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7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內外局勢良好的條件,超額完成任務。中國已然從農業國脫胎換骨,有了工業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借用毛主席曾說過的一番話: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國家沒有工業,讓我們的軍隊患上了火力饑渴症。火力不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軍隊揮之不去的夢魘。
一五計劃成功後,在繼續向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國內外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對世界影響比較大的是中蘇交惡。為什麼中蘇會出現分歧呢?首先說一下蘇聯的領導人,赫魯雪夫先生。赫魯雪夫先生對美策略和史達林相比屬於溫和派,可能普遍都覺得影響中還在聯合國砸過皮鞋呢這麼就溫和了呢?我也是從赫魯雪夫在整個古巴危機的應對過程得到的結論,赫魯雪夫時的蘇聯給我一種感覺,不再執著於和美國一爭高下,而是想要和美國共治天下。對於中國來講,美蘇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解,是中國不能接受的(我們國家沒有統一)。中蘇就在史達林問題上開始上演論戰,蘇聯不否定史達林,怎麼對美和解共治天下;中國覺得徹底否定史達林,這不等於投降主義嗎。最後中蘇關係徹底破裂,中國為此又進入一個比較苦難的時期。
中蘇的交惡,之前也提過幾個伏筆。遠的可以追溯到紅軍時期,近的赫魯雪夫訪華謀求建立電臺和艦隊。當我們和印度出現問題時,蘇聯自然不再中立轉而全面支持印度。
中國忙於內戰和抗美援朝的時候,印度可一點也沒閒著,不斷蠶食中國領土。中印邊界問題源於英國,英國趁中國近代的動蕩,單方面各種劃線。印度自詡為英國的繼承者,顯然忘了英國帶來的屈辱,一句父慈子孝真不為過。印度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發展,想謀求領導一隻對抗美蘇的第三股力量。印度雖然丫鬟命小姐心,可美蘇都很喜歡印度,爭相拉攏。可能覺得有美蘇支持,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異常強硬。
印度甚至過分到把碉堡修到我方陣地的後面了,印度咄咄逼人,中國也就必須做出回應了,正所謂勿謂言之不預。
解放軍和印軍交手發現,印軍戰鬥力太低。解放軍已陣亡722人的代價,殲滅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印軍前線的潰敗,尼赫魯大為震驚,轉頭尋求美國的幫助,甘迺迪果斷響應保衛印度。三哥硬生生把一場邊界戰爭,玩成了衛國戰爭........解放軍這邊完成了戰略目標加上後勤補給原因東段單方面停火撤退。
1962年的中印一戰,印度的大國夢徹底碎了。成為大國眼中沒有威脅的飯後談資,所以印度一直在和中國較勁,通過較勁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