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在西段,開打在東段:1962年對印反擊策略,規律何在

2020-12-22 騰訊網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2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二篇。

向西段前線挺進的新疆軍區部隊

戰爭的前奏

1、多拉哨所: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哨所

大建哨所:從1960年開始,在阿克賽欽地區,由於雙方的哨所犬牙交錯,衝突就不可避免。1962年,印度在班公湖地區又建立了近40個哨所。同時,印度背棄了雙方1959年「不在麥克馬洪線2英裡範圍內巡邏」的約定,不僅巡邏,還開始沿麥克馬洪線建立哨所,僅1962年上半年就建立了24個哨所。

越界哨所:鑑於局勢持續惡化,中國於1962年9月初恢復了在麥克馬洪線邊界地區的巡邏。中國巡邏隊發現,印度不僅在麥克馬洪線沿線建立了很多哨所,在克節朗河谷地區,還越過麥克馬洪線約4英裡,在一個叫扯東的村莊建立了一個哨所。事後了解到,這個哨所是在62年6月在印軍總部的命令下設立的。在印度自己或其他所有地圖上,這個村莊都標明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中國境內。於是,印軍指揮官就以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一個山口的名字,命名為多拉哨所。之前,印軍第7旅及第4師均提出質疑,認為軍用地圖上標明多拉哨所的位置在中國境內,會引起與中國的糾紛。但上級要求他們執行命令,不要管那麼多。

中方抗議:發現多拉哨所後,中方立即向印度提出抗議。但印度回覆說:麥克馬洪線大體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為其走向,這一段卻是沿克節朗河谷。所以印度認為,這一段的邊界應修改在克節朗河谷以北的塔格拉山脊上,認為這「更能體現邊界走向」,進而認為這種自作主張的修改,中國必須接受,不容談判。到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沒有退路了。

印軍資料照片

2、中國的選項:投降或戰爭

面臨抉擇:由於印度堅持其頑固的前進政策,中國在1962年多次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挑釁繼續下去,中國將不得不被迫自衛,由此所產生的後果,必須由印度全部承擔。但印度認為,這只是恫嚇、虛張聲勢,不僅不予理睬,還繼續在阿克賽欽地區中國哨所的後面建立哨所。至此,擺在中國面前的有兩個選項:一是接受印度的全部要求(實質是投降),從印度所主張的一切領土上撤走,並按印度的條件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二是接受印度的挑戰,進行一場邊界戰爭。中國也可以任由印度在邊界挑釁,繼續無休止的邊界爭鬥,但最終總要在上述選項中做出選擇。

被迫選擇:中國經過多年忍耐之後,發現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的想法是徒勞的。必須做出選擇:接受印度的全部要求(實質就是投降),是所有中國人都無法接受的;進行一場邊界戰爭,雖然是被迫的選擇,但在當時應該是最好的選項。快刀斬亂麻,通過一場戰爭,也許可以把印度逼到談判桌上來,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即使做不到,至少能讓印度承認現狀,進而維持邊界穩定。因此,中國被迫選擇最不願意採取的行動:進行一場反擊作戰。

戰場選擇:既然選擇打,就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大打」,把印度打痛,才能實現「和平解決邊界爭端或維持邊界穩定」的目標。因此,在西段清除哨所的行動,只是小打小鬧,達不到上述目的;而且西段是爭議地區,在西段發起,與中國一貫堅持「不以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原則也相違背。這個時候,多拉哨所就為中國發起反擊作戰提供了再好不過的理由。中國軍隊打擊越界建立哨所的印度軍隊,就不是「以武力解決領土爭端」,更不是發動戰爭,而是反擊侵略,名正言順。因此,雖然爭端的核心在西段,但仗必須首先在東段打。而且,當時印度的主要軍事力量都集中部署在其東北邊界的麥克馬洪線附近,東段是具有「大打」條件的。所以,中國把主戰場選擇在東段,首戰鎖定在多拉哨所所在的克節朗河谷地區。

在東段戰場的崎嶇山路上,我軍以這種方式運送120毫米迫擊炮彈

3、排兵布陣:不受待見的印度陸軍

頹廢之師:脫胎於英印殖民的印度陸軍,備受文官當局的歧視,任人唯親現象嚴重,軍費和裝備、補給不足。在印度前進政策的推行中,文官的過分自信與軍方的消極應對形成鮮明的對比。印度軍方對雙方軍事實力的認識還是清醒的,認為在邊界地區,無論在數量、裝備還是後勤補給,印軍都遠遜於中國軍隊。實際上,印度從1959年開始實施其前進政策,但軍方一直拖拖拉拉,直到1962年初才被迫大規模推進。

指揮體系:印度陸軍的指揮體系,是參謀總部—東部軍區—第33軍—第4師—第7旅(作戰部隊)。負責印度東北地區作戰行動的33軍軍長辛格中將認為:由於作戰物資嚴重不足,根本無力進攻優勢的中國軍隊,並提出了一份作戰所需的物資清單(實際上不可能辦到),被斷然否決後。辛格又提出抗議,指出在邊界採取作戰行動是不切實際的。印軍作戰總指揮先是消極的第33軍軍長辛格,後臨陣換成從未指揮過作戰部隊的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

物資準備:糧食、彈藥嚴重不足,沒有冬衣,運輸困難(克節朗河谷離公路終點的達旺要步行六天),士氣低落。

4、排兵布陣:同仇敵愾的人民軍隊

精銳之師:為應對印度的前進政策及由此而持續升級的戰爭挑釁,西藏軍區於19626月成立前指(藏字419部隊,以原1852師部隊為基礎組建,轄3個步兵團及保障分隊,總兵力為8000人),負責東線作戰。中國在東線先後投入3個多師的部隊。隨後成立新疆軍區前指,負責西線作戰,投入一個加強團的部隊。東西兩線,中國和印度的參戰人數相當。

1962年11月14日,丁盛(左二)與韋統泰(右二)及其他指戰員親赴航堆以南地區視察陣地

指揮體系:總參—前指(西藏前指、新疆前指)—作戰部隊。負責東線主要作戰方向的西藏軍區前指,由張國華中將為總指揮。第二階段,又成立丁指,由54軍軍長丁盛少將為總指揮,指揮130師及部分邊防部隊,負責瓦弄方向作戰。張國華和丁盛均是參加過長徵的開國將軍,身經百戰。

物資準備:糧食、彈藥、冬衣相對充足,運輸條件相對較好,緊急搶修的戰備公路終點,已經延伸到離克節朗河谷約10公裡處,並且緊急調動了500輛新汽車給軍方使用。此外,軍隊士氣高昂,130師更是從田間生產直接轉入戰時狀態。

在前線部署戰鬥的我軍指戰員

前哨之戰

1、開始行動:類似印度的策略

開始行動:9月8日,一支60人左右的中國部隊從塔格拉山脊上開下來,進入克節朗河谷地帶。這支部隊沒有進攻多拉哨所,而是在哨所南面可以控制多拉哨所的地方駐紮下來,與印度在西線所採取的策略相類似。印度哨所指揮官本來就一直擔心中國軍隊會攻擊他們,一見到中國軍隊開過來,馬上向上級報告。但他的報告是說,有一支600多人的中國軍隊開過來包圍了他們。事後他們解釋:這樣會引起上級的重視並派部隊增援他們;而如果說只有60多人,總部會命令他們立即趕走中國人。但這個誇張的報告在印度軍方引起了極大的混亂。

命令下達:印軍高層接到報告後,於次日(9日)上午,由國防部長梅農召集會議,並研究決定:立即採取作戰行動,向前線增派軍隊,以武力把中國軍隊趕走。雖然有軍官質疑多拉哨所的位置在中國境內,但梅農不予理睬。印國防部於9月22日通過總參、東部軍區給第33軍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作戰代號為「裡窩那」計劃。印度報紙23日就刊登了「裡窩那」計劃。中國肯定得到了此消息並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緊急調動130師入藏參戰。可以說,多拉哨所為中國發起反擊作戰提供了理由,而「裡窩那」計劃的實施為中國想要的「大打」提供了機會。

前方抗議:由於作戰物資(糧食、裝備、冬裝等)的準備嚴重不足,負責作戰指揮的33軍辛格軍長對作戰命令提出抗議,要求避免與中國的衝突,將多拉哨所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南,但被總參謀部否決,並命令他立即向克節朗河谷增派軍隊。最終,負責達旺及以北地區防務的整個印軍第7旅(約3000人)陸續開進到克節朗河谷,準備進攻中國軍隊。

2、臨陣換將:制定前進政策的人

臨陣換將:由於抗議無效,第33軍軍長辛格提出辭職。10月2日,印度總參謀長和東部軍區司令提請國防部長梅農撤掉辛格的軍長職務。這時,印度面臨兩難境地:不撤掉辛格,「裡窩那」計劃就無法展開;撤掉辛格,當局與軍方的矛盾、尤其是嚴重不足的戰爭準備等情況就暴露無遺。於是,三人商定了一個折中的方案:33軍一分為二,保留辛格的33軍軍長職務,但不再負責作戰指揮,僅負責平息東部地區的叛亂;另設立一個第4軍,具體負責實施「裡窩那」計劃,並由前進政策的制定者、總參謀部參謀局長考爾中將擔任軍長。

戰前在東段地區接受印度總統拉德克裡希南(左)會見的考爾中將(右)

親信考爾:考爾中將是克什米爾貴族,尼赫魯總理的遠親,也是前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動者;在英國上過軍校,但一直在後勤部隊服役,從未在作戰部隊任過職;靠與總理的關係步步高升,在軍方口碑很差;指揮能力也不足,戰爭開始的當天,他就因為「支氣管炎」回到新德裡,放棄了指揮權。但他本人對此項任命非常興奮,認為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做著一戰成名的美夢。

積極行動:考爾10月2日接通到任命,3日挑選參謀班子,4日即飛往東部前線。5日他親赴前線指揮「裡窩那」計劃的新聞就登在報紙上,甚至開始行動的時間(10)日都登了出來。但考爾到前線初步了解了一些情況後,7日給總部發了一封冗長的電報(拍了8個多小時),拐彎抹角地陳述前線面臨的困難。因為之前,他一直認為印度軍隊佔有絕對優勢,只是軍方不願意打仗。由於等不到總部的回覆,考爾只得按計劃於8日下達了作戰命令,部隊開始向進攻出發地運動,「裡窩那」計劃正式開始實施。同日,考爾命令一支50多人的先遣分隊,於9日前進到中國軍隊後方的山口,對中國部隊形成居高臨下的包圍態勢。這個分隊進到多拉哨所附近中國部隊駐地的側面,在一個叫僧崇的地方停了下來。

行進在盤山公路,向中印邊境西段挺進的印度軍隊

3、前哨之戰:「天啊,他們還真幹啊」

僧崇戰鬥:10日早晨,印軍第7旅主力部隊開始渡河,準備發動進攻。考爾和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將在南面山坡上的指揮所裡,可以清楚地看到部隊的行動。但這時,他突然發現,約一個連的中國部隊開始向僧崇運動,隨即戰鬥爆發,在一陣炮火之後,中國部隊開始衝鋒。看到這個場面,考爾對身邊的達爾維說:天啊,你說對了,他們還真幹啊。但第一次衝鋒,中國軍隊吃了虧,沒注意到在側面有一個印軍的偵察小隊。隨後重新組織進攻,僧崇的印度軍隊,一半被消滅,一半撤向河邊,中國軍隊任其撤退。

短暫平靜:這之後的10天裡,克節朗河谷似乎恢復平靜,中國軍隊恢復了一如既往的友好態度,用軍禮安葬了印軍陣亡士兵。這次作戰行動被迅速報到印軍總部。印度根據中國軍隊的作戰行動和行動之後的態度,仍然認為和以前一樣,只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的行動,目的只是消除側翼威脅,後面不會有什麼大動作。據分析,此時中國方面雖然做了大打的準備,但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印度方面,就第7旅是否撤出克節朗河谷地區、是繼續還是推遲進攻展開拉鋸。達爾維堅決要求撤退,在得不到批准後要求辭職,也沒有得到批准,一直扯到大戰開始。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因「阿克賽欽」而起
    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裡,為中國領土,一直在中國政府實際控制之下,無主權爭議。1956年4月,新藏公路開始修建,公路經過「阿克賽欽」地區,於1957年10月5日建成通車。消息一出,印度立刻向中國表示抗議,並開始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西藏軍區組成了"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指揮,主要負責東段印度軍隊。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指揮,主要負責西段印度軍隊。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反擊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 從阿克賽欽到瓦弄,風捲殘雲的對印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對峙1962年10月20日,黎明,在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和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的指揮下,3萬解放軍官兵對屢屢犯境的印度人發起進攻。張國華將軍戰局發展出乎意料地順利,在西段阿克賽欽地區,新疆邊防部隊僅用三天就重創印軍第114旅,驅逐了37處據點的印軍。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我國大獲全勝,毛主席為何下令:停火後撤
    1962年10月中旬,我西南邊防部隊對印軍發動了猛烈攻勢,僅僅用了32天(實際交戰15天),就打掉了印軍的囂張氣焰。我軍以近兩千人的傷亡,整整殲滅了印軍的三個旅,斃傷俘敵近萬人,繳獲了大量的火炮、槍枝、汽車等普通軍事裝備,以及相當數量的飛機和坦克等超級武器(以上數據均來自199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人民解放軍戰史》),取得了無可置疑的完美勝利。
  • 1962年中國單方面停火,世界愕然,尼赫魯:你們什麼意思啊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4作者:桅杆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四篇。
  • 1962年中國為什麼放棄藏南而死守阿克塞欽?乾貨都在這裡
    中印邊界爭議地區有三個地方,即東段、中段和西段,爭議的原因不再細述,主要就是兩個英國人在地圖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搞出來的兩條非法無效線引起的,即麥克馬洪線和詹森線。東段爭議問題來自麥克馬洪線,1914年,當時的英屬印度代表英國人麥克馬洪在西姆拉會議上,欺騙當時我國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自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把我國喜馬拉雅山麓以南的藏南地區9萬平方公裡劃歸印度,大約相當於一個浙江省的面積。
  • 西段加勒萬河谷,中印士兵賽跑,印軍如驚弓之鳥,體力不支被俘
    作者:風千裡 1962年10月24日,經過連續4天的奮戰,我軍在中印邊境線東段和西段接連取得勝利。在東段和西段前線,印軍都會在開闊地帶開闢一些直升機起降場,用作物資補給和部隊換防之用
  • 從1962看2020,阿三哥飄了
    1962,是個很難忘的年份,當時新疆軍區西藏軍區的戰士和指戰員到達中印爭議地界,以毛主席快速作戰 打就要勝的指示,以一個月的時間打退了印度軍隊,往印度腹地壓進幾十裡地,也可能是幾百裡地,確切的說,那些地方本來就是中國的。中段西段解放軍全力突破,拔掉了印軍一個又一個據點,印軍連連敗退,期間有一支印度的 打過二戰的,曾經蒙哥馬利帶過的某軍某著名七旅,被我軍全殲。
  • 中印邊界爭議由來: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佔我領土
    中國網: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整個西段的「爭議」領土包括哪些部分?所謂的「爭議」,是怎麼形成的,請您說說其歷史來由?目前雙方的實際控制情況又是怎樣的? 徐百永:關於中印邊界西段,目前的爭議地區有3塊:阿克賽欽、班公湖、巴裡加斯,面積3.35萬平方公裡。
  • 中印西段邊界誕生背後,「青藏高原上的鴉片戰爭」
    中國與印度西段邊界爭議區,外界通常稱之為阿克賽欽,事實上不僅包括阿克賽欽,還包括阿克賽欽以南的巴裡加斯爭議區,以及巴裡加斯西南、面積較小的楚馬要塞爭議區。整個中印西段爭議區都位於中國新疆和田地區、西藏阿里地區與印度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喜馬偕爾邦之間。
  • 1962年對印反擊,前線否定總參方案,師長7天5夜穿插貝利小道
    作者:忘情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在過去三年時間裡一忍再忍,已經忍無可忍的中國軍隊,發起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此次作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月20日至28日。第二階段從11月17日至20日,實際只打了4天。
  •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印軍1俘虜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張國華將軍曾說:「印軍士兵拼刺刀還可以,但印軍指揮官不行。」而一位被俘的印軍士兵則說:「解放軍軍體拳很厲害。」這兩句話流傳都不是很廣,但如今回想起來卻耐人尋味。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很短,只有1個月,解放軍取得完勝。我們先說印軍指揮官。
  • 開國少將裡面排行第一的他,1962年已是副軍長,打得印軍倉皇逃走
    開國少將裡面排行第一的他,1962年已是副軍長,打得印軍倉皇逃走文/無計讀史1930年,丁盛加入了紅軍。因為丁盛打起仗來勇猛,很快就受到了提拔,從班長一直升升繩,等到中印戰爭打響的時候,那時候的丁盛已經是一個副軍長了。
  • 被遺忘的中印中段邊界爭議區 1954年中印西藏協定暗藏玄機
    對於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區在哪兒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在錫金,甚至認為在不丹,因為這樣才符合中印邊界中段中的「中」的含義。事實上,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區位於中國尼泊爾邊界以西,與中印西段邊界爭議區一樣都位於西部,只不過位於西段爭議區以南,因而稱之為「中段」以示區別。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中印邊界爭端西段、中段、東段情況不同,東段因麥克馬洪線遺留問題,中方期盼談判解決。 但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大片地區之時,正是我軍進軍西藏不久,根基還不穩。另外,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延續到1956年。蔣氏在東南沿海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 1962年反擊印度,前線少將否定總參方案:易打擊潰戰,要打疼印軍
    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從開始到結束,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真正的大戰只是10月20日-10月28日和11月17日-20日兩個階段,但卻給印度軍隊造成極大損失。不安分的尼赫魯眾所周知,早在建國之初我國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交往的準則,當時的尼赫魯也是認同的,但是英國人在給印度獨立的時候使了個壞心眼,留下了中印爭議的麥克馬洪線,導致印度與我國開始為了邊境領土問題發生糾紛。
  • ...我們不能對印縱容 不要過於「顧全大局」不必過度保持克制!
    正是基於此,印方繼續嚴重誤判中印之間的戰略態勢,認為我們面對美國的全線壓力,不希望與印度爆發大的衝突,在一些對印問題上放不開手腳,所以印方可以用激進的蠶食策略迫使中國讓步。 5、 事情確實存在兩面性和兩難選擇。
  • 印軍越線鳴槍的神炮山,因何得名?1962年,英雄神炮排橫刀立馬
    作者:風千裡 2020年9月7日,印軍再次在西段地區非法越線,西部戰區發布的消息表明,事發地位於班公湖南岸一個名叫「神炮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