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太戰略」提前解密,啥意思?外交部:暴露遏制打壓中國的險惡用心

2021-01-16 荔枝網新聞

  白宮網站1月12日公布本應在2043年才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文本,其中包含「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等內容,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3日表示,美方一些政客企圖通過解密有關文件留下所謂「遺產」,但這份文件的內容恰恰暴露了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險惡用心,這實質上是一份「維霸戰略」。

  白宮網站12日發布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的聲明稱,《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框架》於2018年2月獲得政府批准,在行政機構之間執行,現在對公眾發布「以與美國人民及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溝通,傳遞美國對使印太地區長期自由開放的持久承諾」。

  冠冕堂皇的說辭顯然不能掩蓋美國在此時公布這一「最敏感的國家安全文件之一」的意圖。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3日的報導稱,該文件制定於2017年,被歸類為「秘密」和「不適用於外國人」,通常應該在30年後才解密。12日公布的文件共10頁,部分經過刪節,其措辭「對中國非常直白和直截了當」,很可能證實了北京所稱的「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說法。該文件承諾「制定並實施能夠但不限於以下方面的防禦戰略: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保衛第一島鏈,包括臺灣;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文件還稱要「使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戰略保持一致」;美國在印度的目標是「加快印度的崛起和能力」,「通過外交、軍事和情報渠道向印度提供支持,幫助解決其與中國的邊界爭端等大陸性挑戰」。關於朝鮮,該文件稱目標是讓平壤相信「生存的唯一道路是放棄核力量」。

  「美國的理想和現實存在明顯差距」,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13日發文評論稱,「有時將標準設置得很高,幾乎肯定會失敗」。ABC也引述澳專家的話稱,「重要的是,這一戰略不切實際地要求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首要地位,而現實情況是,美國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強力支持盟友。」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3日發文稱,該文件的自我介紹「非常有趣」,如將美國在該地區的「最大利益」定義為「捍衛美國公民;保持美國進入該地區的經濟、外交和軍事渠道;增強美國聯盟的信譽和效力;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該媒體編輯在推特發文嘲諷說,該戰略的披露「很好地闡釋了美國所謂『自由國際秩序』在亞洲的真正含義。」此外,雖然美國口口聲聲稱東南亞國家是其「印太戰略」的核心,但12日披露的文件對東南亞著墨甚少,很多國家的名字都沒提,印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埃文·拉克斯瑪納稱其「令人失望,但並不令人驚訝」。

  趙立堅表示,亞太地區是中美利益交織最密集、互動最頻繁的地區。美方應該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切實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同中方加強溝通對話,妥善管控分歧,推動亞太地區成為中美互利合作的「大舞臺」,而不是大國零和博弈的「競技場」。

相關焦點

  • 美國提前30年解密印太機密文件,活脫脫一本「制華方針」
    白宮解密了一些軍事文件,主要內容是「印太戰略」的細節部分。一般來說機密文件在超過「時效」之後,美國政府就會依據「慣例」公開。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戰略文件距離「保密結束期」還有30年! 這份文件就是制定於2018年,長達10頁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闡述了2018年至2020年,美國在該地區對於中、印、朝等國的戰略方針。
  • 美國玩火計劃:武裝臺島迫解放軍「戰略回防」,不戰而屈人之兵?
    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美國一直以來都通過對臺軍售等手段,妄圖不斷要挾中國大陸。尤其是川普政府為了遏制中國,多次鋌而走險,試圖改變臺海的平衡。因此在涉臺問題上,中方定要掌握主動權,徹底壓制美方冒險企圖和野心。
  • 外交部:堅決反對美國濫用出口管制打壓遏制他國企業
    在今天(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就美國商務部公布一份所謂「與軍方有關聯」的實體清單,其中有58家中國實體被限制購買美國商品和技術一事進行提問。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泛化國家安全,不斷濫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對他國特定企業進行打壓遏制,這是對自由貿易規則的嚴重破壞,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嚴重威脅,也是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人民福祉利益的嚴重損害。  汪文斌指出,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敦促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給予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公平待遇。
  • 美無理打壓中國媒體還妄談「對等」 外交部連發四問
    此外,針對美方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進行打壓、個別媒體發表涉華錯誤言論、美中情局持續11年攻擊中國網絡、美政府和阿富汗塔利班籤署和平協議等熱點話題,我外交部發言人也一一進行了回應。「美方張口閉口說對等,實質上是對中國媒體的偏見、歧視和排斥。是美方先破壞了遊戲規則,中方只好奉陪。」
  • 美國發布《海上優勢》戰略,主要方向之一是遏制中國
    作者: 弗拉基米爾 費奧多羅夫 美國發布《海上優勢》(Advantage at Sea)戰略,其主要方向之一是遏制中國。文件呼籲美國所有海上力量,為與中國發生戰爭做好準備,依託盟國,保障美國在世界上優勢和支配地位。
  • 美參院軍事委員會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美版「印太戰略」即將成型
    同時美國三個航母戰鬥群現身印太海域。有外媒說,美國最近強化「印太戰略」、遏制中國動作連連。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重心日益從大西洋兩岸向印太地區轉移,經濟全球化使印太地區更加連為一體,這裡也成為全球主要生產地和貿易能源走廊。
  • 經濟日報郭言:美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必自食其果
    來源:經濟日報相關報導  美將58家中國機構列入「軍事最終用戶清單」 商務部回應原標題:美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必自食其果郭 言12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一份包括58家中國企業在內的「軍事最終用戶清單」。
  • 印太與亞太戰略合流
    印度媒體《星期日快報》最新有一則獨家報導,說印度外交部選派對美重要官員、美洲司司長達斯(Gourangalal Das)出任印度臺北協會會長,任命案很快就會公布。島內媒體突然莫名興奮,說從這個任命案中看出,印度有意強化所謂的「印臺關係」。
  • 澳大利亞在美「印太戰略」中扮演什麼角色
    11月3日至20日,澳大利亞在時隔13年後重返由印度主辦,「印太戰略」核心四國美、日、印、澳武裝力量參加的「馬拉巴爾」聯合軍演;11月17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就兩國籤署《互惠準入協定》達成一致,這一協議具有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準軍事同盟」的作用。
  • 人民日報評論員:利用香港遏制中國發展是白日做夢
    人民日報評論員:利用香港遏制中國發展是白日做夢新華網  作者:  2019-11-23 為遏制圍堵中國,美國一些政客已經到了喪心病狂、不擇手段的地步。
  • 蔡英文喊話「保衛臺灣」不料年輕人拒當炮灰,張華:暴露險惡用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華表示:蔡英文喊話暴露出「以武謀獨」險惡用心張華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利用軍事演習等其它的方式對臺灣島內施加壓力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蔡英文當局現在喊出來說要「青年上戰場」、或者她個人到澎湖進行視察、包括她還舉行了各式各樣的軍事演習
  • 外交部回應美方打壓TikTok:美不要打開潘多拉盒子
    (原標題:外交部回應美方打壓TikTok:美不要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外交部:蓬佩奧的險惡居心早已大白於天下
    (原標題:蓬佩奧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外交部:#蓬佩奧的險惡居心早已大白於天下#)
  • 德國也想摻和印太戰略,德外長:印太地區是德國外交政策優先事項
    文件的重點內容是德國想要塑造印太地區的秩序,提升東協在印太地區的地位。為何德國遠在歐洲開始注意到印太地區的發展,並且強插一手呢?首先我們來看印太地區都包含哪些國家,印太地區指的就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這一地區,該地區的國家主要包括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大國,和越南等發展勢頭較好的小國。德國也是先看到了印太地區的發展潛力,才開始選擇對印太地區作出單獨的政策。
  • 解析為何美海軍重建第一艦隊,其遏制中國發展的印太戰略仍然不會得逞
    出席2020海軍潛艇聯合座談會的布雷思韋特強調,光依靠駐紮在日本橫須賀的第七艦隊沒有辦法維持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在這位海軍部長的狹隘觀點看來,中國海軍的實力崛起,已「嚇壞了美國的所有盟友」。因為他在早前擔任美國駐挪威大使的時候,就表示其「觀察到了」中國在北極圈「擴張」的情況,因而他在敵對意識形態的思維綁架下,面對中國為維護國家利益而正當崛起的海軍勢力,就只能表現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冷戰思維和敵對角度,以此去衡量和思考,並污衊中國和平崛起的努力。
  • 王毅:南海不應成為個別國家對華遏制打壓的工具,更不應成為大國...
    據外交部網站9月3日消息,2020年9月2日,由中國外交部和中國南海研究院共同舉辦的「合作視角下的南海」1.5軌視頻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為研討會作題為「共同把南海建成和平、友好、合作之海」的開幕致辭。 王毅說,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仍在全世界範圍內蔓延,國際地區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 美國將限制中企在美上市?剛剛,外交部回應:反對政治打壓
    來源:證券時報網美國彭博社28日消息,美國國會眾議院將對一項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跨黨派提案進行表決,其中有條款要求中企證明其不受政府控制。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事宜答記者問時表示,從法案以及美國國會有關人士的言論看,該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而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 「人權觀察」抹黑中國人權狀況用心險惡,目的註定不會得逞
    該報告大量引用未經證實的消息或者虛假消息,對中國的人權狀況進行無端指責,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充斥著偏見與雙重標準。「人權觀察」如此抹黑中國,用心險惡。「人權觀察」組織負責人肯尼思·羅特在報告導論中用極其不負責任的語言描繪中國人權狀況。
  • 美官員稱千餘名中國研究人員離美 華春瑩:為何自詡為強大民主國家...
    12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部分內容如下。路透社記者:美司法部稱,自從該部在美國開展打擊「科技竊取行為」行動後,已有1000多名中國籍研究員離開美國。司法部還稱,中國情報人員已開始接觸拜登團隊。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檔案解密:英曾評估中國提前武力接管香港可能性
    參考消息網1月20日報導 最新解密的英國文件顯示,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鑑於時任港督彭定康當時在香港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以及彭定康向倫敦報告中方有可能尋求提前接管香港,英國政府曾指示英外交部評估中國提前武力接管香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