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春秋晚期,當時諸侯之間連年徵戰,兵戈不息。
孔子希望能夠終止戰爭,提倡仁政,希望列國國君罷兵,,他周遊列國,結果可想而知,他的主張不可能實現。
正是由於孔子推行不切實際的仁政,加上後世讀書人尤其是唐代之後讀書人身體素質的羸弱,讀書人更多被稱為儒生,因此給人造成了一種儒家文弱的印象。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不推崇武力不等於文弱,孔子就曾經說過:對百姓不進行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等於是讓他們去送死。他又說:賢德的人練兵七年,就可以使百姓上戰場了。
由此可以說,孔子不僅可以打仗,而且對軍隊的訓練也很在行。
孔子為後世留下了六藝,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射是射箭,御是駕車,在孔子的時代,戰場上基本上都是戰車作戰,國家的實力也用戰車數量來衡量: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射、御就是士兵的必修課。
不僅孔子如此,孔子的學生個個都是身懷武藝。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勇武過人,哪怕是到了晚年的時候,仍舊不是懦夫,子路是怎麼死的,史書之中記載:
太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割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衛靈公時,蒯聵欲殺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事敗而逃亡到晉國。衛靈公死後,南子立蒯聵之子即位,是為衛出公。蒯聵回國後希望奪回君主之位,於是便挾持孔悝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發動政變。
子路當時是孔悝的家臣,為了讓蒯聵放了孔悝,隻身到城下要人。結果蒯聵讓自己的家臣石乞、盂黶去和子路戰鬥,此時的子路已經是六十三歲的老人,他自知自己也離不開了。
戰鬥過程中,子路系冠的帶子被割斷了,於是他停了下來,彎下身撿起冠並系上帶子,結果被石乞、盂黶殺害。
孔子罵起人來不帶髒字,但是非常深刻,比如罵自己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罵自己的老鄉「老而不死是為賊」,不過孔子罵人最狠的話還是這八個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八個字翻譯成為白話文就是: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他會斷子絕孫的。
孔子這八個字看起來你已經非常狠了,那麼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句話的呢?
商代的時候,經常用人來殉葬,這在甲骨文之中有很多記載。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
有的國君殉葬的時候相對就文明了一些,燒製成人型的俑來殉葬,這在孔子眼中仍然不可饒恕,根本原因就是用「俑」殉葬的意思,代表的還是人,也就是是說,用意相同,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只可惜,孔子的呼籲並沒有被人接受,之後的俑更是層出不窮,一直到了宋代才有改觀。
雖然這種習慣早已經絕跡,但是孔子這八個字卻流傳下來了,這八個字背後,不僅僅是孔子的呼喊,更是他的一片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