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歷了純自然照明、人工取火照明、電氣照明這三個重要時代,而且這幾個時代跨越了幾千年之久。
每當夜幕降臨,有的城市夜景紛紛讓人讚嘆「美呆了」。
那麼以前,在如今燈火通明璀璨的城市,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新中國成立之前,北京只有1萬多盞路燈,很多地方晚上都是伸手不見五指,常有人掉進臭水溝去,就是一些熱鬧的街市,夜裡也是黑暗世界。
因為那時候,北京的電壓不足,像天安門前東西三座門倒是有路燈,可燈光卻像個香火頭兒,行人看不清路,往往會踩一腳馬糞回家。
1958年路燈開始使用螢光燈,打破了白熾燈在路燈領域一統天下半個多世紀的局面。
1964年部分街道開始試用高壓汞燈、碘鎢燈。
1965年國慶節前夕,多個城市開始試裝氙氣燈,功率為10千瓦,被人們稱為「人造小太陽」。
在很多上歲數人的心裡,兒時女孩子們在路燈下玩跳房子、跳皮筋,男孩子們在路燈下玩彈玻璃球、扇洋畫或三角(用香菸盒疊成的)是一種美好的記憶。
那時候,路燈瓦數不大,在下面看燈光甚至是昏黃的,可是這種光照卻不妨礙孩子們玩捉迷藏。大人們也喜歡到路燈底下乘涼、下象棋,因光線太暗,年紀大的人看不清棋時還要把棋子拿到眼前去看……
到了2000年左右,各個城市的路燈均突破五萬盞,隨著市區建成區不斷向外圍擴展,路燈裝用盞數同步增加、路燈光源逐步更新換代。
但那個時候,路燈該開時不開,會影響日常生活,該滅時不滅,會浪費電力,而當極端天氣出現時,路燈若還是死板地「按點兒開關」,也不合時宜。
到了2006年左右,大多數路燈才實現遙控靈活開啟。
道路照明監控指揮中心正式啟用。從那時起,工作人員開始通過監控中心顯示的數據,在遇到陰雨、大風、浮塵等天氣突變影響城市交通的情況下,提前開啟路燈。
10年左右,多功能城市照明調控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那時候的路燈不僅僅提供照明,還可以進行溫溼度監測、噪音檢測等等。
隨著時間來到了2015年,這期間不僅有著智能照明的路燈,還有各式各樣的景觀燈的存在,與此同時,新能源路燈也悄悄提上進程。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路燈的又一建設性又展開了新一階段。
以多功能智慧燈杆為先驅,結合路燈杆綜合項目的展開,加快了試點和全面推進集多功能於一體的智慧燈杆建設,打造新一代智慧照明管理平臺。
今後城市路燈杆除具有基礎照明功能外,還將進一步實現新能源、5G基站、環境監測、視頻監控、物聯感知等功能,成為「城市大腦」運行的重要神經網絡,化身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打造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的新型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