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梅湖景區民俗廣場是該景區著名的標誌性景點,也是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3年前,為了配合民俗廣場的落成,完善景區相應配套設施,梅湖景區管委會在該廣場的東面打造了一排仿古建築。然而,3年後,這排2層樓高、長達百餘米的仿古建築卻成為爛尾工程。
昨日,記者來到現場看到,仿古建築門窗破損,市民可隨意進入,裡面布滿了碎石,且高達10餘米的仿古門樓下方,竟是一片荒草地。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充分盤活和利用仿古建築,梅湖景區已和景區藝術中心的開發商籤訂了租賃合同,以租賃的方式將仿古建築暫作其項目部場地。
反映:
仿古建築成爛尾工程
昨日,家住南昌市青雲譜區迎賓中大道的市民羅先生致電晨報反映,近日他在梅湖景區遊玩時,發現民俗廣場旁的一排仿古建築破敗不堪,儼然成為爛尾工程,「在民俗廣場遊玩時,旁邊的一排仿古建築高大氣派,給廣場添色不少;然而,走近後才發現,仿古建築裡面堆積著碎石、木塊等垃圾。」
羅先生還表示,這排仿古建築有2層樓高,通過樓梯,可以來到二樓。「從現場來看,這排仿古建築的造價至少應該有數十萬元,外面看著還很新的仿古建築,怎麼會變成如此『難堪』的模樣,難道沒有人來維護和管理嗎?」羅先生說,他希望相關部門對此做出解釋,並對仿古建築的去留進行回應。
現場:
多扇門窗不翼而飛
為求證市民的說法,昨日上午10時左右,記者驅車來到八大山人梅湖景區查看情況,只見民俗廣場乾淨整潔,其東面是一排仿古建築,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色彩斑斕,尤其是中間的門樓,高10餘米,顯得很有氣勢。記者看到,這排仿古建築有2層樓高,長一百餘米。
然而,走近這排仿古建築,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只見仿古建築的門窗破損脫落,有的門窗甚至不翼而飛,旁人可隨意進入。仿古建築的門前還堆放著一些瓦片。
走進仿古建築,記者看到裡面有許多碎石、木塊等垃圾。仿古建築的中間,是用水泥鋪成的臺階。記者來到二樓,放眼眺望,發現仿古建築的後面是一片荒草地,荒草地上丟滿了碎瓦片。
走訪:
仿古建築附近工廠陸續搬遷
那麼,這排仿古建築為何會成為爛尾工程呢?隨即,記者展開走訪。在仿古建築後方的荒草地上,有一棟5層樓高的舊樓,裡面有居民居住。居住在舊樓內的徐女士正在帶孩子,對於仿古建築的由來,她告訴記者,仿古建築大約在3年前就建成了,然而一直沒有商家入駐,也沒有裝修,時間久了,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現在住的地方,原來是一家食品加工廠,後來因為拆遷,就搬離了,據說當時是為了配合仿古建築的打造而搬離的。」徐女士說。徐女士還指著不遠處一棟低矮的水泥電站稱,那裡原來也是一家工廠,後來也搬走了。
說法:
原本作為辦公、商業一體用
隨後,記者來到梅湖景區管委會了解情況。該管委會一名陳姓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並就該仿古建築的由來做了相關解釋。
他說,2010年,梅湖景區民俗廣場落成,當時為了開發景區內的配套設施,於是建了這排仿古建築,本是作為辦公和商業一體用。「當時這排仿古建築計劃作為景區管委會的辦公樓,一樓作為商業店面,供遊客遊玩、購物等。」陳姓工作人員說。
陳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後來,由於南昌市規劃局對這片區域的用地規劃有所調整,具體用處還沒有明確,加上仿古建築還沒完工,以致這排仿古建築一直存留於此。
此外,陳姓工作人員解釋稱,仿古建築後面的那片荒草地,是拆遷房屋後留下的;原本那裡有三家企業,由於想配合仿古建築的打造,預留土地做其他配套設施,但最終也被擱置。
「那片荒草地原來有一家食品廠、編織袋廠及鋼筆廠,但是後來陸續遷離了。」陳姓工作人員說,由於南昌市規劃局對這塊用地的規劃是綠化用地,因此這塊地也暫時擱置在此。
回應:
已租給景區藝術中心開發商
梅湖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這排仿古建築,他們也很想充分利用起來。就在近日,他們已和梅湖景區藝術中心的開發商協商,準備將仿古建築作為該藝術中心的項目部辦公用地,並且已籤訂了租賃協議,這樣做一方面是盤活和利用仿古建築,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扶植項目招商。
「等開發商將這裡作為項目部辦公用地時,仿古建築肯定是要重新裝修和改善的,屆時這排仿古建築的面貌將得到改觀。」梅湖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梅湖景區藝術中心的開發商得知,目前他們正在辦理相關手續,等手續辦理齊全時,就將重新裝修仿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