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古典文獻說赤城》這部書,感到沉甸甸的,非常厚重。《古典文獻說赤城》是一部卷軼繁多的歷代文獻集成。該書分為5本2700多頁230多萬字,收錄迄今所見140多部古代典籍中對赤城山川地貌人物事件風物的記述,可謂蔚為大觀。
該書是王金富先生耗費十餘年的心血所著,其嚴謹的研究和誠實的治學態度,讓我改變了原有對家鄉赤城的認識和看法,原來認為,所謂赤城歷史悠久,其實,赤城的文化底蘊並不深厚。歷史上的名人,一個也沒有赤城的,赤城也沒有名山大川。然而,看了赤城的歷史研究特別品讀《古典文獻說赤城》後,我的想法變了。在浩瀚的歷史典籍中,雖然不能說每頁都有赤城,但絕對可以說比比皆是。按該書所寫,迄今所見140多部古代典籍中都有對赤城山川地貌人物事件風物的記述,僅王金富先生輯點校注所成就分為5本2700多頁,絕對配得上「浩瀚」二字,我們再不能說赤城沒有文化了啊!我原來只知道葉盛是詩人、收藏家、教育家,這本書告訴我葉盛還是一個政治家,軍事上也有建樹。
研究者王金富先生說,本書是古典文獻中有關赤城史料的輯錄,並不屬於歷史文化研究範疇。作者太謙虛了,熟不知在浩瀚的古典文獻中尋找有關赤城的記述,並確定真偽,本來就是考證研究。還有一點更能體現出該書的歷史價值。作者在前言中寫道:「本書收錄有關赤城的古典文獻,主要包括民國以前的官修史書、私人史料筆記、個人文集、詔令奏議和地方志書等文獻資料,不包括本縣出版的地方志書,即清康熙《龍門縣誌》、乾隆《赤城縣誌》、同治《赤城縣續志》等,做到應錄盡錄。」換言之,《古典文獻說赤城》不僅是地方官修志書的重要補充,更填補了官修志書的缺憾,某種程度上說,《古典文獻說赤城》比官修志書更有歷史價值,而且由於其資料的豐富與詳實,考證的嚴謹,使該書更具有學術價值。
赤城的歷史研究起步較晚,前幾年才依託赤城縣政協文史委員會成立赤城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有會刊赤城縣歷史文化研究,當然研究會成立之前就出版有《追尋遠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赤城史話——兼談赤城地名文化》等專著,研究會成立之後又出版有《赤城歷代詩詞歌賦》《赤城歷代行政區劃》等著作,特別是剛剛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獻說赤城》,洋洋灑灑五卷本,更是赤城歷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在這裡我們應該隆重介紹一下作者——赤城縣歷史文化研究者王金富先生。
王金富是教師出身,從2004年調入赤城縣檔案史志局開始,才真正涉足赤城縣的歷史文化研究。2009年,他萌生了一個想法,編撰一部詳細的赤城縣建置沿革,做到行政建置有「革」則記,力求復原赤城歷史上行政建置的真實面貌,來彌補縣誌在這方面記載不夠細緻的缺陷。隨著「書到用時方恨少」,王金富又萌生了第二個想法:研究地方歷史,在浩瀚的書海中尋找我們需要的資料牽扯了太多的精力,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往往就是由於我們在做研究時沒能參閱到可靠、準確的文獻資料,使得我們的研究不夠深入、不夠準確、不夠全面,失之偏頗。何不將如顆顆明珠散落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記載赤城的古籍文獻史料搜集起來,彙編成冊,為文史愛好者們研究赤城提供方便?於是編撰《古典文獻說赤城》的想法就成熟了,今天王金富終於將《古典文獻說赤城》這本赤城歷史文化研究的工具書擺到了我們的面前。《古典文獻說赤城》在2021年初出版,何嘗不是王金富先生送給赤城文化界一份大禮!
由於並非專業出身,編輯這麼一本大型的工具書何其難也。在編輯中,王金富在請教專家學者的前提下,作者自學《古典文獻學概論》《校勘學概論》《怎麼標點古籍》等古籍整理方面知識,大膽創新,按照自己的想法編輯了這本書。在本書的《凡例》中,王金富說,全書按史料特徵分類,每類基本以成書先後為序。每種史料所選內容,皆以「條目體」形式,獨立成文。每條目前加符號「◎」,條目之間空一行。條目下又設分目的,分條目前加符號「○」,分目下又分類別的,一般以黑體字標目。條目與分目之間,分目與分目之間不空行。我以為通俗的解釋就是,不僅將涉及赤城的資料(所見)全部按資料的時間循序羅列出來,還要將資料做出題解和注釋。這種體例在歷史研究中很少見,但卻很實用,特別是為地方歷史研究編撰的工具書中,這種體例更有助於地方研究。《古典文獻說赤城》是僅限於赤城,但對於其他地區的區域歷史研究也有學習和借鑑意義。
《古典文獻說赤城》的出版是赤城文化圈的一件盛事,更是區域歷史研究的一件大事,當然更是赤城文化界的大事。是的,文化非常重要,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個縣的經濟發展,最終要依靠文化的引領。赤城縣之所以貧窮,根在文化的缺失,不挖掘文化,不發展文化,不尊重文化,社會發展靠什麼引領呢?赤城縣委書記郭新耀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特別注重引導創造赤城文化現象,全縣上下形成尊重文化、熱愛文化、支持文化的積極氛圍。從文化發展這個角度說,《古典文獻說赤城》的編輯出版,對赤城的文化發展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更有現實意義。其實,赤城的文化歷史悠久特別是歷史文化,在與建國之前在赤城大海陀產生的紅色海陀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發展經濟,更要傳承文化,必須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成為盛開的美麗花朵。(張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