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誌記者∕楊洋 發自韶關等地
◎本文責編∕李焱鑫
知來路,明前路。
廣東的紅色遺址「惟石能言」,銘刻著百年徵程的崢嶸過往,激發著再啟新程的嚮往。
紅色南粵,有這麼一塊歷史厚重的地區,與江西贛州、湖南郴州並稱為「紅三角」。這裡是近現代中國尋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見證地——韶關。
從長徵鐵流到梅嶺堅守,再到「紅色祖屋」,韶關山山水水和街頭裡巷留下的紅色印記,講述著百年不變的初心,也豐盈著這座古城的文化血脈,形成「新長徵路」上澎湃的精神力量。
在時間的敘事裡,當下連接未來。2021年到來之際,《南方》雜誌記者走讀紅色熱土,走進粵北韶關,循著先輩的足跡,探尋「活」在當下的精神傳承。
新長徵的新精神
「出發!出發!」
深冬季節,南雄市油山鎮上朔村人民會堂,韶關市軍糧供應中心黨支部的黨員,以黨旗為引領,以此為起點重走長徵路,親身體驗當年紅軍經歷的艱難險阻。
「學習革命先輩在極其艱難困苦條件下始終保持樂觀向上、敢於鬥爭的精神,用實際行動扎牢全市軍糧供應保障基礎,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為我市爭當粵北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作出更大貢獻。」黨員曾玉豐說。
這是近年來從上朔村人民會堂「再出發」的諸多「紅軍隊伍」之一。機關幹部、學校師生、企事業單位人員,踏著先輩的足跡,重溫那段光榮的歷史。
粵北地區處於湘粵贛三省要衝,是紅軍長徵向敵軍較薄弱的西南方向突破的必經之路。
1934年10月26日,紅軍從江西信豐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紅一軍團前鋒進入南雄油山、界址和烏逕一帶。
原南雄市史志辦副主任李君祥說,1934年10月27日拂曉,紅軍偵察連向正在新田圩附近山坡上挖戰壕的約200名敵人發起攻擊。頃刻,整個新田圩槍聲大作,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中,紅軍殲敵20多人,繳獲槍枝彈藥一批,打贏了入粵的第一場勝仗。
南雄是紅軍長徵入粵的第一站。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鄧小平、項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曾經作戰於此,不僅在當地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址,也留下了許多口耳相傳的故事。
近年來,南雄成立紅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組辦公室,加大對歷史遺蹟的發掘,這個過程也是對紅色文化的再發揚和再傳承。
1935年,項英、陳毅和戰友轉戰梅嶺三年,陳毅一度被困,慮不得脫,寫下《梅嶺三章》,當時群眾冒著被反動派發現的危險,為陳毅的部隊送物資。80多年後,工作組查證到某地有當年陳毅的藏身洞,但地勢險要、密林無徑,當地群眾聽聞後發動起來,當即開闢出一條上山路,方便工作組上山。這讓李君祥非常感動:「我們通過收集史料讓更多人知道英雄的故事,我們南雄人民也是英雄的人民。」
在英雄的南雄人民的努力下,今日之南雄奮力開創振興發展的新局面,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工業穩步發展,國家長徵文化公園的建設已經進入規劃論證階段,靈潭村等一批新農村以紅色旅遊描繪出「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畫卷,梅關古道等紅色遺址經過連片打造成為精品線路……
「南雄把『紅色』寫進了城市名片,在『十四五』階段,將高度重視、緊緊把握重大機遇,強化組織領導、層層壓實責任,嚴格對標對表加強對接,全力爭取各項政策支持,走好老區蘇區振興的新長徵路。」南雄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溫春花在接受《南方》雜誌記者採訪時說。
初心詮釋制勝密碼
從80多年前的長徵路,到現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我黨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一路走來的制勝密碼在哪裡?
在韶關仁化縣的這一個小鎮裡,可以尋得答案。
走進白牆青瓦的城口鎮,一處民房的牆上,還保留著80多年前留下的紅軍標語「消滅地主」「農民起義」。冬日的午後,人們坐在家門口曬曬太陽,一片祥和的氣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會跟孩子們談起小時候聽來的紅軍故事。
1935年10月31日起,紅軍部隊挺進仁化縣境內。當時國民黨在城口鎮至湖南汝城、桂東一帶布下第二道封鎖線。11月2日,槍聲在城口突然響起。紅二師六團奇襲城口,摧毀26座碉堡,俘敵百餘人,在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上撕開了巨大缺口。
「當時紅軍軍紀嚴明,11月寒冷的冬夜裡,就在街兩邊的屋簷下,雙手抱槍,和衣而睡。有的晚上借了群眾的門板躺著睡的,第二天還把門板安好。」城口鎮文化站站長黃本洲指著狹窄的街道說,這就是當年5萬餘紅軍集中休整的地方,「這讓老百姓印象深刻:幾萬人的軍隊對群眾秋毫無犯,這是真心為人民的好軍隊。」
紅軍在城口短短的幾天內籌集了一批軍餉和軍糧,並且都一一打下了借條。當年紅軍進行地下聯絡活動的勝一理髮店,以及毛澤東曾經落腳的廣興棧,如今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並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還原。
在城口鎮東坑村,張堂英老人一家五代,還守護著一個珍貴的紅軍碗。1934年的那個冬天,張堂英家收留了幾位紅軍傷員。其中一名紅軍傷員痊癒離開張堂英家時,為答謝她一家無微不至的照料,特贈送了一個瓷碗作為留念,這個碗一留就留了80多年。
紅軍與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繫,這「人民至上」的初心,就是我黨百年來砥礪前行的制勝密碼。
現在的城口小鎮,坐落著全省唯一一座以長徵為主題的大型紀念館——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相關的紅軍長徵文創產品火爆。銅鼓嶺紅軍烈士陵園則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為民是初心,謀幸福是使命。
展望「十四五」,仁化正進一步推進紅色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按照「一館(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一山(丹霞山)一線(紅色景觀線)」的布局思路,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帶動紅色產業發展。
紅色賦能新發展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當下的紅色文化依然煥發著時代的生機。
我們的走讀,也「偶遇」許多同路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探尋著同樣的初心。
在韶關市區五裡亭,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前來參加主題黨日活動的隊伍絡繹不絕。展館用豐富的表現形式,呈現了廣東省委在韶關4年從南雄瑤坑到始興紅圍,再到市區五裡亭,三易其址的鬥爭歷史。「紅色祖屋」成為韶關市區最火爆的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在樂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60名大學生探訪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重溫抗日戰爭時期華南地區高校遷址粵北、延續教育火種的歷史,深入了解粵港澳三地教育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感受同根同源的深情厚誼。
不僅是韶關紅,整個廣東,南粵紅不僅「活」起來,也在「火」起來。
「一座廣州城,半部近代史」,廣州市越秀區中小學將「紅色立體研學」納入暑假作業;梅州近年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進行了升級改造,並緊鑼密鼓加緊建設三河壩幹部學院;湛江廉江市46個革命老區貧困村,把紅色元素融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不僅提升了鄉村顏值,更給鄉村紅色旅遊帶來新機遇……
廣東發布了對「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建設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
這是紅色能量的雋永魅力,更是新時代對於豐厚的紅色精神營養的需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2021年,我們將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起點上,向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長徵」邁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紅色精神的指引,需要紅色文化的賦能。
回到原點,回到建黨之初奮鬥之地,回到紅軍長徵入粵起始之地,回到省委機關的「祖屋」之地,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回歸初心,汲取邁步從頭越的堅實力量,這就是紅色遺址一直鮮活豐盈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