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兒啥:中印邊界最大爭議,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是怎麼來的?

2020-12-1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大包 董佳寧】

各位好,我是董佳寧。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衝突不斷,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我儘量把重點講清楚。中印邊界的爭議地區,有三段。西段主要是阿克塞欽地區,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裡,接近兩個北京,中國擁有實際控制權。「阿克賽欽」這個詞,由突厥語音譯。「阿克賽」意為「白石灘」,「欽」解釋有兩個:一個是山口;另一個是「中國」。這是由新疆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清朝雍正時,在此設立拓置局管轄。印度人為什麼不接受呢,這就要歸結到英國了。

1865年,英國派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詹森潛入南疆,繪製了一條邊界線,詹森線,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近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劃給英屬印度。偷偷幹的,沒有知會清政府。印度不滿的依據,就是詹森線。但後來,在1898年,英國提出一種劃界方案,馬繼業-竇訥樂線(Macartney-MacDonald Line),是將阿克賽欽劃給清政府的。馬繼業(George Macartney)是英國駐喀什總領事,竇訥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是英國駐大清國公使。清政府沒回應,英國視為默許。

可見,對於克什米爾東北部邊界,英國人有不同版本的想法。事實上,中國不僅對阿克賽欽有不容爭議的主權,阿克賽欽西邊的拉達克地區,也是中國故土,應歸還中國。英國未經清政府同意,就佔領了原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拉達克,清朝以來,中國從未承認過,拉達克屬於外國。

中印邊界中段,共有四塊爭議地區,面積小些,共約2000多平方公裡。印度和中國各實際控制了一部分。東段,是中印邊界問題的痛點。爭議地區,中國稱之為藏南,印度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爭議領土約9萬平方公裡,比重慶還大。

1962年,中印打了一仗,中方大獲全勝,但主動撤退20公裡,印度又重新實際控制了該地區。因為是中國自衛反擊,是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我們表達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不會掉入某些國家為中國設置的泥潭和陷阱中,這樣華麗的全身而退,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更不要說,在「世界屋脊」這樣惡劣的地勢和氣候條件下,中國還創造了後勤補給的奇蹟。前面說的阿克賽欽地區,是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戰略意義重要,一寸一刻也不能讓,但藏南地區,我們還是有收放自如的空間,等待時機的。

藏南邊界爭議的歷史帳,還是要算到英國人頭上。辛亥革命爆發後,西藏發生驅漢事件,清朝官員與軍隊被驅逐。英國出兵藏南,直接佔領了達旺等地區。英國的動作,就是要把西藏從中國獨立出去。1913年10月,為了解決西藏問題,英國策劃了一次會談,參與方是民國政府、英國政府與西藏地區政府。談西藏問題,西藏地方代表是不用出席的,只有民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兩方出席就夠了,民國政府也是這樣要求的。但是英國政府先是狡辯,後是威脅,中方只得被迫同意西藏代表出席,但只能是「隨同商議」。

會談之前,英國提前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聯繫,讓夏扎提出一個很過分的要求,民國政府肯定會不同意,然後英國再以調停的姿態,從中搓合一個居中的條件。1913年10月,三方會談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召開,就是史上的西姆拉會議。西藏地區政府代表夏扎,一上來提出了一個荒謬得離譜的要求,就是西藏獨立,並且涉及的領土不單有西藏地區,還要包括青海全部,還沒完,還要有新疆、甘肅、四川及雲南的部分地區。

民國政府當然不能同意,這時英國出面調停了:英方談判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說呀,這樣,也不獨立了,中國對西藏擁有宗主權,但同時,西藏分為外藏和內藏,外藏實行自治,中國不得派駐軍隊。這就是企圖把西藏的一部分分裂出去,這個民國政府也同樣也不能接受。

參與西姆拉會議的三方,前後一共接觸過幾次,時間跨度9個月,沒有取得什麼共識,談判是無果而終的。可是就在此期間,1914年3月,英國人用心險惡,麥克馬洪與西藏噶廈政府在德裡,拋開民國政府,秘密接觸了一次。在這次接觸中,這兩方確認了一條線,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這條麥克馬洪線是什麼呢?就是把中印邊界的一段,向北挪了一100多公裡,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移到了山脊上。

這樣,門隅、珞隅、察隅等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到了印度,當時還是英屬印度。這條線,是根據一個英國間諜,叫弗雷德裡克•貝利(Fredrick Marsham Bailey)的測繪來的。貝利在1913年,偽裝成旅行者潛入西藏東南地區,以欺騙手段進行了半年多的秘密調查,測繪數據為「麥克馬洪線」的炮製,提供了重要參考。「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西藏地區政府也是不同意的,可是麥克馬洪說呀,你考慮考慮以後獨立的事,這是需要我們點頭和配合的,再說呢,將來咱們這條線還可以改麼,以後不滿意,可以再改點兒。就這樣,麥克馬洪連威脅帶哄騙,讓西藏地區政府同意了這個協議。

可是這個協議你們兩方再怎麼同意,都是無效的。這是繞開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民國政府的協議。可是民國政府十分孱弱,沒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強國,袁世凱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壓力,只能在內外藏範圍問題上與對方周旋。英國這時覺得等不下去了,1914年4月,麥克馬洪發出最後通牒:中國再不接受英方的所謂「調停約稿」,就宣布會議破裂,英國將直接與西藏訂立條約。中方代表陳貽範被嚇住了,在沒有上報中央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就對條約草案和附圖,進行了草籤。這份條約裡就包括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草籤」的內容傳回國內後,袁世凱政府當即電令陳貽範,立即聲明∶一、取消草籤。二、不承認麥克馬洪與西藏代表秘密籤訂的一切條約和文牘。歷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些文件的有效性、合法性。

這次籤約的文件是三無產品。中國不承認,那麼另外兩方呢?西藏地方代表,理論上只能在條約上附籤,不能和中、英代表平起平坐。麥克馬洪當時允諾了西藏地方政府許多要求,後來不能兌現,西藏地方政府也表示,那之前同意麥克馬洪線,也就不算數。而英國那邊呢,英國政府從未授權麥克馬洪,討論中印邊界問題和籤訂英藏雙邊條約,還一再指示麥克馬洪:如果中國拒絕,就不要同西藏籤訂雙邊條約。1914年7月,印度總督哈定明確指出:印度東北邊境問題不是西姆拉會議職責的一部分,麥克馬洪就這方面提出的觀點和建議,未得到印度政府的批准。另外,同地方政府單獨締約,割佔一國領土,這也是違背國際條約的。

麥克馬洪線,從1914年在非法條約上簽字後,在事實上也沒有生效,英屬印度當局的官方地圖也沒有修改,行政管理也沒有越過傳統分界線。這件事好像就這麼過去了,沒人再提了,大家就當無事發生過。可是二十多年之後,1935年一個偶然事件,讓麥克馬洪線從陰謀走向了現實。

當時是怎麼回事呢,1935年,英屬印度政府外交和政治部副秘書,奧拉夫•卡羅(Olaf Caroe),偶然發現了有關麥克馬洪線的文件,他如獲至寶,原來印度還有這麼一塊領土,於是開始拿這個大作文章。11月5日,英屬印度政府第一次提出了「麥克馬洪線」有效的觀點。卡羅提出,這事要做實啊,得需要點辦法。幾年前呀,就是1929年,我們出版過一套書,其實是一套條約合集,叫《艾奇遜條約集》,這個集子裡收納了英屬印度籤署的很多合約,是一個比較正式的出版物啊,但是這個集子裡沒有收錄有關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的內容。我們呀可以在其中一卷裡加上這部分內容。

無恥的奧拉夫•卡羅,提出了篡改歷史,地圖開疆。同樣無恥的英國政府看到了卡羅的來信,說哎這個人頭腦滿靈活的誒,可以改,我覺得這事能行。1936年7月,英國印度事務部批准了這個建議,但是要求,在公布條約時,力求避免不必要的宣揚,不要引起報刊和新聞機構對此出版物的注意。悄悄地改書,聲張地不要。1938年8月,英印政府偷偷出版了《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的偽版本,加入了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的內容。

這一卷其實在之前1929年已經出版過了,出版過了也好辦,英印政府進行了全面的收回和銷毀。原版本裡面不僅沒有西姆拉會議的任何文件,還特意在有關西藏的「紀事」中寫明:西姆拉會議的三邊條約,1914年草籤,但是中國政府不準其全權代表進行正式籤字。在新出的偽版本裡,這一段也被修改掉了。

首先發現英印政府在條約集裡作假的,就是中國學者李鐵錚。1950年代初,他當時在美國做學術研究,要撰寫一本有關西藏的著作,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了英印政府當年的作假。後來多名中外學者的研究,都印證了李鐵錚的發現。李鐵錚1906年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曾做過國民政府的外交官,新中國成立後到美國學習,主要研究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1964年回到祖國,任外交學院教授,後來任全國政協常委,1990年逝世。

印度獨立後,從尼赫魯政府開始,卻從幾個側面切入,認為從歷史、地理、習慣和傳統角度,麥克馬洪線是習慣線,傳統線。這有沒有道理呢?在東喜馬拉雅山南麓,自西向東的門隅(yú)、珞隅和察隅三部分,一直處於藏族文化的統治和影響之下。在藏語中,這三個地方,意思分別是:「低熱多樹的河谷地帶」、「南方地帶」和「雜人居住的地方」。當地人無論起源、語言、外貌、還是文化習慣,都不像印度人。他們和藏族一樣,是蒙古利亞人種,語言是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多用藏文、藏曆,宗教上是藏傳佛教。

印度政府又說,「麥克馬洪線」是根據自然地理特徵,先天決定的。遵循以喜馬拉雅山脈峰頂的分水嶺為界。因為是分水嶺原則,所以天然有效。這個說法對不對呢?首先,國家之間的邊界,當然應該是歷史自然形成的,不可能是僅憑地理構成。退一步說,就算按照「分水嶺原則」,「麥克馬洪線」是否符合呢?什麼是分水嶺,就是相鄰兩流域之間的山嶺,喜馬拉雅山根本不具備分水嶺的特點,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分水嶺,是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

印度政府為了自圓其說,只能重新定義分水嶺。說分水嶺是「分隔流入兩國河流的主要流量的山脊」,他們重新發明了地理學。這根本違反科學,當一條河流的流域,為兩國共有時,各自流量怎麼計算得出來呢?其實,同一條河流,有許多支流,支流之間也可以有許多分水嶺,「麥克馬洪線」只能說是任意走的,並沒有唯一確定的必然性。

印度政府只好繼續圓謊,說「麥克馬洪線」是沿山脊走的。問題是,喜馬拉雅山由許多山脊組成,並沒有一條山脊是獨一無二、連續不斷的。相反,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地理特徵,比「麥克馬洪線」更鮮明,平原中隆起的山如同城牆,清晰可辨。

中印邊界的爭議地區,歷史原因複雜,但歸根到底,主要是英國扮演的角色,造成了這一局面。不過,印度要在邊界地區惹事,也不會止步於這些歷史爭議。比如,即便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軍隊也曾多次越過。要知道,中印之間,還有唯一一段已經正式劃定的邊界,也就是錫金段,2017年6月,印軍以「不丹政府求助」為名,進入中印間本無爭議的洞朗地區,並和中國邊防部隊對峙71天。最近,先在錫金北部地區的納庫拉,後在拉達克地區的加勒萬河谷,印度又一再越過實控線,侵權挑釁,造成雙方衝突。

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都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和俄羅斯、越南等國的陸地邊界糾紛都陸續解決了,唯獨與印度的領土糾紛一直沒有進展。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當然與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從國父尼赫魯開始,印度人就說:「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但除了要關注印度現代化過程中,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我覺得,歷史也提醒我們,中印邊界問題,正因為涉及中國西藏問題而複雜,這是其特殊的地方,西藏問題,又歷來是西方國家經常打的一張牌。今天的節目,我們談到了阿克賽欽地區,談到藏南地區,麥克馬洪線的歷史,還有中國學者李鐵錚,希望能讓大家有一個了解。

如果你覺得本期視頻對你有用,有啟發,或者想與朋友討論,希望大家能轉發這條視頻,或者給一個三連,或者僅僅是給一個贊,舉手之勞就能激勵我們更賣力地做下去,這期還是想要30萬個贊。今天是6月18日,是個購物的日子,我也給大家抽一份大獎,就是《大秦帝國》套裝一套,中信出版社出的版本,而且是作者孫皓輝籤名版,格外地珍貴,專門送給我們觀察員的。《大秦帝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孫皓輝老師的一部巨著,連續劇也已經拍了三部。中信出版社的這一套一共是17本,我看到在購書網站上也有很大的優惠,五折也要299元。從這個視頻在B站上線的48小時內,使用我的邀請碼666購買觀察員的朋友,我會從中抽出一位,送出這份大禮。

觀察員是我們的會員頻道,不僅有小編製作新聞幕後的故事,還有更多新聞的背景分析。網頁端,訪問member.guancha.cn,手機上,各個應用市場搜索觀察者三個字,下載註冊後即可以購買。觀察員每年收費198元,使用我的專屬邀請碼666,可以立減10元,這樣每天相當於不到6毛錢,也暗合了我的邀請碼666。另外,今後我還會把我的一些短評,或者是日常的一些小知識,小思考,讀書心得,放在我的個人帳號上,微博、B站、抖音、今日頭條,都是@肝帝董佳寧,歡迎大家來關注我,我們可以在那裡日常互動和討論。好了,請大家幫忙點讚,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印邊界爭議由來: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佔我領土
    那麼,加勒萬河谷是個什麼情況,中印邊界爭議的來由及現狀又是怎樣的,相信廣大網友十分關心。就這些問題,《中國訪談》節目特邀陝西師範大學的徐百永教授來談談相關情況。 印度在 1954年的時候修改地圖,將中國境內的喀喇崑崙山以東的阿克賽欽、班公湖、 巴裡加斯三塊 「爭議」地區劃入印度版圖。其中,阿克賽欽地區面積最大,約2. 7萬平方公裡,是中印邊界西段最大的所謂「爭議」地區。這一地區雖然大部分地區是荒漠,人煙也很稀少,但地勢也很平緩,它是一個大的盆地,易於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展開。
  • 被遺忘的中印中段邊界爭議區 1954年中印西藏協定暗藏玄機
    對於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區在哪兒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在錫金,甚至認為在不丹,因為這樣才符合中印邊界中段中的「中」的含義。事實上,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區位於中國尼泊爾邊界以西,與中印西段邊界爭議區一樣都位於西部,只不過位於西段爭議區以南,因而稱之為「中段」以示區別。
  • 中印戰爭之後印度竟差點滅亡?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軍隊在中印疆域區域對侵入中國國土的印度隊伍實行的自衛反攻交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歲月都很有限的疆域交戰。
  • 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啥
    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裡,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 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裡,被稱為「麥克馬洪線」。其間意味著中國12.3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將劃歸印度,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 中印西段邊界誕生背後,「青藏高原上的鴉片戰爭」
    中國與印度西段邊界爭議區,外界通常稱之為阿克賽欽,事實上不僅包括阿克賽欽,還包括阿克賽欽以南的巴裡加斯爭議區,以及巴裡加斯西南、面積較小的楚馬要塞爭議區。整個中印西段爭議區都位於中國新疆和田地區、西藏阿里地區與印度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喜馬偕爾邦之間。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因「阿克賽欽」而起
    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裡,為中國領土,一直在中國政府實際控制之下,無主權爭議。1956年4月,新藏公路開始修建,公路經過「阿克賽欽」地區,於1957年10月5日建成通車。消息一出,印度立刻向中國表示抗議,並開始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一直把建立和維持印度之間的友好合作視為是重要舉措,即便是發生了一些小的摩擦,但一直沒有到大動幹戈的地步,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事怎麼打起來的呢?(圖|中印領土爭端示意圖)除此之外,印度方面還在馬及墩東面的塔馬頓超出了「麥克馬洪線」,這就直接成為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導火索。我國當然是回絕了這做法表示抗議,尼赫魯見這一方法不成,只能是使用武力手段來逼迫我國接受。1959年8月25日,印度悍然派兵進入了我國領土,越過了「麥克馬洪線」,對我國發動了進攻,發射了步槍、機槍十多發的子彈。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反擊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 中印戰爭的歷史推演:為什麼我們不能對印度下狠手?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曾爆發了一場激烈的邊界戰爭。我們的軍隊佔領了藏南這個原屬中國的爭議地區,甚至抵達新德裡的郊縣,氣勢如虹。印度人燒了自己的很行,把硬帀投進河裡,摧毀了通向新德裡的道路,整個印度亂作一團。但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停止進攻。不僅把佔領的藏南又讓給印度,還後撤20裡。
  • 1987中印嚴重衝突,印軍叫囂「全面進攻拉薩」,中方:進行核試驗
    更為嚴重的是,據點所在的位置已經深入中國境內,位於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北側,是雙方毫無爭議的中國過境,這是一個明顯的挑釁行為。這一情況被迅速上報。很快上級派出了一個先遣連。這個連隊在原始森林地帶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才來到印軍哨所出現地區。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反擊印度的戰爭到底打到了哪個地方?印度的損失有多麼慘重呢?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
  • 爭議在西段,開打在東段:1962年對印反擊策略,規律何在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2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印度背棄了雙方1959年「不在麥克馬洪線2英裡範圍內巡邏」的約定,不僅巡邏,還開始沿麥克馬洪線建立哨所,僅1962年上半年就建立了24個哨所。 越界哨所:鑑於局勢持續惡化,中國於1962年9月初恢復了在麥克馬洪線邊界地區的巡邏。
  • 中印自衛反擊戰,老兵回憶:地堡都打垮了,印度兵還不出來
    剛剛獨立的印度,越過了他們英國主子給印度人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向南進發進入中國領土。我們新中國剛剛建國伊始百廢待興,韓戰的爆發再加上當時我國考慮到不要讓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的一系列因素下,我國政府決定暫時擱置爭議,日後在與印度政府協商達成。1959年印度邊境軍隊在中印邊境東面的朗久主動向中國部隊開槍,因此爆發了第一次邊境衝突。
  • 中印的這第21次邊界談判,信息量很大!
    但這個周末,中印關係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在成都,兩國高級官員舉行了邊界問題第21次會議。雖然年年談,但今年這一次,還是有兩大很不尋常之處。第一,人事發生了變動。在中方這邊,以前都是楊潔篪,現在則是王毅。這也是出任副國級外長後,王毅第一次坐到這個談判桌前。第二,關鍵措辭別有玄機。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爆發後,中方立即宣布:自衛反擊作戰不再受麥克馬洪線的限制。隨即,中國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當時北京下達的作戰命令是「敢於殲滅由達旺增援的印軍」。但駐達旺的印軍4000多人聞風南逃,中國軍隊25日佔領達旺。至此,第一階段作戰行動結束。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
  • 中印戰爭重要時刻,我軍勝券在握卻突然撤兵,美英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徹底消除印度政府的狼子野心,我國軍隊在摧毀了印度在麥克馬洪線的軍事防線後,並向瓦隆,色拉等地繼續前進。企圖讓印度政府放棄以武力來解決鬥爭的手段。因此,在攻下邦迪拉之後,中國軍隊做出了撤退的決定。取得勝利後,決定撤退撤退的決定讓印度人民震驚不已。在瓦隆慘敗的第三天,大約11月21日午夜,中國政府決定在9天後撤退。
  • 中印衝突又起,印度在搞什麼名堂?
    印度最大反對黨國大黨火上澆油,指責莫迪政府軟弱,呼籲當局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一些政要和媒體輿論還嘲笑稱,中印加勒萬河谷的衝突是對莫迪與中國達成和解共識的「直接打臉」。印度總理莫迪前幾日沒有直接出面表態,但周三(17日)莫迪在召開一個視頻會議時,首先就用5分鐘時間談到了加勒萬河谷的衝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