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納入中考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都經歷或聽說過。但這次美術也橫插一腳:2022年開始,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都成為了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應試教育」這麼多年都備受批判,聲討孩子們成為了考試的機器,這下總算徹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想上高中,得保證能文能武,能跑能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誰還敢說不是全面發展?
如果談體育的話,其實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由於現在語數外分數是中考主要的衡量標準,體育課經常在學校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這一結果導致的是中國學生令人堪憂的身體素質。
對比歐美國家教育體系中,只專注於書本知識的學生會被稱為Nerd,在高校並不受歡迎,而體育好的學生,不僅被高校青睞,在職場上也往往更為出色。
除了體育外,現在美術也要加入考試計分科目了,如果你認為沒有必要,
那教育部可要和你談美育了:
美育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從審美角度來看現在市面上各種的廣告和電視劇,以及千篇一律的「整容臉」、抖音上的口水歌就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審美是缺席的。
經常都說美育是人一生的必修課,那怎麼這個必修課偏偏要在各位中小學的階段缺失,又在成年之後反過頭呼籲美育要貫穿人的一生呢?
這次教育部發布《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有關情況,無論爭議有多大,大家持支持還是反對的意見,至少有一件事是明確的,「藝術」都通過這件事情而重新得到了重視。
對「美」的追求,從古至今都是有跡可循的,藝術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視角,改變的更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
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擠滿了數不盡的工作或者作業,每個人都像是一隻不停被抽打的陀螺,機械的過著重複的生活。在這種大環境下,藝術的薰陶則變得尤為重要。
所以,我認為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無論是強體還是美育都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它不實際。
把美術納入中考計分制度,一經發布就在引起了家長的軒然大波,首先向普通家庭砸了一塊大石頭,培養孩子的成本又要加大了,尤其是藝術這種聽起來就燒錢的科目,誰不頭疼?
而被「減負」的孩子現在又多了兩門考試,上個高中比996還累。
教育部不得不馬上又出來解釋: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混淆了
美育就等於藝術教育嗎?
「藝術教育」與「美育」是從字面上便可輕易區分的詞彙,但在實踐中卻往往被混為一談。顧名思義,「藝教」的目的性更為明確,詞眼在於「教育」,目標是教會大家一樣具體的技能,如繪畫、音樂、舞蹈等。而「美育」的概念實則更為廣闊,它傳達的應該是一種理念和能力,而非具體的某一樣技能。
美育與和這種應試的美術教育可以說是「漁」與「魚」的區別。
教育部這次的規定明顯是希望培養中學生有一定的審美和欣賞能力,可通過將美術計分加入應試教育的方法真的能做到嗎?能將這種幫助人一生的審美體驗播下落到實處的種子嗎?
從這次改革政策公布後,大都是只有來自各種培訓機構的積極反應來看,答案是
不能。
這項政策公布後,也許不會找回各種被班主任佔用的美術課,而是孩子們在課外上各種培訓班時又要增加一個「必修課」:美術。畢竟上培訓班既是人有我必有的潮流,又比自學有效多了。
相對而來的結果就是又要燒錢和燒時間了。
那隨之而來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
家庭條件一般或處在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怎麼辦呢?
他們在教育條件缺失的情況下,有精力再分給美術嗎?有條件和機會去買畫材嗎?
可以預見,這條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將是有錢有閒的城市中產家庭。
難道不是在應試機制上就更坐實了「寒門再難出貴子」嗎?
也許這條政策在一線城市試點的成功並不適應全國所有的地區吧。
美育可以細化到具體的每一件事,通過不同的藝術途徑滿足不同的需要。人之初,即有審美體驗。幼兒聽見音樂會舞動身體,聽見哀傷樂曲甚至會流淚嚎哭;孩童看見色彩,即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對圖片和美術作品的感知也絕無障礙。這些審美體驗和能力都不需要通過考試的壓力來促進發展。
發展美育的初心是無法通過依靠實際技能提高的務虛上實現的。問問我們自己,從小有多少興趣愛好最後通過培訓班和考試最終變成了變成厭惡煎熬?
說著想要孩子們「全面發展」,卻是貪婪的想用有限的時間去博無限的可能,不如先學會一點放棄,留點時間給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做到真正「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