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 世 承 美
千百年來,在營口這片熱忱的大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和智慧,讓文明與非物質的遺產流傳至今。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地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
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第四期——營口木浮雕工藝
悠悠五千年華夏文明,星漢燦爛,魅力四射,在浩淼的藝術長河中,木浮雕藝術作為一種最本色的文化,凝聚著一個民族的聰慧心智與非凡創新力,天然木浮雕以其自身內在的紋理、色彩加以人工的精雕細琢更加展示出了它的文化藝術價值及內涵。
營口木浮雕工藝起源於山東,於民國初年在營口發展起來並傳承至今,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種利用純天然木質紋理及色彩,不用筆墨,採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的藝術品。
其工藝的獨特之處在於作品色彩明快、清麗、耐人尋味。作品題材多取材於古典名著,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底蘊。
營口木浮雕工藝主要包括選料、木料加工處理、雕刻、打磨刷漆、拼貼裝裱五個流程。選材天然林木,技法以精雕細鏤見長,風格寫實而不呆板。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作品
《劉備》、《關羽》、《張飛》
早期營口木浮雕作品多為福、祿、壽、財四神,隨著時代的發展,作品題材不斷擴展,涵蓋了民間故事、民俗信仰、古典名著、花卉草木、鳥獸蟲魚、名山大川等各方面內容。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四大美人系列
營口木浮雕代表性傳承人高誼長曾多次參加工藝品展覽和對外文化交流,曾被聯合國教科文民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藝術大師稱號,其作品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作品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一百零八將》、《三國演義》、《西遊記》等。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金陵十二釵系列》
他的作品樸實無華,節奏感強,自然變化有序,紋理色彩豐富自然,在作品中所用材料都能充分體現原料的獨特之處及天然魅力,也能展現出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及寫意章法的自然感,表現出中國工筆畫細膩嚴謹之處以及油畫的厚彩豔麗風格,人物雕刻所用刀法工而不板,細而不膩,以其精確的刀工技藝及豐富的天然作品,使作品渾然天成,不失自然所造化的「鬼斧神工」之特點。給這一木浮雕作品注入了永恆的靈魂,也是純正的珍品孤本,絕版之作,因作品所用的材料均為天然,故沒有相同紋理及重複的圖案色調,所以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及收藏價值。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西遊記系列》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三國系列》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水滸傳系列》
貴在發現,巧在運用,妙在寓意,美在自然,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水滸一百零八將、三國演義、西遊記中的人物近300餘幅是高誼長用了長達18年的時間用心刻制而成,作品中的人物斑駁絢麗、清新閒雅,古樸飄逸,每一個人物的刻制用刀都有不同的獨到之處,服飾上所雕刻的線條粗獷而不失細膩,用料嚴謹,巧妙自然,俱得法度。
從少年時學藝,到如今成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高誼長已經同木浮雕這門手藝相伴五十餘年。如果以「一生只做一件事」般的心無旁騖作為標準,很少有人比高誼長更配得上「匠人」這二字。
高誼長,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營口木浮雕工藝」第四代傳承人,消耗六大卡車木材,雕刻300餘幅古典四大名著中系列人物,只為守護這獨特的北派木雕工藝。他的作品進過世博,到過日韓;他的作品上過電視,辦過展覽。
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
作品《營口百景》
「藝術家的信仰,不是神,也是不佛,而是藝術。做個虔誠的藝術信徒,活著的時候多留點東西給後人,這是我最大的幸福。」這番話道出了高誼長對木浮雕藝術的執著追求和人生信仰。如今,已近六旬的高誼長依然每日伏案雕刻,演繹著自己的「刀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