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的「歸雁」是什麼吸引他們留在大巴山

2020-12-24 金臺資訊

在巴中,有這樣一批人。34歲的何九江5年前返回巴中創辦電商企業;「90後」楊為民回到農村,將鏡頭對準山野美景美食,在抖音上推介巴中的風土人情;30歲的退伍軍人楊天兵放棄了成都的穩定工作,回到南江……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從城市返回農村。

他們為何這樣做?為何又能在農村待得住?7月初,記者走進大巴山深處尋找答案。

「築巢」引人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對返鄉創業者有政策支持

巴中市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新建的食品加工廠內,做電商的何九江正和工人一起研製豆製品,「再過幾天,工廠就能開工咯!」

與此同時,國網巴中供電公司的電力工人正頂著驕陽,為界牌村更換高壓線。「村裡的產業越來越多。最近又新建了食品加工廠,以後用電需求會很大。」界牌村黨支部書記李榮華介紹。

在巴中,像界牌村這樣偏遠的村有很多。過去,這裡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電網建設歷史欠帳多、基礎差,制約了產業發展。

築好「巢」才能引來「金鳳凰」。近年來,巴中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出臺各類回引政策,在稅收減免、用地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優惠,為農村扶貧產業注入了發展動力。

「路、水、電都不愁了。返鄉創業,在工商登記、稅費減免等方面還有優惠。」何九江2015年回到老家做電商,幫村民在網上賣醃臘製品、豆瓣醬等土特產品。去年,何九江公司的銷售額達到280餘萬元。今年,何九江又在村裡建起食品加工廠,「目前正在進行產品研發。等工廠正式投產,可解決40到6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因為路窄坡陡石頭多,平昌縣板廟鎮大石村曾被村民稱為「石頭村」。「連條水泥路都沒有,青壯年都出去務工了。」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孫海峰迴憶。

隨著脫貧攻堅的全力推進,2017年,大石村脫貧摘帽;2018年5月,該村「大石童話小鎮」兒童主題樂園開園。原來的「石頭村」變成了「童話村」,村民也吃上了旅遊飯。

孫海峰領著記者在村裡逛了一圈。現在,通村公路連到各戶家門口,村莊核心區還有一條商業街,兩旁都是彩色小洋房。「這些主要是村民的住房,我們按歐洲風情小鎮的風貌進行了統一改造。」孫海峰介紹。

孫翠林的農家樂就開在街道上,「村裡變化太大了,回鄉創業也有政策支持。」2017年,孫翠林貸了20多萬元把自家的三層樓房改造成農家樂,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縣上專門組織了培訓,我和30多位創業者去浙江的青田縣參加了半個月的培訓。」

疫情給鄉村旅遊業帶來不小的影響,但孫翠林依然對未來有信心,「等疫情過去,我們的生意會越來越好。」

產業聚人

把電商農業產業園、鄉村旅遊做起來讓「英雄」有用武之地

「這是我們打造的電商農業產業園——『壁州創谷』,目前已經培育了20餘家本土電商企業。」在位於通江縣城的電商一條街,通江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春根熱情地向我們講起他的「電商經」。

2018年4月,浙江遂昌的援川幹部張春根來到通江縣掛職,把遂昌的電商經驗帶到通江。「通江農產品種類多,但大部分是初級產品,一直賣不出好價錢。扶貧要見成效,就要讓農產品變成商品,直接產生經濟效益。」

很快,一場場電商資源對接會啟動了——

浙江優秀的電商人才來到通江傳道解惑;通過舉辦電商培訓活動和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大賽,一批優秀的本土電商人才脫穎而出。如今,「壁州創谷」內已入駐電商企業、文創企業、農產品企業等40餘家。

打包、裝箱、填單……在「壁州創谷」一樓的一間庫房內,通江電商企業「深山食惦」負責人苟兵賢正和工作人員忙著打包發貨。「我們在當地貧困戶家中收購農產品,再統一選品、包裝,進行線上銷售。」苟兵賢介紹,疫情以來,他們的業績不減反增,現在每天訂單在800個以上。6月18日電商大促當天,他們接到了6000多個訂單。「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已達380萬元,而去年全年銷售收入才150萬元。」

「90後」楊為民則另闢蹊徑——要把山裡的美景「推銷」出去。

楊為民在大學學的專業是設計。2015年,他畢業後回家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今年5月,他又把工作場地從通江縣城搬到山裡,和幾個同事一起每天穿著古裝拍視頻。

為何要搬去山裡?「巴中的鄉村旅遊景區很多,但網紅景點很少,未來大有可為。」

現實也印證了楊為民的判斷,短短兩個月,楊為民抖音帳號的粉絲突破了22.3萬人。「我們和幾個景區已經達成合作。最近很多成都、西安的遊客還跑到現場看我們拍攝,景區遊客量增加了好幾倍。」對於未來,楊為民很有信心。

機制留人

培養本土一線基層幹部在待遇上給予雙重保障

一路走,一路看,我們在南江農村發現兩個有趣的現象:基層幹部隊伍越來越年輕,一些村幹部並不是本村人。

群雁高飛頭雁領,南江是如何讓「頭雁」飛起來的?我們在巴中村政學院找到了答案。

「2017年村『兩委』換屆前,60歲以上的村幹部佔到了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達41%,大專以上學歷的僅佔12%。」南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蘇偉介紹,村幹部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嚴重製約了農村發展。

對於貧困山區來說,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培養本土人才。

2016年開始,南江縣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依託小河職業中學,在巴中村政學院開辦長期(三年)、中期(一年)、短期三種村級後備幹部專修班,面向返鄉農民工、復員退伍軍人、在職村(社)幹部等群體進行培訓。通過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為農村培養後備幹部和致富帶頭人。

30歲的楊天兵是2017年中期班的學員。2013年,他從部隊轉業後在成都的戰訓基地當教員。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決定回鄉工作。2017年3月,他成為南江縣東榆鎮(現集州街道)躍進社區文書,一個月有2350元的收入。「剛到社區,對基層工作、矛盾糾紛處理都沒有經驗,參加專修班培訓後,收穫特別大。」

2017年,南江縣試點村黨組織書記異地任職,解決有的村「人才過剩」、有的村「無人可選」的問題,以及村支書履職中的優親厚友、辦事不公等問題。當年11月,楊天兵交流到公山鎮五星村當黨支部書記,化解了該村長達5年的土地徵用補償遺留問題,贏得了村民的認可。

在巴中村政學院,像楊天兵這樣的學員還有很多。

經過幾年實踐,巴中村政學院已成為巴中培訓培養一線基層幹部的「黃埔軍校」。「截至目前,我們已開設6期中期班。400多名學員有80%進入了村兩委,30%以上成為村支書、村主任,70%以上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村幹部平均年齡下降了10歲,農村基層矛盾比過去下降了30%以上。」南江縣小河職業中學校長、巴中村政學院校務委員李勇介紹。

為了讓基層人才留得住,南江縣還用經濟和政治待遇給予雙重保障。

蘇偉介紹,去年,南江縣將村支書的基本工資提高到了2000元/月,同時每年還有績效報酬。根據當地政策,村支書可以「兼職兼薪」,如果兼任村主任等職務,算上異地任職的交通補貼等,一個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

而在政治待遇方面,每年,南江縣在異地任職村黨組織書記中定向招錄一批鄉鎮事業人員,對聘期內三年年度考核為「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優先推薦其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等。

「現在我在村裡身兼多職,收入高了,上升渠道暢通了。有希望,幹勁兒也更足了。」楊天兵說。(四川日報記者 史曉露 張紅霞)

相關焦點

  • 貼心服務吸引「歸雁」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初期,我的啟動資金不夠,在縣人力社保局幫扶下,向銀行貸了一筆錢,還享受了貼息,對創業的資金周轉幫助不小。」 一說起創業擔保貸款,慶元縣劉李芬電子商務服務部總經理劉李芬眼神中充滿著感激之情。
  • 慶元縣人力社保局—貼心服務吸引「歸雁」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初期,我的啟動資金不夠,在縣人力社保局幫扶下,向銀行貸了一筆錢,還享受了貼息,對創業的資金周轉幫助不小。」一說起創業擔保貸款,慶元縣劉李芬電子商務服務部總經理劉李芬眼神中充滿著感激之情。  在外打拼多年後決定返鄉創業的劉李芬因缺乏創業資金,去年向慶元縣人力社保局申請了5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今年享受了擔保貸款貼息17000多元,兩年來帶動就業50餘人。  為吸引「歸雁」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慶元縣人力社保局以「好政策+優服務」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強有力扶持,讓他們安心創業。
  • 歸雁興菏 菏澤45家企業獲「菏澤市返鄉創業示範企業」榮譽稱號
    菏澤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磊出席並講話,菏澤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建剛主持,市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各縣區人社局、返鄉創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及首批獲「菏澤市返鄉創業示範企業」榮譽稱號的45家企業負責人參加儀式。儀式現場王磊在講話中對授牌的返鄉創業示範企業表示祝賀。
  • 一場大賽,如何激活「歸雁經濟」?
    核心閱讀他們,在異鄉摸爬滾打多年,闖出一片天地;他們,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有經驗,更有深深的鄉戀情結;他們,選擇返鄉創業,為家鄉發展助力添彩……人們親切地將他們稱為「歸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
  • 「歸雁」返鄉促脫貧攻堅
    三年前,在外創業的譚學兵返鄉當選村支書後,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金水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黨員示範棚標準化生產基地,解決100多名村民就業,村集體收入每年達到20餘萬元。前幾年一直愁眉苦臉的譚莊村村民郝秀芳,現在成了合作社的種植能手,一舉摘掉了「窮帽子」。她聊起現在的生活樂開了花:「大棚建在家門口,不用出遠門就能掙到錢了。」
  • 培育「歸雁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 ——我市圍繞「三引兩支一貫通...
    他們當中,有許多佼佼者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一個地區要發展,留住人才是關鍵。如何將這些駐馬店遊子吸引回來、如何將昔日以量取勝的人力資源變成真正的「人口紅利」?我市從政策、資金、機制乃至政府機構設置等方面入手,開拓出一條「歸雁經濟」的發展路徑。
  • 西充拓寬農民工返鄉創業路徑,2800人已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
    目前,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主體規模正不斷壯大,創新創業內生效力持續增強。 精準施策 為返鄉下鄉創業注入鮮活力 西充縣圍繞創新機制促進創業模式多樣化、立足稟賦促進創業業態差異化、以點帶面促進創業發展規模化,不斷為返鄉下鄉創業注入鮮活力。
  • 揚州:歸雁做起玩具+,「毛絨玩具三代」返鄉創業
    產業振興他帶領大家讓毛絨玩具有看頭趙星軍返鄉後,激活了大儀鎮玩具行業人士幹事創業的「一江春水」,很多人評價趙星軍有「闖勁」敢「創新」,今年疫情期間有關趙星軍設計的一個產品故事備受大家矚目。2014年李建超退伍回到家鄉,剛回到家可謂滿腔熱血,立志創業改變現狀,於是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創業,結果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以失敗告終,不僅搭進了自己退伍回來的復員費,還負債十多萬。2015年,李建超找準了創業方向,發展家庭農場,搞生態草雞的養殖。雖有了方向,但沒有土地、資金,創業成為一紙空談。後來,李建超找到了市人社局就服中心,說出了自己的創業想法和創業難處。
  • 李德壽:返鄉創業 從沙發起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出臺,激發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選擇返鄉自主創業。2016年,返鄉農民工李德壽回到家鄉湖北省黃崗市羅田縣白蓮河鄉李家垸村,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李德壽告訴我們「在外面打工工資低,自己也不夠用,想幫助家族無能為力。後面還是決定自己創業,因為我自己也在家具廠幹過多年,回來之後就開了這個沙發廠,走上了創業之路。」
  • i東營·最美東營人︱「歸雁」劉超:把青春交給廣袤鄉土
    故鄉與異鄉之間,她選擇做一隻歸雁,以熱愛與汗水作翅,在「三農」天空寫下青春奮鬥的詩行。  「85後」劉超,返鄉創業五年,幫助父母建起現代化家庭農場,並帶動一方致富。近日,作為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擬表彰人選,劉超的名字登上《人民日報》。這位熱衷農業、躬耕鄉野的女大學生,在故鄉泥土中聽見夢想花開的聲音。
  • 「拉麵之鄉」化隆回族青年另闢減貧新途徑 扶持青年返鄉創業
    文思睿 攝中新網青海海東11月22日電 題:「拉麵之鄉」化隆回族青年另闢減貧新途徑 扶持青年返鄉創業作者 文思睿土生土長的化隆「90後」回族青年高原,2014年畢業後,沒有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西安工作,反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開始創業。
  • 四川返鄉下鄉創業明星和企業是怎麼選出來的?
    四川在線記者 劉春華 燕巧12月17日,省政府在廣元召開全省推進返鄉下鄉創業工作暨表彰大會。會議通報表彰了郭應娟等200名「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以及成都市紅珊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100名企業「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企業」,並向返鄉下鄉創業明星頒發榮譽證書和獎章,向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企業頒發獎牌。為什麼要評選返鄉下鄉創業明星個人和企業?
  •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甕安縣中坪鎮新土村,一對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的年薪,返鄉養兔子。
  • 大學畢業返鄉創業 這對情侶樂當"農場夫妻"(圖)-廣西新聞網
    畢業後返鄉創業,這對情侶樂當「農場主」他們想讓城裡人都來當一回「農夫」如今靠著兩人的勤勞,他們的「卡丹」農場已經初具規模,養的雞肉質鮮美,蔬菜水果堅持有機生態,吸引了許多商家上門合作。一路走來,他們說過得挺辛苦,不過只要攜手並進,再大的辛苦也是一種別樣的浪漫。
  • 雲浮美雲創業沙龍活動暨返鄉創業孵化基地授牌儀式今日舉辦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關於「保居民就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創業帶動就業,12月22日下午雲浮市2020年美雲創業沙龍暨返鄉創業孵化基地授牌儀式活動在雲浮技師學院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由市人社部門搭臺,匯聚全市「創客」,通過創業政策解讀、創業就業案例分析、創業就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等方面幫助他們更好了解我市創業扶持政策,引導鼓勵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學子發現自我、靈活創業,激發全市創業創新活力。
  • 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2)
    新華社照片,石家莊,2020年12月2日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12月2日,張曉東在「多肉花園」給多肉植物澆水。一次回鄉探親時,他了解到家鄉曲周縣推出了針對返鄉創業的諸多優惠政策,張曉東動了心。2014年,考察多肉植物的種植前景後,張曉東開始紮根鄉村的創業計劃。從多肉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張曉東從零開始學習,當地政府也積極協調技術員進行指導,幫他解決了不少難題。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張曉東打造的「西木多肉花園」已初具規模。
  • 藍彩青:返鄉創業做「文創」 帶動搬遷戶增收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陸榮斌 攝返鄉創業做文創 帶動搬遷戶增收    —— 記大化瑤族自治縣返鄉創業瑤族女孩藍彩青廣西新聞網大化2月22日訊(通訊員 陸榮斌)在大化紅水河長壽養生電子商務城裡這家名叫「五彩瑤藝」工作坊的主人叫藍彩青,是一個致力於傳承民族文化、返鄉創業的90後瑤族女孩。藍彩青是大化縣江南鄉嘗梅村人,2016年大學畢業後,和夥伴一起在南寧開始創業,主要業務是服裝定製與表演服裝出租(主要是民族服裝)。創業之初,她們接手了一家表演服裝租賃公司。
  • 餘慶構皮灘鎮: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能人返鄉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回了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連日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九洞山茶園,一個個忙碌的採茶身影,一張張洋溢著滿足的笑臉,見證了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變化。
  • 逐夢黑土地——返鄉大學生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哈爾濱1月7日電題:逐夢黑土地——返鄉大學生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王建清晨的陽光照射在皚皚白雪上,35歲的王翯駕駛麵包車,走村入戶收購農產品。「小王來了,到屋裡坐會兒。」黑龍江省寧安市三陵鄉脫貧群眾胡玲和王翯打招呼,從屋裡拎出一籃笨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