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最終以印度徹底失敗、中國獲勝並停火撤軍而宣告終結。
由於身份、角色、不同,人們談論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各不相同。為數眾多的印度人仍然認為導致1962年戰爭原因完全在於中國,責任須由中國全部承擔。
01責任在中國?
他們認為中國當時的領袖毛澤東是精於《孫子兵法》的行家,善於利用戰機。印度的形象在那場戰爭中所受到的嚴重損害,如今仍沒有完全恢復。
這部分人認為中印邊界戰爭是中國在其強硬領導人「處心積慮」的策劃下發生的。
他們通過研究得出中國在氣候條件相當惡劣的情況下,短時間內能如此快速地將軍隊和後勤物資送到喜馬拉雅山脊是不可能的,進而推論出這場戰爭是有「預謀」的。
又專門把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和中印邊界戰爭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是有計劃的陰謀。
他們譴責中國領導人背叛印度和印度領導人尼赫魯,認為中國打破了印度人心裡對印中和平的信念,毀壞了印度總理尼赫魯作為不結盟運動締造者之一的國際形象。也譴責尼赫魯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誤,認為尼赫魯傲慢自大,並且否認當時中國對印度實行「前進政策」的指控,認為印度不是擴張主義者,只是在境內無人的邊境區建立了哨所。
反之,認為中國才是侵略者,把軍事力量向南推進幾千英裡吞併了西藏,又蠶食了印度領土。
02一部分小心翼翼認為印度也有「一部分」責任
一部分印度學者確信中國代表並沒有在西姆拉會議上籤過字,故印度和中國從沒有就邊界問題籤訂過任何劃定整個或局部邊界的條約或協定,印度對領土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據。
他們也提出中印協商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很有必要。
當時印度的領導者尼赫魯在決策上有重大失誤,輕信身邊的人,錯過了解決中印邊界糾紛的好時機。
這些人對許多歷史陳述提出了疑問,並指出印度的媒體和民眾對待反對或不利於印度的觀點與言論懷有強烈的排斥感,不敢面對、甚至迴避真相。
03一部分人認真反思
印度國內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沒有發生中印邊界戰爭,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問題在當時大有解決的可能,至少不會惡化到目前的態勢。
這種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印度新德裡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學院副教授斯瓦蘭·辛格。他認為50年代,巴基斯坦很明顯是屬於反華陣營中的一員,它作為東南亞條約組織、中央條約組織的成員國,1959年甚至和印度一起共同反對中國軍隊進入西藏。
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讓歷史往不可扭轉的方面發展。中國和巴基斯坦組成了反印聯合陣線,並在整個印年代因克什米爾問題多次發起反印運動。
中國的縱容及有關巴佔克什米爾邊界的談判,助長了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領土的要求,使印巴之間的領土等問題更難於解決。
04大部分認為衝突不可避免
印度國內少部分人認為,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僅僅是印中之間長期衝突中的一次小小較量。這是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過去和現在存在,將來還將繼續存在。
西藏作為印中之間的緩衝器在中國軍隊進駐西藏後消失了,中國軍隊瀕臨印度邊界,這意味著中國控制了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直接威脅著印度。
印度和中國的這兩種文明對亞洲都有深遠影響,為了誰主亞洲沉浮,中印兩國誰也擺脫不了這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互競爭與衝突。#印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