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國單方面停火,世界愕然,尼赫魯:你們什麼意思啊

2020-12-18 騰訊網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4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四篇。

單方面停火

1、宣布停火: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中國聲明:1962年11月21日凌晨,中方對外宣布:自21日0時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實際上48小時前印軍已無抵抗);將在9天後從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希望印度軍隊也從該線後撤20公裡,否則中國保留自衛還擊的權利。聲明著重強調:如果印度在西線恢復前進政策,中國保留自衛還擊的權力,這是聲明中真正威脅性的條文。

印度不解:由於通訊極度混亂,印度外交部是從當天的報紙上得知中國停火消息的。當報紙擺到尼赫魯面前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立即召見中國駐印大使。當從中國大使口中確認停火撤軍的消息後,尼赫魯只說了一句:你們這是什麼意思啊?

全球震驚:全世界,包括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亞非拉國家,都被中國的這一舉動震驚了,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中國方面突如其來的宣布停火,與其說讓人鬆了一口氣,不如說讓人大吃一驚。進而,全世界對中國在邊界爭端中的立場表示了理解。同時,也再次顯示了國威:中國人說話算數,在邊界爭端上有理有節,以及和平解決爭端的誠意。

【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龐國興戰鬥小組」成員合影,從左到右:冉福林(左),龐國興(中)和王世軍(右)】

2、摘掉面具:印度繼續無理糾纏

拖延戰術:印度收到中國的停火聲明後,進退兩難之下,採取拖延戰術:說要「在得到進一步的說明後,才能對中國的停火建議充分考慮」。他們認為:中國打了勝仗又單方面宣布停火、撤軍,是往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是對大國印度的極大侮辱。印度當時面臨兩難處境:不接受中國的停火建議,其在全世界的處境將更加難堪;接受中國的停火建議,又過於恥辱,對內無法交待。於是,就不停地照會中國,糾纏中國聲明中的一些細節問題。

直面實質:針對印度的無理糾纏,中方於128日發出一個措詞強硬的照會,連問印度政府三個問題: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脫離接觸?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官員會談?

印度不得不直面這三個實質問題。表面上,印度繼續繞圈子,尼赫魯對他的同事們說:同中國的鬥爭將繼續下去,對中國的建議必須拒絕,對中國不準印度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置之不理。

事實上,下達給印度軍隊的命令是明確的:遵守停火,避免對中國軍隊進行任何挑釁,不得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前沿。尼赫魯還特地把這個秘密保證,通過斯裡蘭卡總理轉達給了周總理。印度新任陸軍參謀長喬杜裡對記者表示:他的軍隊除了對等響應中國的停火行動之外,別無他途。

1962年中印之戰,我軍為繳獲的印軍武器登記造冊,準備交還印方

戰爭的結局

1、傷亡情況:不成比例的傷亡數字

印度:據印度方面很久之後公布的數字,印度軍隊陣亡1383(包括1名旅長),傷1696,俘3968(包括1名旅長),共7047。實際遠遠不止這些,一是在第二階段作戰的後期,中國軍隊多次遭遇到大量潰散的印軍,既沒有射擊,也沒有抓俘虜(太多了),而是任其撤往平原地區;二是逃入山區的印軍在停火後陸續走出的就有7000多人,還有很多失蹤人員沒有統計在內。中國公布的殲敵數字為斃傷印軍4885人,俘虜人數一樣,共8853人。戰後,中國歸還了所有俘虜,繳獲的武器也全部修復歸還。

中國:中國參戰部隊陣亡722人,傷697人,共1419人。印度沒有公布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那種一邊倒的戰場上,他們是無法統計的),也承認沒有俘虜1名中國軍人。

按印度公布的數據,中印軍隊的損失為15;按中國公布的數據,中印軍隊的損失為16.2;如果中國軍隊攻擊或俘虜潰散的印軍,中印軍隊的損失應該在110左右。

1963年元月,從前線班師途徑拉薩的藏字419部隊,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2、戰爭得失:得到的和失去的

印度:這場由印度「前進政策」所蓄意挑起的戰爭,印度失去了想要的一切:前進政策徹底失敗,不結盟運動終止,地位一落千丈。當然,印度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穫,即:社會矛盾的轉移、民心的凝聚、國家意識的覺醒,以及印軍的重組。

中國:完全實現了戰爭目的,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超過30年的和平,維護了邊界的穩定和西藏的統一,保住了阿克賽欽地區。雖然解決邊界問題的目標沒有實現,但確保了邊界的和平穩定,避免了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無休止的糾纏。

幾個問題的澄清

第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撤軍?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只從東段撤軍,西段並沒有撤軍。懲罰印度、保住阿克賽欽、維護邊界穩定、進而尋求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是這次戰爭的目的。毛主席說:「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戰爭的目的達到了,撤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無論是戰是撤,以及作戰規模、作戰地點、作戰時機的選擇,中方始終牢牢掌握著主動權。

對印反擊戰「滾雷英雄」羅光燮,用身體在雷場開出血路

第二個問題:中國放棄了藏南?

應該說,中方在作戰時沒有考慮好要軍事奪取藏南。中國的政策,是堅決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多次承諾並一直尋求以麥克馬洪線的走向為基礎,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因此,從東段撤軍,是因為戰爭目的已經達到,撤軍是既定的目標,不存在「放棄藏南」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不撤軍,一方面,印度在西方的支持下,不會善罷甘休,戰爭將長期化,中國將長期陷入被動,這顯然與自衛反擊作戰的目的相悖,也不符合中國的既定戰略;另一方面,國際局勢也將對中國不利。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當時與周邊不少國家都存在領土爭議。如果在領土問題上全部最大化地堅持自己的訴求,還有安寧之日嗎?所以,中國一直以實際控制線作為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與印度也一直試圖依據這個原則解決邊界問題的。

第三個問題:中國是輕鬆獲勝嗎?

答案是並不輕鬆。這傷亡數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而且部隊在高原地區,作戰條件極其艱苦,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例如貝利小道的穿插行動,廣大指戰員負重行軍(人均30公斤以上),忍耐高原反應、極度疲勞等難以想像的困難,翻越幾千米標高的大山,艱苦跋涉,已經接近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

第四個問題:中印邊界問題什麼時候能夠解決?

從現實情況看,雙方的癥結仍在阿克賽欽,中國絕不可能放棄,印度人在心理上也無法接受放棄阿克賽欽,尤其是1962年戰爭以後。與當年相比,目前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均無實質性變化。所以,邊界問題解決之路還漫漫,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徹底解決。中方希望在邊界維持穩定,印度卻時不時在邊界搞事,這將是一種常態。因為挑起爭端,可以給印度當局提供煽動情緒的機會,而且屢試不爽。

第五個問題:從阿克賽欽可以威脅新德裡?

這是缺乏常識的說法。首先,阿克賽欽與印度平原之間,隔著巍峨的喀喇崑崙山,是難以逾越的高山深谷。其次,阿克賽欽十分荒涼,且距離內陸遙遠,無論是從蘭州、還是成都方向投送軍力和裝備,距離都在3000千米以上,並且要穿過數個大山脈。因此,中國在阿克賽欽方向處於守勢,無從威脅印度腹地。阿克賽欽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因為其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新疆與西藏之間的唯一通道。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我國大獲全勝,毛主席為何下令:停火後撤
    從1961年開始,尤其是從 1962年4月起,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先後設立了43個軍事據點。這樣的舉動,乃是對中國的嚴重挑釁。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在新德裡公開宣布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0天之後,尼赫魯又悍然下令,宣布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第二階段,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
  • 尼赫魯太傻太天真,印度人這麼看待中印戰爭的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最終以印度徹底失敗、中國獲勝並停火撤軍而宣告終結。由於身份、角色、不同,人們談論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各不相同。為數眾多的印度人仍然認為導致1962年戰爭原因完全在於中國,責任須由中國全部承擔。
  • 現在的印度年輕人怎麼看1962年那場戰爭?看看印度網民的評論
    印度人為啥如此重視1962年的戰爭,他們在戰爭中並沒有喪失土地,有的人說那是因為他們在軍事上敗了,不甘心。其實不僅僅是軍事失敗那麼簡單。最大的根源在於,1962年的戰爭是印度自1947年建國後對外戰爭的第一次慘敗,不僅顏面盡失,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剛剛獨立後的那種自信,那種憧憬屹立於世界成為大國的夢,被打碎了。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1962年對印反擊戰著名英模群體「陽延安班」塑像 有人說,1962年的中國,是內外困難重重 尼赫魯出生於安拉阿巴德市,1905年就讀於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後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後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1912年獲律師資格,1920年參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1929年當選為國大黨主席,1946年9月任印度副總理。 1947年8月15日任印度總理,開始了毀譽參半的生涯。
  • 繼日本之後,印度也在修改教材:1962年印度戰勝中國?
    繼日本之後,印度也在修改教材:1962年印度戰勝中國? 說道篡改歷史教科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日本。日本在傳該教科書上真是騷操作不斷。具體來說有這些謊言: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釣魚島主權問題等等。 日本篡改教科書,其實是有現實訴求的。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不久,赴美與甘迺迪會晤的尼赫魯 國際反應:中印邊界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國反應不一:為美國為首的主要西方國家(共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1962年對印反擊戰,印軍出動30萬,我軍有多少?
    1962年對印反擊戰,印軍出動30萬,我軍有多少?真相震驚世界1962年,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拉美。彈丸小國古巴吸引了世人,在那裡,美國和蘇聯展開了對峙。彼時,蘇聯和美國都正在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美國登陸日本,韓國,並把手伸到了蘇聯的門口。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1954年4月,尼赫魯籤署了《中印關於在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的交通協定》,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印度原本想要將西藏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地帶,最終也失敗了。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前來中國訪問。毛主席對尼赫魯表示:「即便是朋友之間,也難免有爭吵,有時候還吵得面紅耳赤,更何況是大國之間。
  • 1962年我軍距新德裡300公裡,印度舉國震恐,美大使:印度在瓦解
    1962年,我軍為了反擊印度軍隊對我國神聖領土的蠶食,堅決發起了一場自衛反擊戰。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印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開戰僅僅8個小時,駐守在前線的印軍第七旅就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所有部隊的建制都被打亂。隨後,我軍痛打落水狗,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被俘,是中印自衛反擊戰中被俘的最高長官。隨後我軍陸續收復達旺等失地。
  • 20世紀的中國:中蘇關係惡化 中印邊界衝突三哥的大國夢
    中國已然從農業國脫胎換骨,有了工業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借用毛主席曾說過的一番話: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國家沒有工業,讓我們的軍隊患上了火力饑渴症。火力不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軍隊揮之不去的夢魘。
  • 古巴飛彈危機13天,為何世界離核毀滅只差一步,中國又有何作為
    3天後,又一輛神秘的蘇聯貨輪駛入港口……這一幕,發生在1962年10月5日、8日。看似尋常的兩次船運活動,卻埋下一枚驚天巨雷。只等引爆的日子到來!2、差點兒毀滅世界的13天從1962年10月16日到28日,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核毀滅的13天。在這13天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 潮思:回顧1962年的對印戰爭,毛主席的智慧將始終指引我們前進!
    毛澤東的一生是鬥爭的一生,他一生中創造的經典範例眾多,而今天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1962年的對印鬥爭。這場鬥爭普遍被認為是一個時機,手段,力度都極具毛澤東風格的典範,也是毛澤東對今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遺產之一。1962年的中國的內外環境都面臨著很大困難,作為新中國掌舵人的毛澤東正要迎來一個關鍵點。在外部,中國和美蘇交惡,國防壓力空前巨大。
  • 1962年反擊印度,前線少將否定總參方案:易打擊潰戰,要打疼印軍
    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從開始到結束,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真正的大戰只是10月20日-10月28日和11月17日-20日兩個階段,但卻給印度軍隊造成極大損失。但是隨著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希望成為大國的雄心、執行所謂的前進政策,而剛好印度素來親近歐美,當時正是冷戰時期,歐美國家普遍對社會主義中國採取敵視態度,在歐美國家的支持挑唆下,尼赫魯的心思漸漸活泛起來,開始不安於談判解決問題,總覺得印軍有與我軍爭鋒的實力,加上歐美軍援帶來的先進武器,印度在尼赫魯的統治時期,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