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魯太傻太天真,印度人這麼看待中印戰爭的

2020-12-19 大局大曆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最終以印度徹底失敗、中國獲勝並停火撤軍而宣告終結。

由於身份、角色、不同,人們談論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各不相同。為數眾多的印度人仍然認為導致1962年戰爭原因完全在於中國,責任須由中國全部承擔。

01責任在中國?

他們認為中國當時的領袖毛澤東是精於《孫子兵法》的行家,善於利用戰機。印度的形象在那場戰爭中所受到的嚴重損害,如今仍沒有完全恢復。

這部分人認為中印邊界戰爭是中國在其強硬領導人「處心積慮」的策劃下發生的。

他們通過研究得出中國在氣候條件相當惡劣的情況下,短時間內能如此快速地將軍隊和後勤物資送到喜馬拉雅山脊是不可能的,進而推論出這場戰爭是有「預謀」的。

又專門把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和中印邊界戰爭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是有計劃的陰謀。

他們譴責中國領導人背叛印度和印度領導人尼赫魯,認為中國打破了印度人心裡對印中和平的信念,毀壞了印度總理尼赫魯作為不結盟運動締造者之一的國際形象。也譴責尼赫魯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誤,認為尼赫魯傲慢自大,並且否認當時中國對印度實行「前進政策」的指控,認為印度不是擴張主義者,只是在境內無人的邊境區建立了哨所。

反之,認為中國才是侵略者,把軍事力量向南推進幾千英裡吞併了西藏,又蠶食了印度領土。

02一部分小心翼翼認為印度也有「一部分」責任

一部分印度學者確信中國代表並沒有在西姆拉會議上籤過字,故印度和中國從沒有就邊界問題籤訂過任何劃定整個或局部邊界的條約或協定,印度對領土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據。

他們也提出中印協商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很有必要。

當時印度的領導者尼赫魯在決策上有重大失誤,輕信身邊的人,錯過了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的好時機。

這些人對許多歷史陳述提出了疑問,並指出印度的媒體和民眾對待反對或不利於印度的觀點與言論懷有強烈的排斥感,不敢面對、甚至迴避真相。

03一部分人認真反思

印度國內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沒有發生中印邊界戰爭,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問題在當時大有解決的可能,至少不會惡化到目前的態勢。

這種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印度新德裡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學院副教授斯瓦蘭·辛格。他認為50年代,巴基斯坦很明顯是屬於反華陣營中的一員,它作為東南亞條約組織、中央條約組織的成員國,1959年甚至和印度一起共同反對中國軍隊進入西藏。

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讓歷史往不可扭轉的方面發展。中國和巴基斯坦組成了反印聯合陣線,並在整個印年代因克什米爾問題多次發起反印運動。

中國的縱容及有關巴佔克什米爾邊界的談判,助長了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領土的要求,使印巴之間的領土等問題更難於解決。

04大部分認為衝突不可避免

印度國內少部分人認為,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僅僅是印中之間長期衝突中的一次小小較量。這是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過去和現在存在,將來還將繼續存在。

西藏作為印中之間的緩衝器在中國軍隊進駐西藏後消失了,中國軍隊瀕臨印度邊界,這意味著中國控制了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直接威脅著印度。

印度和中國的這兩種文明對亞洲都有深遠影響,為了誰主亞洲沉浮,中印兩國誰也擺脫不了這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互競爭與衝突。#印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相關焦點

  • 印度人怎麼看待中印戰爭?印度歷史如何講述那段歷史?
    澳大利亞資深記者內維爾-麥克斯韋爾說,他選擇公開1962年的中印戰爭機密報告,是為了 "擺脫印度輿論的錯覺",認為戰爭是 "中國無端侵略的結果",並揭露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將戰爭強加於中國 "的錯誤。麥克斯韋爾先生重申了他長期以來的觀點,即 "所有關於中國'無端侵略'的言論完全是錯誤的,事實是印度在1962年是侵略者"。
  • 中印戰爭重要時刻,我軍勝券在握卻突然撤兵,美英百思不得其解
    別胡說八道,哪有這麼好的事!印度永遠不會進行談判。」當時印度總統尼赫魯耳邊經常傳來這種聲音,他也覺得困惑不已,也無法弄清楚中國停火和撤退的目的。從政治經驗上來看,當一個國家在戰爭中具有絕對優勢時,很少有不提任何條件就自願撤退的情況。因此,尼赫魯對中國以這種方式結束中印戰爭感到驚訝。
  • 中印自衛反擊戰,老兵回憶:地堡都打垮了,印度兵還不出來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我們國防力量迅速向東集結,無暇顧及西藏邊境。剛剛獨立的印度,越過了他們英國主子給印度人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向南進發進入中國領土。我們新中國剛剛建國伊始百廢待興,韓戰的爆發再加上當時我國考慮到不要讓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的一系列因素下,我國政府決定暫時擱置爭議,日後在與印度政府協商達成。
  • 果阿戰爭:印度殖民地歷史的終結,卻是中印戰爭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1962年,中印兩國圍繞藏南問題爆發了著名的「中印戰爭」,在這場為期一個月的戰爭中,自詡強大的印度軍隊一敗塗地,尼赫魯曾經信心滿滿聲稱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夢想瞬間破滅,沒過幾年就鬱鬱而終。那麼,承襲英屬印度大部分遺產的印度是怎麼認定自己足以武裝對抗強大的東方鄰國?
  •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引發了毛主席的沉思,印度為何會這樣做?
    當時世界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美蘇兩大國的動作上面,然而就在世界的東方,印度人卻不老實了,他們主動在中印邊境挑起了戰爭,印度人的這波"操作",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孫子兵法》云:"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可是印度的行為卻震驚了當時的世界各國,各國的戰略家們都想不通印度的真實目的。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一、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毛澤東也不情願打。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不久,赴美與甘迺迪會晤的尼赫魯 國際反應:中印邊界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國反應不一:為美國為首的主要西方國家(共
  • 1962年中國單方面停火,世界愕然,尼赫魯:你們什麼意思啊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4作者:桅杆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四篇。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圖| 1959年赫魯雪夫訪問中國,毛主席在北京機場迎接)赫魯雪夫說道:「我僅僅是小小的提醒你們,為了那麼小的地方,和尼赫魯產生衝突,這樣也太不值當了。」林彪說道:「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講究辦事有原則的,要是不講原則,那還怎麼談啊!」赫魯雪夫說道:「印度和西藏相鄰,西藏對印度造不成任何威脅。但是中國卻因為西藏和印度產生衝突,這樣做就對嗎?」
  • 現在的印度年輕人怎麼看1962年那場戰爭?看看印度網民的評論
    印度人為啥如此重視1962年的戰爭,他們在戰爭中並沒有喪失土地,有的人說那是因為他們在軍事上敗了,不甘心。其實不僅僅是軍事失敗那麼簡單。最大的根源在於,1962年的戰爭是印度自1947年建國後對外戰爭的第一次慘敗,不僅顏面盡失,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剛剛獨立後的那種自信,那種憧憬屹立於世界成為大國的夢,被打碎了。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的大度令印度此舉宛如跳梁小丑一般,而這場戰爭,也給印度本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陰影。失敗的滋味不好受細數中印戰爭對印度本土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他的家庭顯赫,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印度人民心中,是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即使是他的名字,也寓意著運河的寶石。只是這次「運河」的寶石,並沒有熠熠生輝。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所以兩個國家如果不能坐在談判桌前,遲早會發生戰爭。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反擊印度的戰爭到底打到了哪個地方?印度的損失有多麼慘重呢?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對話林民旺:中印會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嗎?
    從歷史上來說,印度討厭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這場戰爭已經被印度塑造成民族創傷,是一直無法擺脫的「心魔」。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印度無法接受對中國的「心理落差」。 中印兩國太相似了。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戰爭的決定因素永遠是人,這場戰爭是毛主席與尼赫魯的較量,也是中印雙方將領的對決。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印邊界爭端西段、中段、東段情況不同,東段因麥克馬洪線遺留問題,中方期盼談判解決。
  • 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善待俘虜,我國唯一被俘戰士被印軍當肉盾!
    中印邊界以往經常會發生不同規模的對峙,有時還會出現兩國軍人之間的肢體衝突,但自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相關事件都和平解決了,很多時候事情沒有拿到媒體上去。不過,這消息源來自於印度軍方兩位不在現場的高級官員,真實性不詳!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裡,主要包括西段、中段和東段。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其實如果說非常正式的中印邊界的話,確實沒有劃定過,但是雙方也一直和平共處著,以各自的行政管轄範圍有著「傳統習慣線」。但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和一系列作為卻打破了這一切,他們不僅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停的製造衝突,名為麥克馬洪的英國人更是華夏了麥克馬洪邊界線,將中印邊境的邊界線划進了中國的領土上,這也使得中印衝突被預告。
  • 從印軍體制與戰爭潛力角度,分析印度人為何不具備戰爭基因
    絕大多數時候,印度也把自己當龐然大物看待,獨立之後一直很蠻橫;經常在南亞「拳打養老院,腳踢幼兒園」,牛哄哄的感覺。縱觀印度這幾十年,對外戰爭也就是1962年被中國單手一記勾拳打得有點懵。所以印度對中國一直有心魔。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後撤,此時中印邊界戰爭結束。隨後中國軍隊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裡以北地區,並且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 印媒:中印軍隊實力仍有不小差距,印度人:中國沒在意過印度
    圖為T90坦克近些時間來,印度在邊境地區的種種行為,不禁讓人感慨,難道印度忘記了上世紀60年代所發生在中印邊境上的那場慘敗嗎但在上世紀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上卻有一很有意思的一幕。解放軍在一次攻陷了印軍倉庫後,穿著印度的軍裝,吃著印度的罐頭,對印軍逃兵窮追猛打。但伴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作為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印度現如今已經越發自信。到目前為止,印度已經主動和多國挑起了爭端。同時在邊境一線地區,印度也已經部署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