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期,由於中印邊境局勢升溫,中印關係越來越受到關注。儘管輿論一直在跟進事態進展,但仍然有很多疑問等待回答:印度會對中國發動戰爭嗎?印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印度會抵制中國?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期百萬莊通訊社【識見】高端訪談欄目邀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為大家講述一個全方位的印度,解析中印關係未來發展。
為何中印兩軍對峙事件愈演愈烈?
百通社:中印邊境問題自始至終都存在,但為何這一問題在近些年開始升溫?
林民旺:這些年來,中印邊境的對峙基本上每年都發生,尤其是2013年、2014年、2017年,再加上今年的對峙,一次比一次規模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邊界問題沒有解決。
中國陸上鄰國總共14個,現在就剩與印度和不丹的邊界問題有待解決,而不丹很大程度還受制於印度。正是因為邊界沒有劃定,所以雙方在邊界上就會為了爭奪實際控制區域而產生對峙。
1962中印邊境戰爭之後,兩國在邊境上有一個大致互相認可的實際控制線,雙方大體上按照實際控制線來進行巡邏等任務。
但是,這些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兩國巡邏實際控制區域的行動越來越頻繁。在過去,因為道路不便,有一些區域兩國的邊防人員可能都是一年才去一次,雙方遭遇的概率非常之低。現在,雙方的不少道路都修到了距離實際控制線僅僅大概5公裡左右的地方,基本上每周都能去,這樣雙方遭遇的概率大大提高,兩國在實際控制線上的差異也更加凸顯了出來,由此導致邊境對峙越來越多。
今年的對峙,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印度基礎設施的改進。去年,印度修建的一條公路沿著中印邊界的西段全線貫通,前線的人員巡邏、物資運輸都更加方便,印度也加強了對部分區域的管控並向中方的實控線一側蠶食,由此引發了比較嚴重的對峙。
雙方對峙局勢的轉折點已經到來?
百通社:近期似乎出現了一些轉圜信號,中印外長達成了五點共識,中印軍長級會談同意雙方不再向一線增兵,那麼,當下的緊張對峙能夠就此緩解嗎?
林民旺:目前的狀況還不好準確判斷,畢竟雙方在立場上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只能說當下雙方有緩解邊境緊張局勢的訴求。
中印邊境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11月到次年3月的天氣狀況會非常惡劣,所以在這一個多月的窗口期內,雙方都有意願從山上撤回部隊,減少非戰鬥減員以及物資補給困難。但這個意願能不能轉化成具體的實際行動呢?還不好說。
印度方面一直是比較強硬的。包括9月21日舉行的中印第六輪軍長級會談,由於印方在拉達克的主力部隊更換主帥,所以這次會談更多的是一個交接性質、互相摸底的過程,尚未達到真正緩解邊境緊張的實質轉折點。
印度對中國的敵意從何而來?
百通社:現在印度國內存在著一種反華情緒,甚至已經上升到了行動,像對於中國企業的抵制、對於中國商品的抵制,甚至一些APP都遭到了限制,這種反華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呢?
林民旺:印度的反華情緒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
從歷史上來說,印度討厭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這場戰爭已經被印度塑造成民族創傷,是一直無法擺脫的「心魔」。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印度無法接受對中國的「心理落差」。
中印兩國太相似了。都是文明古國,近代都被殖民過,都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取得獨立,都是人口大國且互為鄰國……這一系列的相似之處,導致兩國難免成為彼此的參考系。
一開始,印度有很強的心理優勢。印度獨立時,大英帝國給它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當時印度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跟一窮二白的中國相比,印度是很闊綽的。經濟體量上,印度在1991年推行經濟改革時,跟中國的差距也並不大,甚至在這之前,印度一直有經濟優勢。
但是從冷戰之後到現在,中國的GDP已達印度的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是印度的5倍,差距明顯拉大。假設印度要在短期內比如2030年趕上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要達40%,是個天文數字,這就導致了很強的心理落差。
還有個重要因素,就是巴基斯坦這個在印度眼中的「死對頭」。三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可以說結下了世仇,基本不可能化解。
幾年前印度的一個民調顯示,印度有將近90%的人討厭巴基斯坦,誰跟巴基斯坦好,誰也就間接是印度的敵人了。911事件之後,美國因為反恐的需要跟巴基斯坦關係密切,那時印度對美國的好感度就比較低。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印度對中國的反感度已經超過了美國。
中印雙方會不會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百通社:您覺得未來中印之間有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嗎?
林民旺:中印之間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概率是非常之低的。
首先,中印兩國都是核大國,二戰之後,還沒有核大國之間發生過大的戰爭。回顧過去核大國之間的衝突,雖然緊張狀況時有發生,但都沒有朝著大戰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明白,如果把暴力程度擴大,局面會越來越失控,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雙方雖然擁有核武器,但還是更傾向於用冷兵器來解決衝突。
另外,中印關係實際上也沒有那麼糟糕,雙方也有足夠的空間去剎車。即使雙方的關係下滑至印巴關係的程度,在爆發大戰之間,中印關係還會經歷很多的階段,而在這些階段裡,雙方都會阻止衝突進一步擴大。
短期內徹底解決中印邊境問題概率很低
百通社:中印想要解決邊境問題,應該怎麼辦?是不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
林民旺:邊境對峙和邊界問題的解決有很強的相關性,邊境問題要徹底解決,至少我個人看來,目前概率比較低。
印度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領土邊界問題的方式上是斤斤計較、沒有大局觀的。從1947年獨立到現在,它跟除了不丹之外的所有鄰國的邊界問題都沒有解決,跟孟加拉的邊界問題也是2016年才解決的。對於印度來說,在與中國的邊界問題上存在一種「補償心理」——1962年你打了我,所以在邊界問題上你就要讓著我。
而印度對於解決問題的要價也過於高昂。在印度看來,解決的方案就是「實控線+」——印度現在控制的區域都是印度的,中國還要在實控線再讓出一塊。而這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印度如果不修正對邊界的主張和訴求,中印邊界條約籤訂的概率就極低。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印之間很可能會在小規模對峙、小衝突和大戰之間的地帶裡遊走,這個過程中,中國要有耐性,要把握好「度」。
印度已成為美國實質盟友,中國該怎麼辦?
百通社:中印關係似乎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就比如美國一直在推行的「印太戰略」,印度就是其中的關鍵節點。怎麼看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印關係未來的發展?
林民旺:印度從1947年建國到現在,長期被其他國家當作遏制和平衡中國的棋子。
尼赫魯時期,主要是1962年中印戰爭之前,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一直希望把印度作為遏制所謂共產主義擴張的棋子,但1962年中國把印度打敗了之後,美國認為戰敗的印度沒有戰略價值,所以就放棄了印度。
小布希政府上臺之後,重新開始重視印度,把印度視作平衡中國的重要力量。2005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美國要幫助印度成為一個大國。當時,美國用印度遏制中國的意圖已經很明確了。
歐巴馬時期,在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印度被當作「支柱」。不過,當時的辛格政府在外交上還相對中庸,所以雖然附和著美國的戰略,但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去「平衡中國」。
到了川普時期,莫迪政府已經開始在實際行動上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雖然前些年莫迪也有一些表態,認為「印太」並非一個戰略,而是一個區域,印度仍會奉行戰略自主原則。但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後,印度實際上已經放棄了所謂自主戰略,我個人認為印度已經基本上是「印太戰略」的支柱了。
百通社:那未來中印關係該如何發展?
林民旺:前段時間我在《環球時報》發表的文章《重新認識作為美國盟友的印度》中也提到,如今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印度,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要評估和調整對印政策。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看待印度?
首先,對中國來說,印度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鄰國。兩國人口加起來將近30億,所以中印關係牽扯到近30億人的福祉。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必須跟印度保持良好、穩定的雙邊關係。
另外,即使印度成為美國實質上的盟友,也不能就此斷定是中國的敵人。美國的盟友眾多,不可能都被當成中國的敵人,中國的對印外交不需要採取「以美劃線」的立場。
印吹 VS 印黑,哪個眼中的印度是真實的?
百通社:您覺得未來幾十年之內,印度有沒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林民旺:印度的人口成為世界第一,這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而回答「印度能不能成為超級大國」這個問題,目前網絡上存在兩種思路。
一種思路就是所謂的「印黑」。這種觀點認為印度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因為印度存在著種姓問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中央跟地方的問題、腐敗問題等等。印度這些問題在建國之後一直都存在,迄今為止也沒有哪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但事實上,印度的發展速度是很驚人的,印度在1991年實施經濟改革時排在世界第16位,現在已經是第5位了。雖然速度沒有中國快,但是在發展中國家裡已經很不錯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所謂種姓等問題都屬於常量,一直都存在,所以無法單憑種姓制度等問題的存在,就判定印度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崛起的經濟大國。
另外一種思路就是所謂的「印吹」。在這種觀點看來,印度的民主制度特別好,印度有語言優勢,印度知識分子都很有良心……但既然這些優勢一直存在,那為什麼印度遲遲沒有達到期望的崛起程度呢?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的文章中就提到,中國肯定會被印度打敗,印度將遙遙領先中國。可20多年後再看他的文章就會發現,他的文章把民主政治制度等賦予了過強的道德含義。
歸根到底,「印黑」和「印吹」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我個人對印度的看法很中庸,印度的崛起速度既即不會像「印吹」們想像得的那麼快,也不會像「印黑」們說得的那麼慢。印度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國度,它永遠不會按照中國人所期待的那個節奏去發展。
我在印度工作的時候,國內有一些搞經濟的朋友就喜歡找我聊印度經濟。當印度的匯率暴跌時,就有人感嘆「完了,印度這回扛不過去了」。我跟他說,我沒有學過經濟理論,但是按照我對印度的了解和總結的經驗,印度會沒事的。印度這個國家,就類似於大海裡頭的一條破船,你一直都覺得它哪一天會沉沒,結果它就一直都能漂在水面,或者你覺得它在安裝了馬達之後會速度很快,可實際上它卻仍是慢悠悠地前行。印度就是這麼一個國家。
印度這個國家究竟「神奇」在哪裡?
百通社:真實的印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林民旺:很難說清真實的印度是什麼樣子,印度就是印度的樣子。在我接觸到的中國人中,對印度的感觀感官有著明顯的兩極分化。
印度在人文領域裡很受人歡迎,對於搞藝術、搞攝影、搞文學的人來說,他們去了印度之後就對印度喜歡得死心塌地,覺得那裡就是創作的天堂。
但是,如果想去印度感受現代化的氣息,看高樓大廈、住高端酒店,那麼你一定會失望,因為印度的基礎設施完全無法與中國相比。
產生這種「神奇」的兩極分化的原因,就在於印度採用的是另外一套文化體系。當年梁啓超說過,西方哲學解決的是人和自然的問題,中國哲學解決的是人和人的問題,印度哲學解決的是人和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文化代表了一種跟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不太一樣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接觸印度文化後就看到了大量匪夷所思的東西。
實際上,印度比我們理解的封建得多,因為它沒有經過所謂民主和科學的真正洗禮。在殖民時期,英國殖民者想要對印度進行現代化改造,結果在1857年激起了印度民族大起義。從那之後,殖民者就放棄了對印度的改造。所以,現在的印度存在著大量所謂前現代的元素,比如巫術、殉葬等等,再加上宗教氣氛濃厚,印度跟中國這種世俗化的無神論國家相比非常不一樣,甚至跟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不太一樣。
用中國的方式或者用歐美的方式去看待印度可能都不太對,還是得用印度人的方式去看它。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印度,只有每個人視角下的印度。
在網際網路時代,關注印度時,媒體和網民們往往更加喜歡那些吸引眼球、勁爆的新聞,所以大家往往被印度在一些落後、可笑、反現代的現象所吸引,反而沒有全面地去觀察它這些年來的發展和進步。未來中印關係要想向好發展,中國人必須持有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印度。
印度會超越中國嗎?
百通社:很多人都覺得,與中國相比,印度同樣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有廣闊的市場,而且還有語言優勢。那麼,印度會超越中國嗎?
林民旺: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不過短期內確實不可能,只要中國自己沒有發生大的問題。
現在的印度跟中國的差距,用印度外長蘇傑生的話來說,就是印度與中國相差大概15年左右。大體上來說,他這一說法也有些道理,因為印度現在的GDP大概是2.9萬億美元左右,相當於中國2004年的水平,這麼來看差距確實是15年。
但是,過去十幾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速非常快,其他國家很難效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印之間的差距肯定不止15年。
我在印度接待過一些朋友,當他們逛完新德裡之後,有人跟我說「印度跟中國的差距,就類似於天津跟北京」;當他們去過印度的農村之後,有人又告訴我「印度跟中國的差距得有四五十年」。印度由於政府缺乏資金,所以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從感觀感官上看,確實比中國差很多。
印度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三。莫迪曾表示,要在他的任期結束即2024年時,印度的GDP達到5五萬億。這相當於日本的經濟體量。對印度來說,至少要達到每年9%的增長率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是基本沒有可能的。
印度的體量決定了它未來會成為一個在全球經濟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國家,但是要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視頻 / 刁曉曼、謝文、李昂坷、吳治美、高銘
編輯 / 寧靜、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