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2020-12-18 騰訊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展覽計劃。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其中「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

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在更早之前,這裡還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成完整系統的歷代官方畫制的帝後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唐太宗立像(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臺灣,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餘小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比如這些天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中,就出現了幾幅南薰殿舊藏帝王像。

《出警入蹕圖》(局部)

如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後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宋高宗後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高宗後坐像(局部)

宋仁宗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公布的「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展件清單,其中有九件被定為「國寶」級別,包括《夏禹王立像》,《宋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宋仁宗,《元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元世祖》《元文宗》《元英宗後》《元帝後納罕》,以及《明宣宗馬上像》與明人畫《入蹕圖》卷等;其餘均為「重要古物」,包括《唐太宗立像》《宋英宗》《宋仁宗》《宋玄宗》《宋光宗等坐像》,《明太祖》《明宣宗》《明仁宗坐像》等。

「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

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時,中國山水畫發展至高峰時期,後代繪畫大致依循此時建立的山水畫概念拓展至新的創作途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包括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北宋初年,為「巨碑式」山水樹立了最佳典範,除了範寬本人的籤款外,另外還有宋代錢勰(1034-1097)及明、清兩代的印記。後世傳摹這幅畫的不在少數,以臺北故宮為例,就有明董其昌題的《仿範寬溪山行旅圖》、清人(原題範寬)的一件《行旅圖》、唐岱(1673-1752後)的《仿範寬山水》等數幅。這些作品有立軸和冊頁等不同形式,雖然布局大致相似,但都不及原作的壯偉。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溪山行旅圖》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圖》。最終,此畫珍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在樹叢中的畫家籤款

七十餘年後,神宗朝(1068-1085)的宮廷畫家郭熙,繼續《溪山行旅》的雄偉山水風格,在《早春》中,利用「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經營出一幅全景式的「真山水」。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裡程碑。李唐為河陽人,曾入徽宗畫院,其時李唐正當盛年。約三十年後,又在南方重入高宗畫院,發展出影響深遠的大斧劈水墨風格。此作既為珍貴的李唐資料,亦可用以理解南北宋之變。

將範寬《溪山行旅圖》(約1000)、郭熙《早春圖》(1072)及李唐《萬壑松風圖》(1124)三件國寶名跡並列展出,可以觀察北宋山水畫在最盛期的成就與百餘年間的演變情形。

「畫琳琅—貨郎圖」

《貨郎圖》是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團扇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李嵩創作過多幅貨郎圖,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堪薩斯州阿肯博物館的尼爾遜美術館及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此次臺北故宮公布於2021年春季推出的「畫琳琅—貨郎圖」,將展出收錄於名賢妙跡冊裡的國寶級文物李嵩《市擔嬰戲圖》。這幅畫作中以精密寫生的筆法呈現出了宋代琳琅滿目的民生百貨:貨郎身上的擔分為六層,各式物品、食物、玩具應有盡有,引得婦女、孩童蜂擁而至。其次圖中還有以文字為標記的貨品,如「仙經」「文字」「山東黃米酒」「酸醋」等。畫面右方枝椏有畫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畫」,樹幹上有「三百件」小字。

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市擔嬰戲圖 局部

「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

日本大阪天王寺公園內的茶臼山,是1614年德川家康與豐臣家族展開大坂之戰時的營部。300多年後的1936年,當這座城市開始快速地朝近代化發展之時,在茶臼山的山腳下誕生了近代大阪的第一座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而該館的核心藏品,最主要的就是阿部房次郎後人捐贈的中國古代書畫,重磅名跡,皆宋元非凡精品。

大阪市立美術館舊影

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日本湧現出許多庋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尤其是在滿清覆亡之後,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大肆購藏曾經仰慕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因個人品味、愛好不同,收藏類型亦各不相同,中國書畫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類別。

日本藏家阿部房次郎,在內藤湖南及長尾雨山(1864-1942)的薰陶之下,醉心於中國法帖、名畫的收藏。阿部房次郎所收藏中國書畫,主要來源有三類:清末民初書畫收藏大家完顏景賢舊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作品以及阿部在日本與同好間交換或購藏獲得的藏品。完顏景賢舊藏共8件,都可謂一等一的名品。其中,唐及之前的作品有:(傳)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卷》,宋元名跡有:李成、王曉合作《讀碑圖軸》、燕文貴《溪山風雨圖卷》、李公麟《臨盧鴻草堂十志圖卷》、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卷》、龔開《俊骨圖卷》和趙孟頫《真書三門記卷》。

1937年,阿部房次郎去世,享年70歲。6年後,其子阿部孝次郎尊奉父親遺囑,將其畢生心血——160餘件重要書畫捐贈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如果說顧洛阜、王季遷兩人的收藏,最終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那麼,阿部房次郎的捐贈則成就了「大阪市立美術館」。

目前,臺北故宮官網尚未公布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展件清單,但從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藏品來看,此次展覽同樣值得讓人期待。

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

(本文圖文資料綜合報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相關焦點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宋畫,叩響生命的價值|水墨|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 絹本設色 206.3cm×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在用筆上多採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是什麼?郭熙《早春圖》為何是鎮館之寶?
    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為何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那麼,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郭熙的《早春圖》。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南宋光、寧宗朝(1190-1224)畫院待詔,山水、花鳥、人物各臻其妙。宋人 《番騎出獵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人《番騎出獵圖》選自《名畫集珍冊》第四開,畫胡相貴族人馬,僕在前,主在後。主人造形魁梧,發須絲絲逼真,刻畫傳神。人物、鞍馬用鐵線描,線條精謹流暢。此作與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同名長卷構圖相似,該卷描繪一組人物乘馬出行,此畫僅繪兩人。
  • 臺北故宮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仙境飄渺」「別有...
    實際上道教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但道教藝術品大多數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以含義隱晦的居多,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道教主題。7月1日到9月25日,臺北故宮舉辦了書畫特展《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館藏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還有《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
    近日,為期三個月的「國寶聚焦」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在此展出。「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數量儘管不是很多,但都是美術史中聲名赫赫著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根據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呈現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臺北故宮也一樣,近年推出不少玩味創新的宣傳與產品,激起不少年輕人興趣。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臺北故宮的建立直到上世紀60年代,臺灣當局才想起來霧峰鄉有個倉庫,裡面全是寶貝,這時候他們終於開始重視,派了工作人員前去查看,這一看全都嚇到了,很多箱子都已經開始發黴滲水,再不及時保護,這些文化瑰寶就會毀了。這次老蔣沒有猶豫,很快批准建立博物館,地址選在臺北市士林區,靠近外雙溪,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於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館。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收藏了數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類觀賞石,肉類、雜糧、瓜果、蔬菜等應有盡 有,可以說他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國寶聚焦」梁楷蔡襄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國寶聚焦」展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展期為三個月。「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美術研究|臺北故宮上新: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吳鎮《墨竹譜》
    為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決定將北部院區107陳列館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推出「聚焦國寶」系列展。臺北故宮博物院會定期推出以館藏精品書畫為主的展覽,其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
  • 盧禹舜|法備藝臻 百代標程——談宋代山水
    他開創了北宋山水畫的新局面,樹立了畫院山水畫北宋風格,獨步一時。郭熙全面總結了前人的繪畫傳統,從技巧到造境都有全新的提升。北宋 郭熙 早春圖 軸絹本設色縱一五八·三釐米 橫一0八·一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前朝諸位山水畫大家的影響下,北宋中後期時,山水畫的藝術形式全面開花。
  • 臺北故宮裡的乾隆洋彩欣賞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瓷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瓷胎洋彩。兩者均是盛清時期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深受清高宗寶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幾暇賞玩,傳至今日已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時期琺瑯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多完成於乾隆五至九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