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別人著作的揚雄,成為了文獻重要研究者,對後世影響無數
有的人博覽群書,一身的文材卻無法寫出傳世的巨作,也許有的時候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縱觀我們的古人前輩,有很多就是這樣的人,比如揚雄,這裡說的可不是水滸傳裡的楊雄,而是漢朝時期的思想家揚雄。他早些年的時候非常好學,幾乎可以用博覽群書這樣的詞語去描述他,但是之後他卻沒有寫出自己最獨到的作品,而是一直在模仿。模仿著模仿著,就模仿出了自己的絕學。
據說他的家世業非常的獨特,先人曾是姬伯僑的後人,後來為了躲避仇人一個大家族都開始以養蠶為生。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還是培養出了愛讀書的他,看小時候的他似乎非常的愚鈍,沒有人覺得他有天才的樣子,甚至說話的時候都慢騰騰的,還有口吃。但是他的生活態度也非常的淡然,不去追逐什麼名利,也不會有什麼欲望,只是慢慢的去品讀他所喜歡的書,家裡雖然窮,他也沒有任何的抱怨,最喜歡的東西就是寫辭賦。那個時候還恰巧是辭賦發展得非常好的時代。
那個時候司馬相如算得上是寫辭賦最厲害的了,他非常的崇拜他,也經常的模仿他,可見我們現在總是說一切學習都應該從模仿開始,他就真的做到了。除此之外,他還非常的喜歡屈原,並且為屈原投江而死這件事覺得非常的憤慨,寫了很多和離騷有關的書。從他的這些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雖然看起來愚笨,但是對待任何事情看得卻非常的通透,頗有一種把易經的哲學研究的透徹的樣子,他覺得楚國的滅亡不過就是歷史的車輪經過而已,也是必然的一種發展,何以要到跳江的地步呢?於是每次讀起來離騷他都要忍不住的哭泣。
雖然這些行為在別人的眼中看起來很奇怪,不過這正是為他模仿別人但是寫出了自己的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他一開始寫辭賦並沒有被人看好,而且連他自己都認為這是雕蟲小技,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了。於是他就開始放棄這個,開始學著古代的聖人寫書,研究哲學,比如仿照易經寫等等。其實他真的不算是一個天才,沒有像其他歷史上的天才一樣從小就機靈,但是他也的確是一個人才,能夠把經典的名著爛熟於心,可以用非世俗的眼光去看待。
於是他的名氣也打了出來。他是漢代京城中的文化巨人,甚至後代很多人稱他是漢代的孔子,可見他的淵博程度。他常說,自己最快樂的一段讀書時光就是跟著嚴君平的時候,當時的他仿照著孔子弟子拜師的禮數去求教,拿了十掛吊肉,但是對方教的卻是老子的哲學。當老師問他為何以孔子之禮來拜他的時候,他卻認為這是一個中庸之道,也是古人所提倡的禮學,於是老師對他非常的喜歡,而他這一學也就是八年。
之後的他也因為名氣大增而被邀請去當官,只是到了王莽當政的時候因為他不相信神學一類的,而被罷官。家裡本來就很貧窮,當官的時候也沒有積攢下太多的錢,到了晚年的他只能夠每日借酒澆愁了。他最憂心的事情就是自己所寫的哲學巨著,當時的官員,連易經都沒有仔細的看過,又怎麼可能會去看自己寫的書呢?恐怕自己死了以後只能夠把它蓋在棺材上了。這一句話很好地表示出了當時學者的庸夫狀。到了七十多歲,他才離開,也為整個漢代留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