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賴雅:他是她的肩,讓她得到依靠,卻讓她擔起更重擔子

2020-12-22 小久看

她是一朵飄到塵世的花,終不知將萎落何處……

她的腳步很輕,卻不是大家閨秀的姍姍蓮步,是一種無根浮萍的漂。

她先是漂到了香港,195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她離開了香港,又漂到了美國。

那年,張愛玲35歲。

△、人到中年的張愛玲,漂泊到美國,在波士頓的文藝營進行寫作。

由聲名顯赫的貴族之家,到破落殘敗的最後貴族;由才情絕世的年輕少女,到漂泊天涯的中年婦女,一切都是怎樣的蒼茫變幻。

張愛玲是一個職業文人,沒有固定的收入,到了美國的她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

張愛玲向基金會尋求資助。之後,她挑中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1956年3月初,張愛玲從紐約搭上開往波士頓的火車。

新罕布夏位於美國東北部,那裡的太陽下山的很早。

華燈初上,張愛玲從遠處就看到文藝營寬闊的營地。大廳燈火輝煌,如同一棟富麗堂皇的別墅。

雖然已是冬末,但寒風凜凜,路上堆積著殘雪。

張愛玲住在女子宿舍,並擁有了一間個人用的工作室。

住在文藝營,日常起居不用自己操心。早上大家集中共進早餐,飯後各回各的工作室施展才華。

為了避免打擾藝術家們創作,管理中心想的很周到,他們將午餐籃子放在工作室門口,任藝術家們隨需隨取。

白天,張愛玲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構思寫作。

她開始著手創作第二部英文長篇小說《粉淚》,這部小說是以《金鎖記》為藍本。

工作室的外邊,是幽深的樹林,活潑的松鼠在期間竄來竄去,為她的創寫作增添了不少樂趣。

文章動筆不久,張愛玲就遇到了困難,因為小說涉及上海淪陷的情況,對此她不是很清楚。找遍了圖書館,也沒有發現相關的資料,這個問題困擾著她。

張愛玲的思路阻滯了。她坐在桌旁翻開通訊錄:池田篤紀。

張愛玲決定給池田篤紀寫封信,請求池田把她的信轉給胡蘭成。

張愛玲最後一次給胡蘭成寫信,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可即使如此,那封信的內容,她仍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

張愛玲不願再想往事,於是找出一張明信片,飛快地寫了兩句話。

她省去了上下款。

△、猛然間,她感覺心中最深處那根最隱蔽最纖細最柔軟的心弦,被輕輕彈撥了一下:一股溫暖的清流汩汩流進她乾裂的心田。

寫作間隙中,張愛玲去了文藝營大廳。裡面熱鬧非凡,一如往常。

這裡沒有人是她所熟悉的。張愛玲獨自坐在一邊,靜看喧囂。

一聲彬彬有禮而又親切的問候,傳到了張愛玲的耳朵裡。一個美國老人正在向她打招呼,他就是著名的戲劇家賴雅先生。

第一次見面,賴雅就消除了張愛玲對西洋人的阻隔感。

因為這是個極其開朗的老人,風度翩翩,氣色也不錯。他有著孩子氣的活潑,和青年人一樣有感染力的朗朗笑聲,他身上散發著那種樹葉漸漸變黃時特有的色澤和光彩。

賴雅毫也不掩飾對這個沉靜憂鬱、周身散發著神秘感的東方女子的興趣。

她似乎冷若冰霜,眸子裡是夢一般的荒涼;可她又極其慈悲柔順,總是安靜地崇敬地聽著他講述一切,偶爾她也會答或問上幾句。

她的英語熟極,從寥寥數語中,他便觸摸的到她的靈氣和才華。

兩天後,1956年的一場最猛烈的暴風雪襲擊了這一地區。

附近交通阻斷,通訊中斷。為了保證安全,文藝營,將所有的藝術家都集中在文藝營大廳中。

張愛玲孤單的站在人叢中,賴雅突然出現在面前:「我找了你很久。」

他的眼中洋溢著笑意,風度十足的挽起了張愛玲的胳膊,把她安頓在沙發上。

張愛玲欣然的跟著賴雅,沒有任何唐突感。他們並肩而坐,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

賴雅,幽默感常常引得張愛玲放聲大笑,他慶幸這場暴風雨的到來,人們為之驚慌失措,沒有心情打擾他們。

暴風雪持續幾天,沒有停的意思。

張愛玲和賴雅,會在一起進餐,邊吃邊聊。

賴雅對張愛玲很有興趣,張愛玲與他想像中的中國女子非常不同。在他眼中,張愛玲身材高挑,舉止優雅,能說流利地道的英語,氣質上更接近西方的淑女。張愛玲面對賴雅,也變得活潑幽默起來。

賴雅時常會開心大笑,稱張愛玲為「可愛的女孩兒」。

張愛玲的臉紅了,她想到自己已經36歲了,竟然被人當面稱作「可愛的女孩兒」。

張愛玲邀請賴雅到她的工作室。

萊雅站在窗邊望著窗外的落雪和松林,說:「這周過得不錯,沒想到會遇見你。你差點兒就從我的身邊擦身過而過,可是我認出了你。」

張愛玲聽得懂賴雅在說什麼。但她並沒有搭話,只是默默的看著他。

猛然間,她感覺心中最深處那根最隱蔽最纖細最柔軟的心弦,被輕輕彈撥了一下,一股溫暖的清流汩汩流進她乾裂的心田。

她想起來,這幾天自己的笑聲超過了以往十年。

兩個多月後,這一對不同國際的老少作家戀愛了。

這時賴雅65歲,張愛玲36歲。

△、賴雅成了張愛玲的肩,一邊讓她得到了依靠,一邊卻讓她擔起了更重的擔子。

幾天後,張愛玲接到一封從日本來信,裡邊竟然有一張照片:胡蘭成穿著灰色長袍站在日式建築前,他的頭髮已經發白,臉上顯出滄桑衰老的神色。

張愛玲把照片和信都放回信封。照片上的男人對自己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她甚至後悔寫那封信。

張愛玲很快就忘記了胡蘭成的事,因為她與賴雅面臨著分離的痛苦。

賴雅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期限到了,他將離開這裡去紐約北部的耶多文藝營過六個星期。

六個星期後怎麼辦?樂觀的賴雅也不免為自己的前途充滿焦慮。

張愛玲在送賴雅上車的路上,他們都沒有說話。到了車站,張愛玲突然意識到從此不知何時才能見到賴雅。

她感到一陣揪心的痛,她握著賴雅的手,淚水點點滴滴的滑落下來。這是為生活的沉重與緩緩撕裂的心而留下的淚水。

張愛玲儘管手頭也很拮据,臨別時她還是送了一些錢給賴雅。

七月的一天,賴雅突然收到張愛玲的來信,得知張愛玲已經懷上他的孩子。他吃驚不小。

賴雅離婚後,他一直避免自己陷入男女之事的麻煩中,與前妻婚姻的失敗,使他對婚姻失去了信心,他認定自己不適合過婚姻生活。

等情緒平靜下來。賴雅重新考慮這件事情,孩子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張愛玲腹中有了他的孩子,他應該承擔起照顧她、保護她的責任。

賴雅的眼前浮現出張愛玲優雅的身影和隨風飄動的烏髮。

張愛玲美麗可愛,最重要的是張愛玲的善良、厚道以及他們在一起時的彼此了解,相處融洽,他們所建立的那一份深厚的感情都深深的印在了賴雅的腦海。

賴雅決定向張愛玲求婚。

張愛玲一向不喜歡孩子,但這回不同,是自己的孩子。

為了他所愛的男人,張愛玲又一次委屈了自己。

與賴雅的愛,雖然少了初戀時的浪漫和激情,但賴雅的溫柔和體貼讓她有了安全感。

張愛玲體驗到了一種成熟的愛,一種美麗而不浮躁的愛,體驗到了人情,人性中至善至美至大的感情。

1956年8月,萊雅與張愛玲在紐約市政府公證結婚。

但不幸的是,十月,賴雅在營地的大廳裡中風了,他覺得死神正在接近自己。

張愛玲也覺得自己的生活從天堂跌到了地獄。可她堅持著,把她的一腔柔情,全部獻給這個愛她的人

經過治療,幾個星期後賴雅可以下床了,張愛玲每天陪他在樹林中散步,欣賞著飄飛的黃葉在朦朧蕭瑟的秋風裡輕舞。

在張愛玲的悉心照料下,萊雅的身體恢復的很快。

在以後的日子裡,張愛玲寫了大量愛情喜劇劇本,這成了她的收入的主要來源。

賴雅的寫作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達到了可觀的稿費。

1962年,賴雅的再次中風。

張愛玲一個人在異國,既要照顧自己,又要照顧丈夫,生活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

但張愛玲身上偉大的女性精神被激活、被提升,她的付出就像不盡的江河水滋潤著他的愛人。

在以後的日子裡,她的愛承託著他們兩個人,在生活的波濤中沉浮。

愛情之神,似乎並沒有給張愛玲以過多的恩惠,而她則把這一段段感人的愛情故事寫給了人間。

1967年,張愛玲把病入膏肓的賴雅從邁阿密帶到了康橋。

因為此時張愛玲打算翻釋晚清小說《海上花列傳》,而且她被麻州康橋的一所大學邀請為其成員。

張愛玲在康橋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賴雅,直至賴雅去世。

這時的張愛玲,可以在愛情的路上真正的歇息了。

這一天,一滴無言的淚,慢慢地流過她的臉龐。

相關焦點

  • 淺談張愛玲:她也是個懵懂的女孩
    說起張愛玲,想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孤傲,高冷,嬌豔的女人。但是今天,我想談談從我眼中看到的張愛玲。其實,她和許多女孩一樣,在某個時期做著該做的事情。年少,求學,交友,發表文章。但是,張愛玲屬於「別人家的孩子」,能在一時之間火遍上海,成為一代傳奇。此時,張愛玲略有驕傲、遭人嫉妒也十分正常。但與此同時,在張愛玲從未接觸過戀愛的情況下 ,遇到了「戀愛老手」的胡蘭成。胡蘭成對於張愛玲而言,這是新奇的。
  • 張愛玲與賴雅美國生活全景還原:他們有愛嗎?她那封信是最好答案
    張愛玲抵達香港前先去了臺灣,當時邀請張愛玲赴臺的是麥加錫,因為他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所以他深知張愛玲在國內的成就和影響。他認為,張愛玲必定可以在臺北有一番作為。張愛玲到臺灣後不久,美國便傳來了賴雅再次中風的消息。此時,距離她離開賴雅連一個月都不到。
  • 她是上海女流氓,連張愛玲都搞不定的男人,憑什麼對她專情一生?
    胡蘭成說,他對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女人都真心真意,可他的真心極容易隨著時間流逝殆盡,沒有哪個女人能得到他長久的專情。 但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性的男人,最後卻拜倒在上海「女流氓」佘愛珍的石榴裙下,相伴到老,再也沒出去鬼混過。
  • 民國才女張愛玲:她的世界你不懂
    提到張愛玲,我們會想到她是民國才女,中國現代女作家。她一身才華,也一生可悲可嘆。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她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 她是張愛玲情敵,也是上海黑道女王,是啥讓她成為民國「女流氓」
    民國是歷史上一個複雜的時期,出了不少富有才情的女子,比如林徽因,或者張愛玲。林徽因一生名利雙收,而張愛玲卻是命運多舛的,作為在文壇佔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她,卻在感情上輸給了一個民國赫赫有名的女流氓。不過佘愛珍並非是家中正室所生,作為小妾的女兒,就算是生得清麗可人,歸根結底始終是個女兒家,按理說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不會得到看重,可是被父親佘銘三卻對佘愛珍非常的看重,這都是源自於她的性格。
  • 張愛玲32歲港流浪美國,去世後才被發現,自稱:活的「像只狗」
    張愛玲的小說裡有種對世道人心的一語洞穿的魔力,她的小說有對女性命運的精妙體察,加之與生俱來的骨子裡的高傲與冷,使讀者仿佛五臟六腑變換了一個全新格式。 人們對張愛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四十年代淪陷區上海才女的「臨水照花」,約略知道她後來去了香港,又去了美國。其實這中間是有過渡的。
  • 擁有漂亮肩線的偶像,Jennie被認為是代表,不過她的肩線更好看?
    在韓國,有一種叫「직각 어깨」的美麗肩膀,這個韓文的意思就是直角肩膀,就是手臂和肩部成直角,這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最漂亮的」肩線,所以為了能更直觀地去了解誰擁有這樣的肩線,我將會一一列出,當然這肯定是我的觀點,你完全可以不同意!韓國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比你想像的更在意肩線。
  • 她與張愛玲齊名,中年卻淪為保姆,接連喪子喪女後,96歲體面離世
    她不喜歡張愛玲的作品將人生看得千瘡百孔、陰鬱黑暗。或者說,她更希望張愛玲的筆下不僅僅只有豪門家族間的勾心鬥角,恩怨情仇。「我盼望能在張愛玲那如椽的大筆中,看見奮發圖強的女俠,看見女人們在新的主義中獲得新生。可她讓我看到的是曹七巧、是流蘇。我一點也不喜歡流蘇,更憎惡曹七巧。」
  • 經典情感系名句,張愛玲語錄
    ——張愛玲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張愛玲有些話不說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見不代表就遺忘。——張愛玲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張愛玲一個人 ,如果沒空 ,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 , 一個人 ,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不想走開 , 一個人 ,對你藉口太多 ,那是因為不想在乎。——張愛玲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 「發現」張愛玲|出名要趁早,但對她來說,晚一點也沒關係
    相比張愛玲文學在中國內地的跌宕命運,其在港臺以及海外的傳播則一直如波濤般層層推進。但無論在內地還是港臺,張愛玲文學被推至如今的經典地位,都離不開夏志清及其出版於1961年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在此書中極力推崇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等人的文學成就,更將《金鎖記》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 血腥瑪麗:她一生所為,是否擔得起此等惡名?
    學生時代老師解釋這個單詞的時候,只說這個女王殺人如麻,人們才給她取個這個綽號。當長大自行翻閱書籍,看遍瑪麗一世的成長曆程和登基後的所作所為,不禁發出疑問:「瑪麗一世一生的所作所為,是否擔得起此等惡名?」提起瑪麗一世,大多數人都認為她是一個失敗而令人恐懼的女王。
  • 《小顧豔傳》:從嚴歌苓的「小顧」可以看到張愛玲的影子
    在這樣一個家庭裡長大張愛玲是非常渴望愛的,她渴望離開自己的家庭。在她心中,理想的情人是這樣的:我總是認為男人應該大十歲或更大,我一直認為女人應該是天真,而男人應該更有經驗。因為小說《封鎖》,張愛玲吸引了胡蘭成的注意,他主動找到了張愛玲。
  • 張愛玲美國之殤:丈夫癱瘓2年,晚年終日躺床看電視,紙巾丟滿地
    洛杉磯羅契斯特街公寓,張愛玲在世的最後居所他是張愛玲朋友中唯一見到她遺容的人,後來他回憶:「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藍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 張愛玲《鴻鸞禧》:只依靠男人的女人,終將逝去靈魂
    但是婁太太沒有辦法,這輩子她能指望的只有丈夫和兒子,她只能在兩人身上做文章。自身沒有見識,只能依靠男人站穩腳跟。婁太太的今天就是玉清及幾個小姑娘的明天,因為她們的生命中就只有一個目標:找個好男人生兒育女,過富足的一生。
  • 晚年的張愛玲有多可憐?在出租屋內去世,一周後朋友才來為她收屍
    林式同抵達的時候警察已經在處理相關事宜,張愛玲躺在一張行軍床上,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面容十分安詳。她看上去很瘦,臉頰泛著不健康的白色,房間裡日光燈還開著,桌子上整齊擺放著她的證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去世之前,剛剛與房東續籤了兩年的租約。張愛玲晚年獨自生活在美國,身邊沒有任何人陪伴,幾乎沒人知道她的準確住址,她在城市中流浪了很長一段時間。
  • 到底是李安和張愛玲將王佳芝說扁了,還是你一直誤解了她的愛情?
    思量許久,我只能說,他是個寂寞的人。光聽他在電影裡,李安幫他取的「易默成」,就是個頂著寂寞的名字。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易先生只有姓(只有性) 、沒有名,可是導演李安卻在電影版裡為他起了個全名,並留下三個線索給觀眾。
  • 死前被跳蚤折磨,一絲不掛,張愛玲為何在美活得像狗,仍不肯回滬
    在港大的三年,張愛玲為了練習英文,從不用中文寫作,連信件都用英文寫, 她的英文寫得相當流利自然,隨便什麼英文書,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學,張愛玲都能拿起來看的進去,不過她不太在意內容,更看重的是英文寫法。可是時運不濟,正逢珍珠港事件,她性命堪憂,在香港讀大三那年,張愛玲迫不得已坐船返回上海。
  • ...顧曼楨王嬌蕊九莉三女主同框,話劇《尋她芳蹤·張愛玲》登陸魔都
    李伯男說: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最偉大的女性,一個是李清照,一個是張愛玲,她們的偉大在於經典地位,毫無疑問地站在中國文壇的最高峰。紀念張愛玲的價值不僅在於她的文學作品,還在於她對生活有著永恆的參照。我們創作話劇《尋她芳蹤·張愛玲》的意義,是想更好地通過愛玲先生的作品,解讀自己的人生。」
  • 茂名人嫁女之後,辦「擔子」,並不是禮輕情意重那麼的簡單?
    茂名人的女兒結婚之後,作為父母還要幫女兒做很多的禮數「辦擔」,這些「擔子」也要花錢,少的一千幾百塊錢,多的三幾萬塊錢。這個要「辦擔」,這個「擔子」要買兩隻雞一隻一母,要買衣服一套,要買豬肉幾斤,還要買酒2瓶,買米、豬肉。未有生了兒子的要買「人口碗」,買「壽桃籺」幾百隻,茂名人叫籺,他們收到之後,,拿去分給左鄰右舍吃,這些都是茂名高州化州一帶的習俗。
  • 張愛玲去世,電影節展示她的電影,記者:可以約這位女士專訪麼
    這位可憐的死者,就是著名作家張愛玲。在張愛玲死後多時,一件更為悲涼的事便發生了。她的電影在香港電影節上展出,一度獲得很高的呼聲。眾人對這部電影有著很高的評價。等到電影節結束之後,主辦方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就當發布會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女記者衝進發布會的現場。她搶過一個話筒,高聲問道:「這位張愛玲女士在現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