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在海外上線了。
海外的評價總體不錯,爛番茄鮮度78%,超過同期電影《信條》。
與此同時,還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木蘭」潮流。
當中最大爭議的就是木蘭的妝容了,網友表示:花木蘭的妝容為什麼這麼醜?
但還是有不知真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開始了「木蘭仿妝」。
他們到底是從哪裡學到這樣亂七八糟的妝容的?
電影裡醜到哭的「額黃妝」,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木蘭辭》中有提到: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這個「花黃」,就是將額頭塗成黃色。
這種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妝容,一直到唐朝都能看到。
壁畫長年累月,可能會出現掉色等問題,所以畫作不能等同於實物。
而眉心的花鈿,大家就更熟悉了。
傳聞在南朝宋武帝時期開始流行。
一直到如今,影視劇中也常常出現類似的造型。
至於大面積的腮紅,在古代仕女畫中也屢見不鮮。
從這三點來看,《花木蘭》中的妝容,也是有歷史根據的。
真正的鵝黃妝!
有觀點認為迪士尼對中國文化只理解了皮毛,就把這些元素生搬硬套地組合在一起。
但文旅君認為,這可能是導演故意的,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木蘭的時代,對女子的要求就是嫁個好人,好好的生娃就能為家族帶來榮耀。木蘭這樣的人被稱為「女巫」,母系社會之後,父權當道,有大男子主義的人看到女性獨擋一面,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男性是非常不舒服的。
中國搞出了個變態的三從四德,古代陋習纏足更是從生理層面讓女性陷入殘疾,限制其競爭。
纏足開始的時間有夏禹、商代、春秋戰國、隋、五代、宋等多種說法。有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清時期纏足進入鼎盛期。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 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西方則給某些女性冠上女巫之名,用火燒之。
1484年,教士Heinrich Kraemer與Johann Sprenger,撰寫了《女巫之錘》一書,詳細列舉了多種識別女巫的方法,隨之在歐洲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女巫審判」。
由於當時的教會勢力對此非常惱火,他們認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眾生,絕容不得其他自然神力的存在。於是教會將女巫描繪成恐怖的老妖婆,騎著掃帚到處飛,詛咒、投毒、散播瘟疫的形象。被妖魔化的女巫逐漸成為眾矢之的,人們把各種天災人禍都歸咎到她們身上,並在教會的教唆下殘忍地屠殺女巫。那些不順從教會的女人、異教徒、女祭司甚至許多遭嫉恨的漂亮女人都被誣告成女巫,最終往往死於非命。
中世紀的女巫審判有著非常黑暗的一面,所有被處死的「女巫」都是無辜的女性。對於女性不公平的審判可以從《女巫之錘》記敘中得知。
藉由「獵殺女巫」之名,三個世紀內約有十萬人被處死,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尤其集中在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地區。
電影當中木蘭這個妝可能是導演故意的,媒婆也是這個妝,在我看來象徵著世俗對女性的束縛,後來木蘭恢復素顏長發披下來,提著把刀,大殺四方,象徵解放……實話說,這個妝是真的醜,跟鬼一樣。
在這裡為女性的獨立,勇敢,自由點讚歡呼。
整部電影想展現的是女性的自我成就,女權色彩蠻濃的,關於女權,引用知乎作者:Shiva的觀點:
如果現在有女生說,憑什麼非要我是處女非要我給你生孩子,我的身體我做主我想跟誰睡我就跟誰睡,睡了也不讓你負責,老娘樂意,老娘想生孩子就生,生下來老娘自己養,你想讓老娘生兒子,滾蛋!如果你把這叫女權,我百分之百支持,我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
如果現在有女生說,不行,人家雖然不是處女,但都是因為前男友太渣了,都是渣男,萬一你也是渣男怎麼辦,所以你要有車有房,房子要寫我的名字,要不然我的青春不都餵狗了,人家的青春好值錢啊,所以必須要賣個好價錢,你看你給我買的口紅不到一百塊,不分手留著過年嗎,你今天不給我買Chanel GUCCI 我就跟你分手 你管這叫女權,我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