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遙遠的古代開始,人們就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酒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從小學開始,我們在課本裡就知道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杜甫是詩聖,也是酒聖;白居易留詩二千首,其中飲酒詩就有九百首。而且古代騷人墨客常在酒興來時,給酒起了種種別稱,有雅稱,有貶義,還有隱謂;這些名字裡有根據酒的性狀取名,有以造酒者為名,還有官銜,甚至聖賢也被列入,並將它融入他們的詩詞作品之中,形成了絢爛多彩的中華酒文化。小編想一提到酒在古時候的稱呼,肯定有許多酒友跟我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杜康」。「慨以當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一聲滿載惆悵的喟嘆,就讓我們深深地記住了酒的這個名字。然其實,酒在古時候的稱呼還有很多,今天小編就跟大家盤點一些,看看你都聽過哪些?
1、杜康
杜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傳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發明的,故以釀酒的祖師爺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稱。
2、魔漿
魔漿是佛教對酒的稱呼,魔與佛相對,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遇到各種魔。酒被稱為魔,不是因為它對修佛者本身會造成巨大傷害,而是酒太美味了,飲酒之後容易動搖心志,這類似於佛家經常說的「酒是穿腸毒藥」的說法。竇革《酒譜·異域九》:「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曾給甘肅皇臺酒題詞「香醇般若湯」。
3、雲液
4、太和湯
宋邵雍《無名公傳》:「生喜飲酒,嘗命之曰『太和湯』。」
5、玉酒
古稱醇美的酒為「玉酒」。亦指仙酒、御酒。
6、玉液
指甘美的漿汁或美酒。。也稱「玉液瓊漿」、「玉液金波」。白居易《效陶潛體》詩:「開瓶瀉尊中,玉液黃金脂。」其中玉液指的是酒。至今仍以玉液作為酒名,歷久不衰。
7、般若湯
「般若」,梵語「智慧」的譯音。般若湯為僧侶們對酒的隱稱。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
8、歡伯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他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為典,作詩撰文
9、碧蟻
未過濾時酒面泡沫,呈淺碧色,藉以代酒。吳文英《催雪》:「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
10、忘憂物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晉陶潛《飲酒之七》,酒能使人忘掉憂愁煩惱,故以「忘憂物」為酒的代稱。
11、白墮
北魏楊衍之《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裡。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後因以「白墮」為酒的代稱。
12、壺觴
壺觴:「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陶潛《歸去來辭》
13、杯中物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潛《三責子》
14、天祿
古人認為酒是天賜的福祿,故稱。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酒在古時候的稱呼還有很多很多,在這兒小編只是簡單的列舉了一些平常我們可以在書本上的古詩詞裡見到的關於酒的別稱,酒友們還知道其它古時候關於酒的別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借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