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被迫與英國人籤訂南京條約,答應英國人一系列的無理要求。從這之後,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攫取了非常多的利益,他們欺壓中國老百姓,搶佔中國人的土地,還將鴉片售賣給中國人。清政府為了自保淪為了西方殖民者的走狗,將中國人的利益出賣給西方殖民者。
民國成立之後,為了獲得西方國家的支持,民國政府選擇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得全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陷入巨大的困難,日本,德國,義大利趁機發動戰爭,企圖將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日本侵華戰爭中,中國的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是如何算出來的呢?
二、日本給中國帶來的損失
前一段時間裡,關於抗日戰爭人們有一些爭議。歷史教科書當中一直寫九年抗戰,很多人也就將9年當成了中國對於日本侵略者的時間。可有一些人卻提出了異議,認為不是9年抗戰,而是14年抗戰,因為1931年日本人侵佔東北,中國的抗日戰爭應當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9年跟14年抗戰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人們熟知的9年抗戰其實指的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抗日戰爭。如果以9年抗戰來算的話,那東北方面的損失就無法被記錄抗日戰爭的損失當中。
從這一方面來講,如果要想將日本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計算清楚的話,最好還是以14年抗戰作為基本事實。日本人給中國帶來了非常大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無法精準的估計,只能進行大致的推算。
首先就是日本對中國自然資源的掠奪。日本是一個島國,其國內自然資源非常的匱乏。而中國大陸則擁有非常多的資源,包括銅礦,鐵礦,煤炭等資源。
日本人對於這些資源非常的眼紅,銅可以用來生產子彈,鐵可以用來生產槍枝和工業產品,煤炭則可以提供工業生產所需要的能源。這些都是日本人非常需要的東西,東北擁有非常多的這些資源,這也是日本率先奪取東北的原因。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在淪陷區,日本人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進行了瘋狂的越多。他們將這些資源直接運往日本國內進行加工,有的做成工業產品,有的則是做成槍枝彈藥。
除了自然資源,接下來便是中國的勞動力。日本人在中國採礦,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都需要非常多的勞動力。可日本人並不願意為這些勞動力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僱傭工人,甚至直接逼迫戰犯和老百姓無償勞動,掠奪中國人的勞動力。
還有就是一些文物古董和建築的破壞。日本人在中華大地上奪走了不少的文物,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精品。文物古董不同於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根本就沒有辦法再生。
最後就是對中國市場的侵略。日本人拼命打壓中國本土企業,同時將日本的工業產品在中國傾銷。這樣一種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秩序,有不少中國本土企業就此倒閉。
林林總總加到一起,日本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在313.3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由專家推算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上個世紀使中國遭受的損失。放到現在就是5,000億美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國家要求德國賠償,德國政府將賠償的事情答應了下來,事實證明,德國政府確實說到做到,賠償了不少歐洲國家的戰爭損失。日本給中國造成了如此大的經濟損失,可戰爭結束之後,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沒有要求日本政府賠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二、不用賠償不知悔過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接下來便是處理戰爭之後的爛攤子。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完全有理由向日本索賠。要求日本人賠償中國的損失,為中國老百姓的困難負責。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民黨蔣介石其實非常想要日本人賠償。他一直將共產黨的部隊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直在為接下來要打的內戰做準備。為了在內戰上獲得優勢,他需要一大筆資金。
日本島由美國人佔領,美國人對日本要求了非常多的賠償。日本人當時拿不出那麼多的錢,只好用工廠抵債。美國人將日本人的工廠直接拆除,也不管有用沒用,直接運到碼頭,準備用船隻運往美國。就算無法在美國重新安裝使用,賣廢鐵也是好的。
對於這一部分資產,中國自然沒有辦法插手。蔣介石眼熱的是日本人在東北的資產,日本人經營東北多年,這裡有非常完整的工業體系。蔣介石想要將這些工廠通通都攥在自己的手裡,好為接下來的內戰創造優勢。
可蘇聯人也盯上了這筆資產,蘇聯人覺得在打日本人有他們的一份貢獻,而且日本人也給蘇聯人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因此蘇聯能在從東北撤出的時候,不僅撤出了軍隊,而且還拆走了非常多的產業設備。
蔣介石的算盤落空,只能求助於美國。美國人不願意看到中國共產黨掌握中國,於是大力扶持蔣介石。1946年9月,蔣介石拿到了30%的戰爭賠償,也算是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
可讓美國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內戰之中,蔣介石敗的實在是太快。中國共產黨很快就在內戰之中獲得了優勢,蔣介石都做好了推廣臺灣的打算。
面對這樣的情況,美國人只好轉而扶持日本。原本打算應往美國本土的工業設備又還給了日本,借著這些工業基礎,再加上美國人的工業訂單,日本人在戰後迅速發展,創下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1951年,面對美國人的威脅,蔣介石只好放棄日本的賠償。為了獲得美國人的支持,蔣介石也算是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支撐,臺灣在上個世紀恐怕就會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拿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中日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對於戰爭賠償,日本人認為委員長有人在先,因此並不以為意。總理則是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蔣介石不過在慷他人之慨。
不過,總理卻並不是想要讓日本賠償。偉人與總理都認為應當放棄戰爭賠款。雖然戰賠款由日本政府支付,可最終的負擔還是會落到人民頭上。為了日本人民,為了中日兩國友好,中國共產黨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對日本人的索賠。但放棄是一回事,態度是一回事兒,在一個中國這件事情上,新中國政府不能有任何的退讓。
從對待戰爭條款這件事情上,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有著天壤之別。國民黨是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這才放下尊嚴,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中國共產黨卻是為日本人民著想,為兩個國家今後的發展做考慮。
不過,真要說起來的話,日本這個國家對於上個世紀發動的戰爭,似乎並沒有多少悔改之心,他們雖然在給另外一些國家進行賠償,可都是用一些非常落後的產品在賠償,沒有任何的誠心。
總結
對於日本這樣不知悔改的國家,就應該讓戰爭賠款落在每一個人員的頭上。只有這樣,日本人才會深刻的感受到他們曾經的所作所為給其他人民帶來了怎樣的災難,才能讓他們永遠對戰爭保持一種敬畏之心。
德國人的賠款要到2030年才能完全結清,而這也促使德國人不斷的反思。日本人正缺乏這樣的反思,缺乏對戰爭帶來的痛苦的感同身受。中國錯過了一個讓日本感受痛苦的機會,下一次再有機會來臨時,最好還是讓他們感受一下,不然他們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