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2020-12-16 西部網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公裡、通達公路12.2公裡,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2019年,乾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

雲霧褪去,天色放晴,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裡,立馬亮堂了起來。遠遠望去,平整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棟棟小樓鑲嵌山間,處處生機盎然……

村民謝清,這會兒正在牛棚裡忙著給牲口加飼料。房是新修的,牛棚也是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

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謝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風,在鎮村兩級支持下,謝清不僅搞起了肉牛養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謝清的經歷,只是乾田村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修通了公路,發展了產業,2019年,乾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苗鄉豐收喜悅的山歌,不時傳出大山……

設施日臻完善

村內公路四通八達,院前院後路面硬化,山村正不斷煥發生機

細雨濛濛,公路如帶。一名老農手持大傘,漫步雨中。走近一看,原來是乾田村村民老何,正準備去住在隔壁的族弟家看看。

老何名叫何友高,今年75歲,曾任村委會主任。看到記者來,他連忙邀請大家到家中做客。只見老何腳穿皮鞋,光滑發亮;院壩一角,一雙橡膠雨靴靜靜地躺著。「它好久沒上過腳了,上面的泥點子,還是很久以前留下的。」何友高說。

「以前,這橡膠雨靴可是出門必備的傢伙。」一坐定,何友高便打開了話匣子:在去年之前,院壩前面還是土路,遇上個綿綿雨,溼漉漉的土地就變成了泥窪窪,最軟的地方一腳踩下去,能陷到腳踝,「現在,有了硬化路,腳都不沾泥嘞!」

眼下,身邊的改變不時發生……過去,吃水得用背桶去背,步行來回幾個小時,也背不了太多;家家戶戶守著門口的一小片地,種點自家吃的口糧。「那時候的年輕人,個個都想往外跑。」何友高說,「哪個年輕人願意一輩子看著腳丫子上的泥點子生活呢!」

何友高的大兒子早早就走出大山,去了成都,一直說要帶老何去「城裡享享清福」。「要擱前幾年,我都有點動搖了。但現在,咱村裡條件不比城裡差。每天都有縣城來的大貨車賣吃穿用品,屋前院後都是大馬路,土廁所換上了衝水廁所,還蓋上了淋浴房,在家能用4G網,走不遠就有老年活動中心,這生活滋潤得很哩……」

何友高所說的改變,源自近年來當地脫貧攻堅的發力。在兩江新區禮嘉街道的對口幫扶下,乾田村修建通暢公路約4公裡,建成通達公路4.5公裡,還幫助解決便民服務中心配套設備,為貧困戶修建房屋……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人居環境逐步向好,山村裡正不斷煥發生機。

產業促進增收

特色農業上了規模,生態優勢帶動旅遊,日子在奮鬥中綻放光彩

「兩粒谷,一窩秧;好技術,萬莫忘!」見到農技人員尹葉華時,他正向村民講解自編的栽培技術科普「三字歌」。

皮膚黝黑,雙手粗糙,尹葉華在地裡忙乎了30餘年;說起這片山、這方水,他總有著說不完的話:「別看咱叫『乾田村』,但地裡可一點都不『幹』,雨水充足著呢!」尹葉華指著窗外的農田對記者說。

前幾年,尹葉華四處找項目、學技術,他總覺得,「產業上了規模,才能穩定增收。」懷著這樣的想法,尹葉華帶領村民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用好地緣優勢,向地要糧食,不僅能填飽肚子,也鼓了大夥的腰包。」尹葉華說,經過13年發展,乾田村的合作社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之一,帶動了周邊7個村鎮、近1.26萬戶農民增收,其中貧困戶近4000人。

「這乾田村的『幹』,可不是乾濕的幹,而是實幹的『幹』。現在的好生活,都是村民『實幹』出來的。」對於村子名稱,鞍子鎮鎮長簡遠成有著獨特的理解。

李俸玉就是一名實幹的村民。從合作社展銷中心走出來,沿著蜿蜒的水泥路,便來到俸玉農家樂。院子中間有一口臺子,前來旅遊的王先生正在體驗當地特色項目——「打餈粑」。李俸玉抱著剛進的貨,正房前屋後地忙碌著。「自從通了公路,周末、節假日來的遊客就多了起來;這不,臘肉都供不應求了。」說話間,笑容掛在李俸玉的臉上……

吃上生態飯,走好致富路。「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精心建設羅家坨、石磨巖、木甌水三大片區,大力打造『鞍子苗寨』品牌,吸引遊客前來。」簡遠成介紹。

人才逐漸回流

花椒地裡幹勁十足,電商直播接續開展,村莊吸引力不斷增強

謝清不善言談,但講起對兒女的教育,一下子話多了起來。「讀書,就是出路。」謝清說,「學了知識,就能養活自己,不會再吃苦了。」

謝清對後代的期望,也是整個苗鄉的希望。近年來,當地把教育扶貧作為提升全縣綜合實力的關鍵重抓重管,大山走出的青年人才,不少選擇反哺家鄉。

回鄉創業者謝從付就是其中之一。「別看小小的花椒,但很適合遠距離運輸,西南地區需求量很大……」在自家的花椒基地裡,謝從付幹勁十足。

年輕時,他進城做過保安、幹過銷售,也搞過工程;經過多年打拼,在城市站穩了腳跟。但他始終覺得「農村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反哺家鄉成為他心中的夢想。2017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政策春風,他選擇回鄉創業。

說幹就幹,流轉了土地,引進了九葉青花椒,謝從付建起花椒基地,動員村民一起幹……

「這小夥子以前種過香芋,但沒做成,這次到底行不行?」「咱從來沒種過花椒,花椒咋種?能不能種好?」村民們的猶豫,謝從付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聯繫了幾個村民代表,包車一起到山城花椒協會去實地考察。談好了銷路、講明了運輸、體驗了技術,村民們回來之後,個個豎著大拇指說,『這產業,我看行!』」

剛過了信心關,又遇上了場地關。花椒需要烘烤,烘烤設備佔地面積比較大,原來的廠房不能容納……沒過多久,謝從付的困擾就傳到了縣裡。「政府工作人員了解了我們的擔憂,立刻四方協調幫助解決了場地問題。」謝從付說,現已建成500多畝的花椒基地,產值達1000萬元。「我想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讓青色的花椒帶動紅火的日子。」

如今,家鄉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黃永琴放棄城裡的工作機會,回鄉入職村裡合作社,用年輕人的思維引進電商銷售。

「我相信通過網際網路,能把山坳裡的特色產品送到更多人面前。」這幾天,黃永琴正在著手製作短視頻、直播節目……

■記者手記

助力村民家門口就業

錯落的吊腳樓前後,硬化路面向四處延伸;動聽嘹亮的歌聲中,飽含著人們鼓足幹勁的心氣能量……在乾田村,當地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結合本地實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脫貧之路。

脫貧攻堅,就要因地制宜。如何選擇適合的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是各地應有的思考,需通過實踐看成效。乾田村利用優渥的資源稟賦和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堅守底色,一面發展基礎產業,打造特色旅遊;一面吸引外地遊客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回鄉創業,反哺家鄉。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全面脫貧與跨越式發展,值得點讚和借鑑。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趙 勇攝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公裡、通達公路12.2公裡,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彭水:建好農村「最後一公裡」脫貧致富路
    G65高速公路彭水武陵山大橋  入冬以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山嶺溝壑間,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條條嶄新的農村公路通向貧困村寨,點燃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農村交通發展帶來集鎮變化  開鑿脫貧路 打通致富路  龍溪鎮龍嘴村成為第一批農村交通扶貧攻堅的受益者。
  • 苗族民歌曲風高亢:唱山唱水 唱最美鄉愁
    「花不逢春不亂開喲,天上有雨哦又不落喲,嬌阿依,是好是歹你說一句哦,叫我回去心裡落……」碧綠的阿依河上,青翠深幽的山間,一艘竹筏船在清亮動聽的苗族民歌中靜靜前行。阿依河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匯入長江重要支流烏江。彭水縣有近30萬的苗族人口,苗族文化已經成為這裡的一張特色名片。作為苗族民歌的發源地,彭水縣鞍子鎮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民歌和苗寨文化。鞍子苗歌2007年入選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又以「苗族民歌」之名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重慶的車牌為什麼是渝A,渝B......?原來還藏著這些秘密
    重慶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它生機勃勃、蒸蒸日上。重慶主城發展迅速,重慶人顏值普遍高、氣質好,街上到處都是美女,人們生活富足悠閒。黔江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這幾個地區民風淳樸,沒有大城市的喧鬧和繁華,卻有山川河流相伴,入夜後許多地方都是十分安靜的。
  • 中共重慶市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
    )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下路街道農業服務中心職員覃湖川(土家族)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政府應急辦主任楊林權(土家族)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譚盼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組織委員、人大副主席馬勇軍(土家族)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科長,檢驗技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楊偉(苗族)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科教科科長
  • 彭水三人被罰上萬尾魚苗
    經磋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委和劉某等三人籤訂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要求該三人在非法捕撈處水域通過實施增殖放流的方式對非法捕撈造成的漁業資源損害和生態環境損害進行修復。12月17日,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委、縣生態環境局、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縣融媒體中心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監督下,劉某等三人將自行出資購買的1000餘尾河蝦及10000餘尾魚苗,投放到善感鄉烏江上下遊等河段。此次增殖放流活動,是增進群眾對生態保護工作的一次現場普法,也是對案件當事人的教育、警示、懲戒。
  • 彭水保家鎮清平社區:做好茶文章 念好致富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7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通訊員 李亞軍)陽春三月,正是採茶好時節。昨(26)日,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保家鎮清平社區3組白茶基地,鮮綠的茶樹迎風搖曳,嫩綠的新芽迎春而立,明前茶進入採摘期,茶農們穿梭在富家茶山,忙著採摘今年的第一輪新茶,一幅忙碌的春茶採摘圖徐徐展開。
  • 騰訊棋牌「彭水苗鄉歡樂茶館」落地,光子工作室群創新扶貧探索升級
    自騰訊西南總部落戶重慶以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支持到各項區域抗疫工作當中,堅持「科技向善」,主動服務脫貧攻堅戰。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經中央外辦協調,騰訊全面定點幫扶彭水,今年4月騰訊公司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籤署全面定點幫扶彭水戰略合作協議,創新扶貧深度貧困縣重慶彭水。
  • 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 從愁銷到暢銷 珍珠雞「飛」出...
    (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發展不起產業。可李方龍卻在這裡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
  • 重慶公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市級表彰擬表彰名單,涪陵這些個人和集體...
    ) 石柱自治縣河嘴鄉富民村黨支部書記曾洪明(土家族) 石柱自治縣鐵路建設辦公室職員馬澤生(土家族) 石柱自治縣下路街道農服中心職員覃湖川(土家族) 石柱自治縣金鈴鄉政府應急辦主任楊林權(土家族) 石柱自治縣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譚 盼 石柱自治縣三河鎮組織委員
  • 重慶市資訊|2020年(重慶)旅遊最全攻略之《巫山遊》
    重慶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2020年(重慶)旅遊最全攻略之《巫山遊》從重慶主城出發,導航上G50江北收費站後,全程從滬渝高速-滬蓉高速約6小時左右到達縣城象鼻山在巫山縣城東側大寧河對岸文峰觀下,粗大的「象鼻」伸入江水中,俗稱江東嘴。解放街呈「T」字形,串通東、西、南3座城門,東西街長350米,南北街長200米。2、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武俠片導演,為愛隱居重慶山村,如今現況如何?餘導現在和他的妻子兩個人非常的恩愛,雖然過得很樸素。
  • 中國·彭水阿依河第九屆漂流大賽7月25日開賽
    這一切,都可以在本周末的彭水阿依河上激情上演。7月22日,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發布消息,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2020年中國·彭水阿依河第九屆漂流大賽籌備工作已啟動,比賽擬於7月25日至26日在彭水縣阿依河景區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