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 從愁銷到暢銷 珍珠雞「飛」出...

2020-12-10 上遊新聞

(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發展不起產業。可李方龍卻在這裡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

三義鄉特色養殖合作社養殖的珍珠雞。                      (受訪者供圖)

11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在養殖場看到:乾淨整潔的雞棚裡,上千隻珍珠雞爭相啄食;周圍的山地上,到處有珍珠雞在「散步」。作為合作社的創辦人,看著眼前這一切,今年36歲的李方龍由衷欣喜。

這不僅是因為雞養得好,更因為雞還不愁銷。

艱難起步

購進2萬隻雞苗,養大了卻銷不出去只能「送人」

李方龍是三義鄉弘升村人,13歲就外出到浙江、福建打工,幹過十幾份工作。

2014年底,剛過而立之年的李方龍,回到土生土長的地方想幹一番事業。三義鄉受地理環境限制,種莊稼不行,可以搞養殖。次年,他就專門到湖南去學習珍珠雞養殖。

李方龍是個膽大的人,學成後他一下購回來2萬隻雞苗,修建了一個30畝的養殖場,而且90%以上的雞都存活了。

他瞄準的是中高端市場,從湖南引進回來的雞苗品種好,在養殖過程中採取林下放養的方式,堅持餵食五穀雜糧,還加入了中草藥,因此雞的品質也很高。但由於沒有聯繫好銷路,結果珍珠雞滯銷。

為了搞養殖場,李方龍花光了30多萬元的積蓄,還借了50多萬元。無可奈何,他決定把這些雞拉到重慶主城區免費送。

他自己開著大貨車一次性拉了200多隻雞到主城區的住宅小區、單位食堂搞贈送,唯一的條件,就是加他的微信。「虧是虧大了,但至少可以得到些用戶資源。」

就這樣,他晚上開車返回三義鄉裝雞,白天又開車到主城區送雞,前前後後跑了多少趟,他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微信群最多的時候有700多人。

扶貧幫扶

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幫忙牽線搭橋,與大型餐飲企業籤下10年訂購協議

李方龍的窘境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在2017年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進駐三義鄉之後,發生了改變。

駐鄉工作隊由市發改委扶貧集團各成員單位派出幹部組成,他們不僅在自己朋友圈幫忙推銷產品,有的還協調自己所在單位的資源,讓李方龍的珍珠雞在輕軌、高速公路沿線免費打廣告,有的則幫忙牽線搭橋,讓他與主城的大企業洽談合作。

「廣告一打,效果馬上就出來了,好多電話陸續打來。」

當年,他又被推薦到位於南坪的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參加展銷會。在那裡,他遇到了第一位大客戶——全國百強餐飲企業重慶五鬥米集團的採購負責人。

五鬥米集團派專人到三義鄉實地考察後,雙方最終籤下了10年的訂購合作協議,每年訂購3萬隻雞。

珍珠雞的銷路一下子打開了,當年合作社就扭虧為盈。2019年,珍珠雞的銷售量超過5萬隻,產值700多萬元。

李方龍還註冊了「弘升珍珠雞」的商標,打造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珍珠雞「飛」出了大山。如今,在主城區的很多超市、餐廳、園區食堂等,都能看到他的產品。

帶頭致富

「協會 基地 專業合作社 科技示範戶」的模式,帶動當地農戶養殖珍珠雞

不僅把自己的事業幹起來,李方龍還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讓其他農戶也一起脫貧致富。

實際上,李方龍在2016年就成立了三義特色養殖專業技術協會,成為彭水縣農技協的一員。在這個「80後」的帶領下,通過「協會 基地 專業合作社 科技示範戶」的模式,當地有50多戶農戶都養起了珍珠雞。2019年,協會共幫扶貧困戶70戶,戶均增收一萬元以上。

弘升村村民李開國,過去家裡除了有兩位老人要贍養,還要供養3個兒子讀書,2014年因學致貧。2016年,在外打工的他回鄉加入協會,一直在合作社務工。

除了務工有穩定的收入,他還成為當地的珍珠雞養殖大戶。2019年他自養了1500多隻珍珠雞,加上在合作社務工以及入股分紅,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今,協會已經發展了123名會員,除了三義鄉以外,彭水自治縣下轄的諸佛、平安、蓮湖、普子、石柳、喬梓等地也建立了養殖基地。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繁城小夥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鄉鄰
    繁城小夥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鄉鄰 2020-12-23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陽市潢川縣:解決「雞蛋難題」 堅定返鄉創業信心
    宋豹,2017年從上海返鄉創業,承包了300多畝土地,做特種養殖,投資了200餘萬元,成立了中河養殖專業合作社。2019年已經初具規模,養殖的泥鰍,黃魚,黑斑蛙,小龍蝦,珍珠雞,貴妃雞等,已經有所收益。年底還有不少貧困戶找到他,想一起養殖珍珠雞、貴妃雞,爭取脫貧後迅速奔小康。
  • 走馬鄉村民童朝清返鄉創業,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 只有開對...
    村民在搬運中藥材。「閒冬變忙冬,家門口能務工,這還要全靠童總。」「選定了中藥材,就一定要種好」段丙淑口中的童總,名叫童朝清,今年63歲,是土生土長的樓房村村民。年輕時,因為當地交通閉塞,童朝清選擇外出務工,建過水電站、大橋,修過鐵路、高速公路,因為自己踏實肯幹,每年收入可觀,自己在彭水縣城自建了一棟樓房,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其樂融融。「外面再好,都還是思念家鄉。」
  • 西充拓寬農民工返鄉創業路徑,2800人已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
    央廣網南充10月21日訊: 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義興鎮,返鄉後的張奇毅通過引進一家生態農業公司,在鹽水埡村集中流轉土地1000餘畝,栽種銀柏山翠李,帶動100餘戶農民參股入社,打造出了優質李子生產基地。
  • 李德壽:返鄉創業 從沙發起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出臺,激發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選擇返鄉自主創業。2016年,返鄉農民工李德壽回到家鄉湖北省黃崗市羅田縣白蓮河鄉李家垸村,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李德壽告訴我們「在外面打工工資低,自己也不夠用,想幫助家族無能為力。後面還是決定自己創業,因為我自己也在家具廠幹過多年,回來之後就開了這個沙發廠,走上了創業之路。」
  • 返鄉創業的「歸雁」是什麼吸引他們留在大巴山
    「路、水、電都不愁了。返鄉創業,在工商登記、稅費減免等方面還有優惠。」何九江2015年回到老家做電商,幫村民在網上賣醃臘製品、豆瓣醬等土特產品。去年,何九江公司的銷售額達到280餘萬元。今年,何九江又在村裡建起食品加工廠,「目前正在進行產品研發。等工廠正式投產,可解決40到6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2)
    新華社照片,石家莊,2020年12月2日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12月2日,張曉東在「多肉花園」給多肉植物澆水。一次回鄉探親時,他了解到家鄉曲周縣推出了針對返鄉創業的諸多優惠政策,張曉東動了心。2014年,考察多肉植物的種植前景後,張曉東開始紮根鄉村的創業計劃。從多肉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張曉東從零開始學習,當地政府也積極協調技術員進行指導,幫他解決了不少難題。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張曉東打造的「西木多肉花園」已初具規模。
  • 魯山縣張店鄉:返鄉創業作貢獻 美麗鄉村展畫卷
    映象網平頂山訊 (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王永安 王冰冰)4月24日,在魯山縣張店鄉劉灣村,村黨支部副書記武須臣帶領著幾名村民在整治人居環境,不少村民受此影響,自發地對房前屋後進行打掃、美化。而在村邊的梨園裡,幾名村民在樹間除草。當地的群眾反映,幾年前,劉灣村還是一個髒亂差的後進村,在武須臣等返鄉創業人士的鼎力支持下,一步步蝶變為一個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的新農村。武須臣早年在廣東做玉器、陶瓷生意,發家之後,2016年返鄉創業,被推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 安徽山區:返鄉創業青年帶家鄉父老脫貧致富
    在潛山市梅城鎮潘鋪生態休閒農莊裡種植的花卉。劉鴻鶴 攝鄉村特色旅遊開出脫貧花朱先紅是潛山市梅城鎮村民,之前一直在城裡開飯店,在積攢了一些資金後,決定回鄉為鄉親們做點事情。「我們農莊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農民出土地、出勞力,公司出資金、出技術,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技術指導、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26戶貧困戶100餘人就業。」
  • 返鄉加工「太空泥」,90後帶動2000村民家門口就業!
    今年28歲的宋京偉是土生土長的平陰南毛裕村人,別看年紀輕輕,卻已返鄉創業近三年。如今,他引來的太空泥分裝項目在平陰縣的每一個鄉鎮都有至少一個加工點,2000餘不能外出務工的老年人和婦女實現了年門口就業,平均年收入人均增加近萬元。村民分包太空泥,家門口也能掙錢。
  • 90後姑娘搭建電商平臺 村民山貨不愁賣
    「你看嘛,她的朋友圈還發乾筍子、段木耳,都是村民自然晾曬的綠色產品。一年多來,年輕的鄧老闆幾乎每天都要發一條『神門山貨』的新動態。」張幫中高興地說。同行的神門鄉黨委書記楊君介紹道:「這個姑娘和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同,讀書畢業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家鄉。
  • 貼心服務吸引「歸雁」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初期,我的啟動資金不夠,在縣人力社保局幫扶下,向銀行貸了一筆錢,還享受了貼息,對創業的資金周轉幫助不小。」 一說起創業擔保貸款,慶元縣劉李芬電子商務服務部總經理劉李芬眼神中充滿著感激之情。
  • 餘慶構皮灘鎮: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能人返鄉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回了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連日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九洞山茶園,一個個忙碌的採茶身影,一張張洋溢著滿足的笑臉,見證了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變化。
  • 孔雀「飛」到渝東南 開出美麗「致富屏」
    2015年,楊貴彬返鄉創業在重慶彭水紹慶建起了孔雀園。幾年下來,孔雀園年養殖孔雀達8000隻左右,帶動了周邊不少貧困戶增收。楊貴彬簡單算了一筆帳,周邊10多個貧困戶每年為孔雀提供蔬菜和糧食,至少可收入20萬元。「在這裡務工的,實際上增收更多。」楊貴彬說。
  • 返鄉創業魯山人——雷根憲:建設美麗大潺寺
    雷根憲當選為大潺寺村支部書記後,為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雷根憲拓寬了村道,上馬了黃花菜種植項目,雷根憲帶頭成立山珍花海合作社,建造香菇種植大棚以及香菇加工車間、智能冷鏈廠等配套設施,發展香菇種植項目,成立魯山縣堯榮菌業有限公司,魯山縣西北山食用菌產業黨總支,由雷根憲任黨總支書記,預計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
  • 大學生返鄉種「網紅芭樂」:農村越來越有希望
    龔雯 攝中新網漳州9月2日電 「『網紅芭樂』去年產量30多萬斤,今年預計產量80多萬斤,銷售額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院前村的「網紅芭樂」果園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倆為村民算著收入帳。看到今年的芭樂品質有保障,陳曉冬夫妻倆展開笑顏。
  • 彭水:蔬菜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新田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鼓勵村民抓準市場行情,利用冬閒田種植白菜、花菜等優質蔬菜,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助力村民增收。 蔬菜品質好不愁銷路 12月17日,在新田鎮馬峰社區村民李明琴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花菜。
  • 慶元縣人力社保局—貼心服務吸引「歸雁」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初期,我的啟動資金不夠,在縣人力社保局幫扶下,向銀行貸了一筆錢,還享受了貼息,對創業的資金周轉幫助不小。」一說起創業擔保貸款,慶元縣劉李芬電子商務服務部總經理劉李芬眼神中充滿著感激之情。  在外打拼多年後決定返鄉創業的劉李芬因缺乏創業資金,去年向慶元縣人力社保局申請了5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今年享受了擔保貸款貼息17000多元,兩年來帶動就業50餘人。  為吸引「歸雁」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慶元縣人力社保局以「好政策+優服務」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強有力扶持,讓他們安心創業。
  •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甕安縣中坪鎮新土村,一對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的年薪,返鄉養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