和出色表現,4年後,他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推免研究生的資格,慕名拜在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全國優秀教師、陝西省勞動模範趙伯善老先生的門下。趙老先生是《農業化學總論》的參編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極力倡導將植物營養學的基本理論成果向生產一線的轉化應用,且一輩子躬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恩師的帶領之下,翟丙年從碩士研究生開始就已經注重應用研究,聚焦植物的化感作用,試圖從一些野生植物中提取天然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並以其為主成分,與企業合作研製開發出能夠促進種子萌發和植株生長發育的小麥種衣劑、玉米浸種劑、油菜增效劑、果樹花果調控劑及果實品質改良劑等系列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
「趙老師帶給我的最大影響是他一直倡導的『生物同源』理念,就像傳統中醫所倡導的從天然的中藥材裡提取治病的有效成分一樣,我們的理念是力求從中草藥和野生植物中尋找能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生理活性物質,形成植物生長調節劑系列產品。這一理念也為我後來堅持新型肥料研製與應用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翟丙年得以更好、更快地把握好科研方向,立足學科前沿及一線所需發光、發熱。時至今日,恩師的影響仍照亮其前行。
幸運的是,博士階段的翟丙年同樣收穫了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的「饋贈」。李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營養學家、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陝西省勞動模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6項。「李老師治學嚴謹、著作等身、學術造詣很高。他通曉英、俄、日、德、法5種外語,尤其擅長英語,國際交流十分廣泛。他擴展了我的國際視野,把我引入了氮素營養研究及旱地作物土肥水高效管理等新的研究方向。」在李老師的帶領之下,翟丙年參與完成的「黃土高原旱地氮磷養分高效利用理論與實踐」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獲得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時至今日,翟丙年對兩位恩師帶給他的影響仍念念不忘。在他看來,傳承的燈塔,其強大在於指明方向,帶給他的是繼續向前乘風破浪的無盡勇氣和力量。繼承前輩優良傳統的基礎之上致力創新,翟丙年得以綻放出屬於他們新一代西農人的特有光芒。
頂天立地,碩果纍纍
渭北旱塬屬於典型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水分虧缺和土壤貧瘠是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的主要脅迫因子。加之,近二三十年來,老百姓過度重視化肥、輕視有機肥,化肥過量施用問題十分突出。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降低了土壤質量,造成了化肥面源汙染,對當地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翟丙年順應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和耕地質量提升及化肥用量零增長的戰略需求,立足西北,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撐計劃項目、公益性農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專項、陝西省蘋果重大專項及多項橫向項目等國家、省部級和校企合作項目的資助下,開展了當地主要作物,特別是蘋果科學施肥的限量標準和施肥指標體系研究;有機(增施有機肥料、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等)替代化肥減肥增效機理及技術研究;水肥耦合機理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究;土壤退化機理及土壤改良修復和質量提升技術研究;施肥的環境效應研究;土壤改良修復劑、專用配方肥、商品有機肥、水溶性肥料及果實品質改良劑等農化產品的研製與應用……進入翟丙年的研究世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神奇魅力的農業科學世界,正是這些年埋首田間地頭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換來了如今的風吹麥浪、碩果滿園,它們是翟丙年多年傾力奉獻結出的智慧結晶。
從1993年獲碩士學位留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再到2001年7月在職獲得博士學位,一步一個腳印,翟丙年從一名原本稚嫩的學子逐漸成長為一名講師、副教授、教授,成為領域裡的佼佼者。他把青春和熱情都投注到科學研究上,更是把智慧和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近30年,他的足跡遍及渭北山川,同時也不忘提升自己,曾經先後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作物化學調控研究中心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土壤和作物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各1年,對以色列果園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過短期考察。這些沉澱都為他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地踐行自己的夢想埋下堅實伏筆。
2008年對翟丙年來說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進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從此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旱地蘋果園土肥水高效管理技術的研究與示範上,在國家、省部級及楊凌示範區和學校各級各類項目的資助下,對黃土高原,特別是陝西渭北旱地蘋果主產區土肥水管理現狀、土壤肥力狀況、產地環境保護現狀、高效土肥水管理技術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摸清了家底,踏上了徵程。
「中國是世界上蘋果種植面積最大,也是總產量最高的國家,分別佔世界的46%和49%左右。而我國蘋果主要集中在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兩大優勢產區,尤其是西北黃土高原產區,由於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蘋果糖分積累多,著色好,具有生產高檔優質蘋果的生態環境條件。」對翟丙年來說,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綜合系統地運用到促進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產業發展上,無疑是他深入貫徹綠色發展、「兩山」理論及「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重要指示精神的最佳落腳點,也是他將自己畢生所研搬下高閣,惠及普通老百姓的一個最佳落腳點。是機遇,也是挑戰,立足一線深入研究,最終換來一項又一項技術成果的開花結果。
結合自己多年在植物營養調控、旱地作物土肥水管理研究工作的積累,根據黃土高原產區面臨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對土壤和產地環境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翟丙年帶領團隊先後深入系統地研究了蘋果樹的營養特點與需肥規律、土壤供肥特性、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及不同施肥方式對果園土壤質量、果樹生長發育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等。這些工作為他們後來針對黃土高原蘋果產業由「傳統果業」向「現代果業」轉變、老果園升級改造等系列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果園的現代化轉型目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很多果園陸續進入衰老更新期,老果園改造問題凸顯,果園的果樹品種、栽培模式與管理技術隨之發生較大變化,老果園升級改造,也被業內認為是蘋果產業乃至水果產業供給側改革重要一步;又比如長期過量使用化肥使得果園的化肥面源汙染問題更加突出……」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翟丙年和團隊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針對陝西蘋果主產區老果園土壤退化、重茬建園再植障礙、溫室氣體排放、硝酸鹽累積和淋溶損失、種養結合系統中有機肥重金屬和抗生素含量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監測和評價。在摸清汙染現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肥料、農藥及不同種類汙染物在不同產地蘋果種植系統的累積、遷移和轉化規律及相應的管控技術;從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方面加大對主要產地果園汙染阻控和修復技術的研究;根據多年的調查研究,他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通過增加有機物料投入、減少化肥用量、改變施肥方式、施用微生物製劑等多措並舉的防控與修復技術來實現果園土壤質量和產地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將這些技術與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結合,集成綜合防控與修復技術模式,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
多年深入田間地頭,翟丙年及其團隊緊緊圍繞蘋果產業綠色發展的目標,先後開發出土壤質量修復劑、無機及生物質炭基蘋果專用肥及水溶性肥料等綠色農化產品;形成了旱地蘋果「樹盤覆膜,行植油菜」二元覆蓋保墒技術及有機替代化肥減肥增效技術,集成了旱地蘋果「一噴二蓋三調控」土肥水高效利用綜合技術模式,並制定了相應技術規程。這些研發成果為幫助政府決策,節約資源、減輕環境汙染,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果品品質和安全性,促進蘋果產業綠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覆蓋保墒與合理施肥是渭北果園高產高效的必要措施,為提高蘋果的產量和品質,根據多年深入系統的調研分析,翟丙年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在蘋果樹盤下覆蓋黑色塑料膜或地布,在樹行間種植小油菜(或自然生草或人工種植生草),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氮磷鉀化肥用量,確定適宜的施肥時期和養分配比,果實膨大期噴施抗蒸騰葉面肥及果實品質改良劑,再配以輕簡實用的果園機械」的旱地果園土肥水綜合管理技術模式。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旱地蘋果園土肥水綜合管理措施,它可以做到調控土壤水分、調控土壤肥力、調控樹體生長發育,進而提高產量和改善果實品質,通過田間示範和大面積推廣應用,受到果農的一致好評。「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水分和養分既是影響旱地作物生長的主要脅迫因子,又是一對聯姻互補、互相作用的因子。良好的水分條件可以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從而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合理施肥能夠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可以使作物覓取更深層次和更大空間的水分,從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水肥耦合效應,真正實現『以水促肥、以肥調水』。果樹是多年生植物,有機肥施用量、化肥基追比例與追肥時間都會影響土壤水分和肥力,從而影響果樹生長發育。我們之前的研究大多都是針對果園覆蓋或果園施肥管理的單項技術,將施肥管理與覆蓋保墒措施相結合來進行果樹水肥調控不失為一個綜合有效的方法途徑……」很早以前,翟丙年就已經深刻認識到土肥水高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將多年積累的單項技術一個一個悉心梳理最終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由點到面綜合集成使得他和團隊的旱地蘋果園土肥水高效管理技術的研究與示範工作走入佳境,多項綜合技術模式在主產區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頂天立地做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翟丙年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撒播希望,惠及百姓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30多年前,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事業的讚頌與希冀,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農業全面改革的美好序幕;30多年後,歌聲依舊傳唱,而夢想照進現實:如今中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呈現出一番生氣勃勃的景象。
作為伴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農業科研工作者,翟丙年對中國農業取得的巨大進步深有感觸,而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一直鞭策著他與時代同行。融入歌聲中,他把人生的每一次機遇和挑戰當成是進步的階梯,不斷攀爬的過程中,贏得了眾人的肯定,也獲得豐碩成果。他先後獲得省級和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主編和參編國家和省部級重點規劃教材6本;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發表科研論文150餘篇,主編和參編科研專著6本。作為主要完成人,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6項,制定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3項。
見過翟丙年的人都說他看起來更像一名紮根農村的基層技術人員,想不到他是一名「讀過萬卷書,行過萬裡路」的科學家。「我希望通過技術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農民特有的爽直、質樸一直保留在這名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身上,正如他所說,走到哪裡都不能忘本,到哪一步都不忘自己的出身及價值所在。正是這一份質樸的想法幫助他堅定執著地走過這麼多年深入田間地頭的探索推廣歷程。
作為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肥一體化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陝西省生態肥業聯盟理事長、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肥料工藝與設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秘書長,這些年來,翟丙年一直在堅持做著「團聚起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將現代農業技術搬下高閣,帶到農民身邊去」這一件在他看來「非常重要、非常值得」的事情,所以即使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他分內的任務,就算再苦再累他也要堅持做下去。
多年來,翟丙年的足跡遍及陝西、山西、甘肅、河南、新疆、西藏、山東、遼寧等蘋果主產區,更是常年深入到陝西的西安、寶雞、鹹陽、渭南、延安、榆林等地的農技推廣站、百姓果園、田間地頭,為當地的技術人員和老百姓做了大量的技術培訓、示範推廣工作,從合理施肥與覆蓋保墒的必要性,到土肥水一體化管理的重要性;從對果園土壤成分的監測到對環境汙染的管控……每到一處,他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跟當地的老百姓融成一體,談及自己的專業,翟丙年總是能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一樁樁、一件件地耐心剖析、細心科普,可以感受到他把全部的愛和熱情都奉獻給了自己一生摯愛的事業,渴望將自己畢生積蓄的知識和經驗及技術帶給當地老百姓,讓他們儘快脫貧致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奉獻自己一分力量。讓他備受感動的是,百姓也回饋給了他同樣真摯的感情,把他當親人一樣看待,有問題及時反饋、積極主動地配合他的工作,給予他完全的信任和敬仰……
「其實跟老百姓們在一起,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他們的經驗、他們的需求,溝通起來常常能給予我不少的啟發和靈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當和百姓們真正地融合在一起,翟丙年感受到了夢想實現的快樂感。
通過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翟丙年和中化化肥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新禾豐農化資料有限公司、北京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集團公司、陝西康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陝西谷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陝西果業集團公司等著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擔任這些公司的技術指導或聯合開展新產品研發,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應用工作……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在百姓和企業之間建立了進一步溝通的橋梁,為解決科研成果最後一公裡的問題鋪設了平坦暢通的大道。
讓翟丙年感到高興的是,在他的身後,一群年輕的博士生、碩士生也成長起來。曾經,自己沐浴在西農大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及在恩師的教誨下找到了人生航行的方向,「學農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指導一線生產的實踐中去」……恩師的叮嚀仍時常迴響在耳畔,傳承的血液早已流淌在身體裡。如今,翟丙年也希望帶給學生同樣的感受,他會帶他們到田間地頭跟農民吃、住、行都在一起,也會給學生們提供到國際國內更大平臺交流展現的機會……高能站在國際前沿捕捉學術動態,低能埋首田間果園撒播果實芬芳,通過言傳身教,翟丙年身上沉澱的積蘊魅力也正一點點地被後人傳承。
雖已過知天命之年,但翟丙年的人生還有很多的目標和方向,懷揣那份研究惠及於民的最初夢想,他又踏上了新的徵程。
專家簡介
翟丙年,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農村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肥料工藝與設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水肥一體化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陝西省生態肥業聯盟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1990年畢業於原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1993年獲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7月在職獲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土壤和作物科學系作訪問學者一年,對以色列果園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過短期考察。
長期從事植物營養調控、旱地作物土肥水管理和新型肥料研發方面科研和教學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勵。自2008年進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以來,一直從事旱地蘋果園土肥水高效管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在國家、省部級及楊凌示範區和學校各級各類項目的資助下,對黃土高原特別是陝西渭北旱地蘋果主產區水肥管理現狀、土壤肥力狀況、高效土肥水管理技術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形成多項土肥水高效管理單項技術,併集成綜合技術模式,在主產區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