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2020-12-27 人民網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在當下的網絡語境下,「社會性死亡」已逐漸從最初的網友自嘲流行語,慢慢演變為個體遭遇網絡暴力後,陷入社交往來被阻斷、社會聲譽被傾軋困境的一種代名詞。最常見的後果是,當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極大震蕩,承受「巨大的身心傷害」。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清華學姐」從假設的性騷擾「受害者」變成了真實的網絡暴力受害者。在這場輿論的「狂歡」中,人們再一次真切感受到——讓人「社會性死亡」竟是如此容易。

這不是第一起發酵為公共事件的網絡圍觀。不管是輕易相信了「梁穎被性侵」,還是被「老師體罰學生致吐血」的謠言蒙蔽,輿論輕易地就被「操控」了,是公眾沒有辨別能力嗎?當然不是。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言,「我們人類的本質就是常常受外界各種思想、情感和習慣所影響。」按照勒龐的觀點,群體總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在群體中,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就消失了。如果有人在群體中說希望某個人死,再添油加醋編些細節,這個人就難以生存。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了這種「無意識」無限放大的可能。

在「清華學姐」事件中,當事情從個人的朋友圈被搬運到學校匿名的BBS上之後,雪球就越滾越大,學弟的照片和個人信息被不斷「人肉」出來。隨著更多的「好事之徒」把事件搬運到微博、各類論壇,再經過營銷號的「推波助瀾」,事情失控,學姐自己最終也遭到了輿論的反噬。如果說學姐發聲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其他人的轉評、傳播、審判、「人肉」,則是這場「鬧劇」的推手。

眾所周知,人的直接經驗所能感知的周邊環境是極其有限的。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幾乎是人們獲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徑。媒體對某個事件報導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和網民人數的迅速增多,各種社交網絡平臺把人類社會及其多樣複雜的各個部分連成了一個新的世界,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著深刻變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輿論表達方式更為碎片化、情緒化,每個人的隨手轉評,都有可能在為雪崩助力、為大火添柴。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網絡圍觀沒有問題,發表看法也無可厚非,擁有樸素的正義感更不該被苛責,但越過了道德和法律邊界,利用輿論傳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則是極為不可取的。如若不加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某一個「吃瓜群眾」,不經意間也可能會成為「群眾」眼裡的「瓜」。如果這類事件層出不窮還不足以引起警醒,那麼我們有理由發問,下一個被「社會性死亡」的人,會是誰?

(責編:董曉偉、付龍)

相關焦點

  • 【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_新聞_中國西藏網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再評「社會性死亡」!
    再評「社會性死亡」!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以下文章來源於人民網評
  • 人民網評:「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
    @人民網 12月1日消息,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 西安人的「社會性死亡」瞬間
    美國作家託馬斯·林奇在《殯葬人手記》中最早對「社會性死亡」這個詞進行了解釋。 在他看來,人的死亡分為三個階段:聽診器和腦電波儀器測量出的是「肌體死亡」;神經末梢和體內分子活動的停止是「代謝死亡」;而親友和鄰居所共同知曉的死亡則是「社會性死亡」,只有當一個人經歷了「社會性死亡」他才是真正歷經了死亡的全過程。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網上太多仗著別人找不到他本人的這種鍵盤俠無端無故罵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心理疾病。網絡不好的風氣影響到現實中了,讓人的思想等改變了。
  • 「清華學姐」事件持續發酵,誰有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
    文 | 晨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民周刊」(id:xinminzhoukan),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23日,原標題為《「清華學姐」事件持續發酵,誰有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媒體談社會性死亡背後:一些網民利用輿論煽風點火存法律風險
    ● 社會性死亡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網絡暴力的驅使,網民在觸發性事件刺激下,藉助虛擬空間,用語言、圖片、視頻等對人進行傷害與污衊,裹挾著一種「置之於死地」的洩憤快感● 在「清華學姐事件」中,如果說學姐發聲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其他人的轉評、傳播、審判、「人肉」,則是這場「鬧劇
  • 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之三:與虎謀皮,退無可退
    面對強盜行徑,是步步退讓、尋求妥協,還是步步為營、堅決鬥爭,這是一個立足當下的原則問題,也是一個著眼長遠的戰略問題。「TikTok交易」就面臨這樣一種抉擇。美國為了一己私利,背信棄義,欺行霸市,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事實驗證。
  • 人民網三評「禁食野味」之一:管不住嘴,就會要命
    這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儘管還難以把這些生命的逝去,同對「野味」的貪婪直接劃等號,但是誰又能說二者之間沒有關聯呢? 這不是「野味」與病毒第一次「聯手」。2003年的SARS病毒,後來的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以及本次引發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均與其密切相關。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管不好自己的嘴,就有可能保不住大家的命。這麼多年過去,為什麼還是不長點記性?
  • 夜思|「清華學姐」事件:「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
    小年說:「清華學姐」事件刷屏,因其揚言要對方「社會性死亡」,網友開始了沸沸揚揚的討論。除了自嘲,讓人「社死」仿佛成了打擊報復的首選手段。可作者認為,真實的社會,遠遠要比普通人想像中要廣闊得多。世界之大,容得下任何想要生活下去的人。在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推薦給你,靜夜思。
  • 「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 社會性死亡,有多可怕
    吳女士在2020年7月7日到小區快遞點取快遞,在門口等待的幾分鐘功夫,她被拍下了一段視頻。視頻裡,吳女士在等待快遞的過程中,象徵性的整理了一下頭髮。其實也沒什麼,現如今人手一個手機,沒事隨手拍拍視頻,沒什麼大不了的。
  • 親身經歷的社會性死亡現場,太太太尬了!
    在你的幫助下,我們已經偵破了所有案件。(並用當事人的腳趾摳出了豪華三室兩廳其實遭遇社死也沒什麼大不了,大家誰沒遭遇過幾次被看到摸魚小窗的事情呢。社會性死亡最最重要的破解方法就是一定要把過程講出來——完成「自我火化」,就不會那麼尷尬了。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最近是被羅冠軍在微博中提到的,很多人在了解了他的事情之後,都不是很懂社會性死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羅冠軍要說社會性死亡呢?下面小編帶來: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含義 社會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羅冠軍的自白:社會性死亡究竟是誰造成的?
    這段時間生活受極大影響,稱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半年搬家3次工作換了3個,希望公檢法加快速度儘快給自己一個「背書」。警方已展開調查。2、第一次分手是她提出的,我挽回多次無果,後面為了挽回她才寫了保證書,在她的要求下虛構了所謂的piaochang、yuepao的保證書給她,讓她安心。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雙方給出不同答案的原因,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在這位長輩的生活中,睿智一直都是一個褒義詞,而在我表弟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中,睿智一詞已經走向了「貶義」。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
  • 社會性死亡這場狂歡裡,提供了多少歡樂笑料,就藏了多少陰森惡意
    有的人還活著,卻已經經歷了社會性死亡。在豆瓣,有20多萬人正在圍觀「社會性死亡」豆瓣小組千奇百怪,但只要進社會性死亡小組,就沒有人不笑著出來。可以說,社會性死亡小組既是一個「說出你的故事」基地,也是一個可以讓無數人找到快樂的角落。該小組從今年3月創立至今,短短半年多時間,成員已經突破了20萬大軍,足見其火爆程度。
  • 社會性死亡小組:賽博墳場裡被「厚葬」的虛擬自我
    不少網友喜極而泣:「終於可以告別社會性死亡了」。社會性死亡,是在最近被廣泛使用的網絡流行語,指的是個人遇到了究極尷尬和丟臉的事,達到了仿佛「當場去世」的程度。在拍一拍面世的這一個月裡,「社會性死亡」的使用頻率明顯可感地高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