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古建築的價值
「中華民族文化是最古老、最長壽的體系」現代人如何能夠很好的運用古代建築為我們的生存空間服務,應當是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在這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和燦爛輝煌的 古建築文化傳統的國家裡,如何繼承和汲取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築,是目前應該不斷深入探討的問題,也是表現建築的文化性時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文化是隨著歷史不停向前發展的,對文脈不能作停滯的理解,時代在變,建築語言也相應變化,應該給傳統的建築語言賦以新的生命力,讓文脈繼續傳承。
仿古建築既有歷史的源由,又有現實的需要。通過調查筆者有這樣一個感受,在一些商業文化氣氛比較濃重的地方,特別是旅遊城市或者旅遊區往往有比較多的以仿古的形式出現的建築物,這樣一種現象的存在,正好說明了仿古建築的出現既符合傳統的民族心態,又深得各方面的厚愛;既有經濟槓桿的推動,又有建築師孜孜以求。仿古建築勢必在以後的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樣對仿古建築的施工技藝的整理、總結和規範的研究就更具有了一定現實的意義了。另外,歷史建築的保護與改造是城市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歷史保護發展到今日,已經「保護」 是一種使城市平衡、有序、 和諧發展的觀念。
古建築在保護、修繕古建築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繼承了古建築傳統造型裝飾手法,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只把古建築現有狀態修復到已知的早期狀態,具有其現實的意義。
2、仿古建築的意義
「待自發性的民間仿古建築,應當制定相應的措施和規範。依照促進社會和生產力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和人民進步、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節約、促進建築事業發展和正確繼 承傳統等幾項原則。全面地、系統地、歷史地對仿古建築進行客觀的、量化的評價,使之具有確切的指標和可操作的特點。」這樣,有利於我在開展課題研究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該仿古的要仿,仿就仿好,仿中有創新,仿中有改革;不該仿的不要仿;儘量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形式、新風格,讓仿古建築成為中國建築百花園的一朵奇葩。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在完成北京香山飯店設計後曾發表這樣的看法:「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我通過一年多探索知道,中國建築的根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回顧歷史,借鑑國外的經驗。對待仿古建築也應採取這種態度,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只有認真系統的學習、挖掘出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就是為了更好的建設仿古建築,讓它成為城市中的閃亮點。龐貝說:「一個民族什麼時間能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這個民族就成熟了。」我們應當有意識地站在現代的和全球的,歷史的和未來的,科學的和文明的高度去分析和研究仿古建築的未來發展,才能不辜負改革開放為建築事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