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許多謀士,如我們熟知的臥龍、鳳雛、小麒麟、冢虎、鬼才、毒蛇等,其中最頂尖的六個謀士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姜維(或周瑜)、司馬懿、郭嘉、賈詡。除了這6位高手外,還有陳宮、徐庶、荀彧、荀攸、田豐、許攸、李儒等眾多一流高手。
三國時期,諸侯間的內亂,謀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官渡之戰,田豐和沮授建議袁紹先戰略休整,然後派遣精銳騎兵騷擾曹軍,使曹軍無法休整,在袁紹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之後,才與曹操決戰,但袁紹沒有採納。在赤壁之戰爆發後,許攸又建議袁紹乘機進攻曹操的老巢許昌,但袁紹仍然不肯,這讓袁紹錯失了幾次打敗曹操的機會。而且許攸轉投曹操之後,馬上為曹操獻上了火燒烏巢的良策,曹操不但沒有懷疑,反而立刻執行,這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謀士扮演了重要角色。
可以說,曹操是北方第一諸侯,身邊最好的謀士荀彧居功至偉,他多次為曹操調整戰略方針,提出「深根固本,制衡天下」,「迎天子」等策略。身為三國「唯二」英雄的劉備,在與諸葛亮相遇之前,曾與張飛、關羽等人屢戰屢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得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拿下荊州、益州等地,實現了三分天下,戰術也不願過去被動,打勝仗。
東吳的命運,也和他的謀士周瑜的一生密切相關,周瑜在世時,曾助孫策橫掃江東,為江東打下基礎。在孫權時期,他又幫助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接著,周瑜又策劃打壓劉備,準備奪取益州。與此同時,他還準備聯合馬超攻打曹操等,這個階段的江東,處於進攻階段,但周瑜死後,繼任者基本上沒有周瑜之才,打壓劉備,奪取益州,聯合馬超的計劃也被擱置,讓江東從進攻變為防守。孫劉曹三家中,江東成了最不願奪權的一家。
三國時期,謀士左右三國局勢,但在眾多的頂級謀士之間相互爭鬥中,又有兩位頂級謀士始終未出。河南河內人司馬懿與司馬懿同屬一族,相隔120公裡,因此有人推測,二人是同宗,雖然司馬徽與司馬懿同屬叔侄關係,但也無證據證明。作為家族出身的司馬懿,對祖上是宦官的曹操不屑一顧,不願為曹操做事,但卻逼著他出山為自己辦事,而司馬徽一直沒有出山。
東漢名流司馬徽,精通道術、奇術、兵法、經學等,是一位才子,江湖人稱「水鏡先生」。剛起步的劉備,由於身邊沒有謀士,這讓他屢戰屢敗,後來得到了徐庶,還被曹操以徐庶的母親為籌碼,將徐庶搶走,為了能夠再多一位頂尖謀士,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希望司馬徽出山幫助自己,但司馬徽並沒有出山的打算,不過他見到劉備仁德,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雖然沒有出山,司馬徽卻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幫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等地,實現三分天下,並建立蜀漢。龐德公也是東漢末的一位隱士。諸葛亮死前曾喊過龐德公來救我,可見龐德公的厲害,《三國演義》中的內容雖然是作者羅貫中虛構的,但龐德公是三國時代的人物。
與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臥龍、鳳雛、水鏡等名號,都是龐德公所稱的諸葛亮、龐統、司馬徽等人,大名鼎鼎的鳳雛,還是龐德公的兒子。諸葛亮也十分敬重龐德公,每次去看望龐德公,都是一人躺在床上拜見他,對龐德公畢恭畢敬,龐德公也十分欣賞諸葛亮。
龐德,字德,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人品清高拔俗,學識淵博,有知人論世,識才識略,與之交往的多是荊襄等地的名人。在擔任荊州牧期間,劉表還數次請龐德公到自己府中做客,還親自請龐德公,讓龐德公在自己府中任職,但龐德公不為所動,婉拒了劉表。隨後,龐德公帶著妻兒,登上鹿門山,以採藥為名,不再回來。龐德公也是三國時期,極有才能的世外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