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各位菩薩們,阿彌陀佛!許久不見,不知各位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這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共同經歷了一段世間的疾疫病苦,也看到了因緣成熟時,業報現前眾生的苦難,以及菩薩的殊勝莊嚴功德所成,即使在人間遊戲輪迴,菩薩都仍然能夠在世間得到自在。
兩千五百多年前,拔耆國的首都毘舍離城,又叫作廣嚴城,發生了大瘟疫。病死的屍體,多到堆在道路上沒有辦法處理,屍臭滿城,與此同時還發生了旱災、蟲災,社會動亂人心惶惶。毘舍離大城中,充滿了各種恐怖的鬼神跟羅剎。這一些羅剎鬼神極為暴虐,他們所害死的人,數目多到不可數計。在一天之中死亡的人數,就到達幾百個人,屍體一車一車地裝起來。眼看著許多活著的人三、四天後可能也會死亡了。此時城裡眾人商議,決定派出一位長者,名字叫作最大。到鄰國摩揭陀國去求 佛前來救命。
當時, 釋迦世尊接受了摩揭陀國阿闍世王的供養,與僧團正在結夏安居。但是雪上加霜的是,此時拔耆國與摩揭陀國正在對戰、對峙當中。阿闍世王聽說,敵國有使者來,只是下令要殺了這個使者。後來這一位長者經歷了種種的危難,終於見到了 世尊。稟告了毘舍離城中眾弟子的哀求。所以 世尊決定停止結夏安居,並且用了善巧方便,讓阿闍世王率領著臣民,帶著五百頂傘蓋,護送著 世尊前往毘舍離城。 世尊帶著僧團來到毘舍離大城時,帝釋天王也帶著天眾來頂禮 世尊。此時天上降下大雨,洗清了城中的垢穢。於是 世尊就說偈: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說完之後,城中的惡鬼羅剎便嚇得四處奔逃。
世尊進入城後,在傍晚為大眾開始說法。
世尊說了十四首偈,帝釋天王聽後生起大歡喜,便讚嘆又說出三首偈。這樣子總共十七首偈,結集成為ratana sutra,叫作《寶經》、《三寶經》或者《寶石經》。意思是說:依於三寶就可以度過一切的苦難,到達涅槃的彼岸。當時 世尊連說了七天的法,每天說法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寶經》, 世尊說法完之後,就叫阿難尊者手捧著水缽,圍繞著毘舍離大城,一邊唸誦《寶經》,一邊對四方撒出淨水,七天過去了,一切的災難就止息了。城中的人民也紛紛隨著僧團,受持了八關戒齋。這一段《寶經》,各位可以在南傳的大藏經,或者是網路上找到,在北傳的《增壹阿含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寶經》主要的內容,其實就是在贊佛、贊法、贊僧,特別是讚嘆四雙八輩的勝義僧。從已經斷了身見、疑見、戒禁取見的初果須陀洹,能夠不入四惡道與六逆,一直到證得了涅槃的阿羅漢,讚嘆只有三寶,才能夠為眾生布施最上清淨的利益。
同樣的情形,還有一次,在《雜阿含經》中記載著。有一次,世尊來到釋氏石主的村落。這個村落發生了大疾病,許多的人都已經死於疾病了。此時村中的男女老幼,所有生病的人,大家統統來到 世尊的面前。自稱其名,自誓三歸:我某某某,從現在開始,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團。自誓歸依為三寶的弟子。後來因緣所成,這一些歸依的弟子,都能夠往生到天界或者是人間。
現在有許多的法師、大德,要求弟子唸這一本經,誦那個咒,作什麼什麼法事。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反而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面對類似情況的時候,當年 釋迦世尊祂老人家,是怎麼教導我們的?
第一、要皈依三寶,心住於三寶而不動搖。
第二、要努力修行,讓自己成為四雙八輩,成為三寶、成為勝義僧的一分子。
這才是當年 世尊殷勤的囑咐啊!
---
附: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力品第三十八之二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加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告群臣曰:「汝等速駕羽寶之車,吾欲往見世尊!」
是時,群臣受王教勅,即駕羽寶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宜知時。」
時,王乘寶羽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世尊默然受王請。是時,王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毘舍離城鬼神興盛,人民死亡不可稱計。一日之中死者百數,鬼神羅剎充滿其中,面目黃色,或經三、四日而死者。是時,毘舍離人民恐懼,皆集一處,而共論議:「此大城中極為熾盛,土人豐熟,富樂無限,如彼天宮釋所住處。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盡當死亡,丘荒猶如山野。誰能有此神德,卻此災患?」
是時,人民各自相謂曰:「我等聞:『有沙門瞿曇,所至到處,眾邪惡鬼不得嬈近。』若當如來來至此者,此諸鬼神各自馳散。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住,為阿闍世所供養,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或復有作是說:「如來有大慈悲,愍念眾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舍一切眾生,如母愛子。設當有人請者,如來便來,阿闍世王終不留住。誰能堪往至阿闍世王界,而白世尊云:『我等城中今遭此困厄,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爾時,有大長者,名曰最大,集在彼眾。是時,諸人語長者曰:「我等聞:『沙門瞿曇所至到處,諸邪惡鬼無能害者。』若當如來至此間者,便能除此災患。汝可往世尊所,具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座起,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毘舍離城中人民遇此災患,人民之類死亡者多,計彼城中一日之內,連車載屍,動有百數。唯願世尊垂愍接度,使餘人拔擇安處,令得無為。又聞:『世尊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敢嬈近。』願垂屈顧,至彼城中,度彼人民,安處無為。」
世尊告曰:「我今已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請。諸佛世尊言無有二,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如來當往。」
最大長者白佛言:「此事甚難,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所以然者,阿闍世王於我國土,無有毫釐之善,長夜求方便,欲害彼民。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即取我殺,況復得陳此事!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歡喜無量。」
世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往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前王身,終無虛妄,所言無二。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改其過罪,於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於今身命終,當生拍球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於彼命終生豔天上;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大王當知,二十劫中不墮惡趣,恆在人中生。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名曰除惡闢支佛。』彼王聞此語,便當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亦當告汝作是語:『隨汝所求要願,吾不違之。』」
是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往彼王所。
爾時,阿闍世王與諸群臣在高殿上,有所講論。是時,大長者往至王前,王遙見來,語群臣曰:「若當此人今至此所,汝等欲取何為?」或有作是說:「我等當取五兀之。」
或言:「當梟其首。」
阿闍世王言:「汝等催取殺之,不須見吾。」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恐懼,尋時高聲而作是語:「我是佛之所使。」
王聞佛音已,即下坐,右膝著地,向如來所,問彼長者曰:「如來何所教勅?」
長者報曰:「世尊記前聖王而無虛妄,所吐言教,終無有二。如來言:『王取父王害之,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復尋時改過於如來所,今當生拍球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還複次來生四王天中,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流轉天、人之中。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名曰除惡闢支佛,出現於世。』」
王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告大長者曰:「汝今欲求何願,吾當與之。」
長者白王:「所求願者,王勿見違。」
阿闍世王告曰:「汝今但說欲求何願,吾不違之。」
長者白王:「毘舍離城人民遇災,為鬼神所害,不可稱計。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唯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世界,令彼鬼神各各馳散!所以然者,我等曾聞:『若如來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得其便。』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王聞此語已,便長嘆息,告長者曰:「此願極大,非常人之所及;汝若當隨吾求城廓、村落、國財、妻子,吾不悋之。我不慮汝,當屈願世尊;然我先以許所求之願,今隨汝意。」
是時,長者極懷歡喜,即從座起,辭退而去,往至世尊所言:「阿闍世王以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世尊告曰:「汝並在前,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出迦蘭陀竹園所,往詣毘舍離城。爾時,阿闍世王在高樓上,及將持蓋一人。爾時,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便自嘆息告左右曰:「我等為此長者所欺,我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塵坋身。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恐有塵土坋如來身;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復持五百寶蓋,前迎世尊。爾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爾時,世尊見此蓋已,實時便笑。此是諸佛世尊常法,設如來笑時,口中便有五色光出,青、黃、白、黑、赤。
侍者阿難見此光明,作此思惟:「此是何緣?設世尊笑,必有因緣,事不唐爾。」是時,阿難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如來終不妄笑,笑必當有緣。」
世尊告曰:「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治化人民;以如來出家學道,更不受此寶蓋。
「阿難當知,過去久遠,有王名善化治,在蜜絺羅國,以法治化,接納有方,統此閻浮裡地,靡不從令者。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夫人婇女,皆是剎利種姓,第一夫人名曰日光,亦無兒息繼嗣者。
「是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統此閻浮裡地,然今無有兒息。』便向諸山神、樹神、天地神明求有兒息。又未經數日之中,夫人懷妊。是時,日光夫人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覺知有娠,宜自將護。』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政,面如桃華色。夫人見已,極懷歡喜,往視大王,王見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及八萬四千夫人,見生太子,亦各歡喜。
「是時,國王召諸群臣國師、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爾時,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政,與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名愛念。』自已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我今復用此為?可舍而學道。』是時,愛念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習之法,皆是磨滅,成闢支佛。成佛已,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
獨遊不與俱。』
「是時,闢支佛說此偈已,即飛在虛空,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是時,國王在高殿上,及諸宮人共相娛樂,見闢支佛遶城三匝,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我今太子,騰在虛空,如彼飛鳥。』又不知成闢支佛,而告之曰:『兒!今來下至此殿上,與吾共相娛樂。』是時,阿難!彼闢支佛尋下殿上,欲度父母故。時王語曰:『太子!今日何為著此婇女衣,又剃鬚發,與人有異?』闢支佛報曰:『子今所著甚為奇雅,非常人之所習。』時王報曰:『何緣更不至宮中?』闢支佛言:『自今已後,不複習欲,亦不樂此五欲之中。』時王語言:『設不樂此五欲中者,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國王即自至園中,造立屋舍。是時,闢支佛欲度父母故,便住彼園舘中受王供養,經歷數時,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王取捨利而耶維之,於彼處立大神祠。是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見彼神寺,彫落壞敗。見已便作是念:『此是我兒神寺,今以彫壞。』是時,國王即以己蓋,覆彼神寺上,皆由愛心未盡。
「是故,阿難!莫作異觀,爾時善化王者,即我身是。時,以兒故,以一蓋覆寺上,緣此德本,流轉天、人之間,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或為帝釋、梵天。我爾時不知是闢支佛,設我知是闢支佛者,其德不可稱量。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更二千五百變作轉輪聖王,治化天下;以成道故,今有此二千五百蓋,自然應現。是謂,阿難!緣此因緣,如來笑耳。承事諸佛,功德乃爾不可稱計。是故,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 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 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 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 四足亦復然,
行道亦吉祥, 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 無有觸嬈者,
持此至誠語, 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爾時,世尊遊在獼猴池側,國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隨其貴賤,各來飯佛及比丘僧,亦受八關齋,不失時節。
是時,毘舍離城內,有六師在彼遊化。所謂六師者:不蘭迦葉、阿夷耑、瞿耶樓、波休迦栴、先比盧持、尼揵子等。是時,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毘舍離城,為人民所供養,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我等可往與彼論議,何者得勝?何者不如?」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阿夷耑言:「無施、無受,亦無與者,亦無今世、後世眾生之類,亦無善惡之報。」
瞿耶樓說曰:「在恆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積肉成山;在恆水左,作諸功德,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彼休迦栴言:「正使在恆水左,布施、持戒,隨時供給不令有乏,亦復無此福報。」
先比盧持言:「無有言語,亦無言語之報,唯默然快樂。」
尼揵子曰:「有言語,亦有言語之報。沙門瞿曇亦是人,我亦是人;瞿曇有所知,我等亦有所知;沙門瞿曇有神足,我亦有神足。若彼沙門現一神足,我等當現二神足;彼現二神足,我現四神足;彼現四,我現八;彼現八,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恆使增多,終不為彼屈,足得與角力。設彼不受我等論者,即是彼之咎,人民聞已,不復供養,我等便得供養。」
是時,有比丘尼聞此語云:「六師集在一處,生此論本:『沙門瞿曇不受人論,我等足得勝。』」是時,輸盧尼比丘尼飛在虛空,向彼六師,而說此偈:
「我師無等倫, 最尊無過者,
是彼尊弟子, 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 便與我論議,
我當事事報, 如師子掩鹿。
且舍我尊師, 本無如來者,
我今比丘尼, 足能降外道。」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六師尚不能仰視顏色,況與論議。
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共六師而論議,然六師不能報之;各各稱慶,歡喜無量:「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是時,六師極懷愁憂,出毘舍離城而去,更不入城。
是時,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有大威神,智慧多聞。我長夜恒生此念:『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