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4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四篇。
單方面停火
1、宣布停火: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中國聲明:1962年11月21日凌晨,中方對外宣布:自21日0時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實際上48小時前印軍已無抵抗);將在9天後從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希望印度軍隊也從該線後撤20公裡,否則中國保留自衛還擊的權利。聲明著重強調:如果印度在西線恢復前進政策,中國保留自衛還擊的權力,這是聲明中真正威脅性的條文。
印度不解:由於通訊極度混亂,印度外交部是從當天的報紙上得知中國停火消息的。當報紙擺到尼赫魯面前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立即召見中國駐印大使。當從中國大使口中確認停火撤軍的消息後,尼赫魯只說了一句:你們這是什麼意思啊?
全球震驚:全世界,包括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亞非拉國家,都被中國的這一舉動震驚了,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中國方面突如其來的宣布停火,與其說讓人鬆了一口氣,不如說讓人大吃一驚。進而,全世界對中國在邊界爭端中的立場表示了理解。同時,也再次顯示了國威:中國人說話算數,在邊界爭端上有理有節,以及和平解決爭端的誠意。
【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龐國興戰鬥小組」成員合影,從左到右:冉福林(左),龐國興(中)和王世軍(右)】
2、摘掉面具:印度繼續無理糾纏
拖延戰術:印度收到中國的停火聲明後,進退兩難之下,採取拖延戰術:說要「在得到進一步的說明後,才能對中國的停火建議充分考慮」。他們認為:中國打了勝仗又單方面宣布停火、撤軍,是往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是對大國印度的極大侮辱。印度當時面臨兩難處境:不接受中國的停火建議,其在全世界的處境將更加難堪;接受中國的停火建議,又過於恥辱,對內無法交待。於是,就不停地照會中國,糾纏中國聲明中的一些細節問題。
直面實質:針對印度的無理糾纏,中方於12月8日發出一個措詞強硬的照會,連問印度政府三個問題: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脫離接觸?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官員會談?
印度不得不直面這三個實質問題。表面上,印度繼續繞圈子,尼赫魯對他的同事們說:同中國的鬥爭將繼續下去,對中國的建議必須拒絕,對中國不準印度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置之不理。
事實上,下達給印度軍隊的命令是明確的:遵守停火,避免對中國軍隊進行任何挑釁,不得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前沿。尼赫魯還特地把這個秘密保證,通過斯裡蘭卡總理轉達給了周總理。印度新任陸軍參謀長喬杜裡對記者表示:他的軍隊除了對等響應中國的停火行動之外,別無他途。
1962年中印之戰,我軍為繳獲的印軍武器登記造冊,準備交還印方
戰爭的結局
1、傷亡情況:不成比例的傷亡數字
印度:據印度方面很久之後公布的數字,印度軍隊陣亡1383(包括1名旅長),傷1696,俘3968(包括1名旅長),共7047。實際遠遠不止這些,一是在第二階段作戰的後期,中國軍隊多次遭遇到大量潰散的印軍,既沒有射擊,也沒有抓俘虜(太多了),而是任其撤往平原地區;二是逃入山區的印軍在停火後陸續走出的就有7000多人,還有很多失蹤人員沒有統計在內。中國公布的殲敵數字為斃傷印軍4885人,俘虜人數一樣,共8853人。戰後,中國歸還了所有俘虜,繳獲的武器也全部修復歸還。
中國:中國參戰部隊陣亡722人,傷697人,共1419人。印度沒有公布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那種一邊倒的戰場上,他們是無法統計的),也承認沒有俘虜1名中國軍人。
按印度公布的數據,中印軍隊的損失為1:5;按中國公布的數據,中印軍隊的損失為1:6.2;如果中國軍隊攻擊或俘虜潰散的印軍,中印軍隊的損失應該在1:10左右。
1963年元月,從前線班師途徑拉薩的藏字419部隊,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2、戰爭得失:得到的和失去的
印度:這場由印度「前進政策」所蓄意挑起的戰爭,印度失去了想要的一切:前進政策徹底失敗,不結盟運動終止,地位一落千丈。當然,印度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穫,即:社會矛盾的轉移、民心的凝聚、國家意識的覺醒,以及印軍的重組。
中國:完全實現了戰爭目的,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超過30年的和平,維護了邊界的穩定和西藏的統一,保住了阿克賽欽地區。雖然解決邊界問題的目標沒有實現,但確保了邊界的和平穩定,避免了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無休止的糾纏。
幾個問題的澄清
第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撤軍?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只從東段撤軍,西段並沒有撤軍。懲罰印度、保住阿克賽欽、維護邊界穩定、進而尋求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是這次戰爭的目的。毛主席說:「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戰爭的目的達到了,撤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無論是戰是撤,以及作戰規模、作戰地點、作戰時機的選擇,中方始終牢牢掌握著主動權。
對印反擊戰「滾雷英雄」羅光燮,用身體在雷場開出血路
第二個問題:中國放棄了藏南?
應該說,中方在作戰時沒有考慮好要軍事奪取藏南。中國的政策,是堅決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多次承諾並一直尋求以麥克馬洪線的走向為基礎,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因此,從東段撤軍,是因為戰爭目的已經達到,撤軍是既定的目標,不存在「放棄藏南」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不撤軍,一方面,印度在西方的支持下,不會善罷甘休,戰爭將長期化,中國將長期陷入被動,這顯然與自衛反擊作戰的目的相悖,也不符合中國的既定戰略;另一方面,國際局勢也將對中國不利。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當時與周邊不少國家都存在領土爭議。如果在領土問題上全部最大化地堅持自己的訴求,還有安寧之日嗎?所以,中國一直以實際控制線作為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與印度也一直試圖依據這個原則解決邊界問題的。
第三個問題:中國是輕鬆獲勝嗎?
答案是並不輕鬆。這傷亡數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而且部隊在高原地區,作戰條件極其艱苦,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例如貝利小道的穿插行動,廣大指戰員負重行軍(人均30公斤以上),忍耐高原反應、極度疲勞等難以想像的困難,翻越幾千米標高的大山,艱苦跋涉,已經接近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
第四個問題:中印邊界問題什麼時候能夠解決?
從現實情況看,雙方的癥結仍在阿克賽欽,中國絕不可能放棄,印度人在心理上也無法接受放棄阿克賽欽,尤其是1962年戰爭以後。與當年相比,目前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均無實質性變化。所以,邊界問題解決之路還漫漫,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徹底解決。中方希望在邊界維持穩定,印度卻時不時在邊界搞事,這將是一種常態。因為挑起爭端,可以給印度當局提供煽動情緒的機會,而且屢試不爽。
第五個問題:從阿克賽欽可以威脅新德裡?
這是缺乏常識的說法。首先,阿克賽欽與印度平原之間,隔著巍峨的喀喇崑崙山,是難以逾越的高山深谷。其次,阿克賽欽十分荒涼,且距離內陸遙遠,無論是從蘭州、還是成都方向投送軍力和裝備,距離都在3000千米以上,並且要穿過數個大山脈。因此,中國在阿克賽欽方向處於守勢,無從威脅印度腹地。阿克賽欽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因為其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新疆與西藏之間的唯一通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