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31日消息: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最近一周,日本東京的公共運輸頻繁出現人身事故,動不動就影響數萬人的出行,顯示出社會心理的動搖已成為常態。7月12日、13日,總武線新小巖車站連續發生兩起跳鐵軌自殺事件,震驚世間;14日,琦京線和湘南新宿線在澀谷站也先後出現人身事故,影響了回家途中的數萬上班族;15日,京濱東北線的鶴間車站出現人身事故,西武池袋線的田無車站也出現人身事故。
如此頻繁的躍軌自殺事件,除了增加了社會的煩躁和灰暗情緒外,也對生活中充滿煩惱和不如意的大眾社會形成了某種心理暗示。這其中,在新小巖車站發生的兩起自殺事件尤其衝擊和慘烈,新小巖車站位於東京都江戶川區和葛飾區之間,周邊居住著大量的華僑華人,已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在日華人聚集區。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自殺慘劇,讓大量每天經過並利用車站出行的華人感到震驚。儘管自殺事件在日本司空見慣,但死亡就發生在自己身邊,還是讓許多華人心有餘悸,特別是那些送孩子早出晚進的家庭深感不安。
新小巖連續發生驚天自殺慘案
7月12日上午,東京都葛飾區新小巖JR車站的站臺上,人們如往常一樣,在炎熱之中等候著電車。10點10分,成田機場快線10號飛速駛過3號線月臺。由於這是機場快線,所以在新小巖站不停,機場特快通過站臺時,雖然比正常速度慢了一些,但依然可以用「飛快」來形容。
就在大家認為這輛12節車廂的特快列車將轟隆隆通過時,突然有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時,朝著這輛快車跳了下去。後據警視廳葛飾署介紹,事故發生後後,女子當場死亡。她被車頭彈回時撞到站臺上的人,有一名29歲的男性和三名32-34歲的女性受傷。
事發之後,日本的新聞立即做出「速報」,各電視臺也在新聞時間報導。其實,日本時常都有人跳軌,每當聽到因「人身事故」而電車晚點之類的消息,大家都約定俗成地知道,那是有人跳軌自殺了。所以,普通跳軌事件並不會引起媒體特別報導,但這一次新小巖之事故,實在是太慘烈。
次日下午1點5分,同在新小巖站臺上,又發生了一起跳軌自殺事件,死者是一名五六十歲的男性。
自1995年以來,在新小巖車站發生的跳軌死亡事件共有12起,其中兩起就連續發生在了7月12日和13日。
對於這次事件,日本民眾在網絡上紛紛發言表示震驚。一些網民稱,為何不設柵欄?有人說,自己家附近的車站,之前發生過一次跳軌自殺後,就接連有3個人效仿。這種事情,在日本人中往往有連鎖反應,所以儘早設立柵欄是上策。
由於有人跳軌的話,就會影響電車運行時間表,影響很多人的出行計劃,因此,日本網民更有「冷漠」發言道:真希望那些自殺的人不要跳軌。
華人心理忐忑祈願平安
新小巖是總武線上的老車站,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由於總武線慢車和快車在新小巖都停站,便利的交通使這裡成為千葉與東京之間的中途站,吸引了很多在日華人居住。
據JR車站工作人員介紹,新小巖車站雖然比較老舊,但每天的乘車客人接近7萬人,如果按上下車兩次計算,新小巖車站每天的人流量接近14萬人次。近年來,為了更新設備、防止車站發生人身事故,JR開始在主要線路的車站站臺與軌道之間裝設了防護隔板。目前,在東京都內環線的山手線上安裝得比較多,而在縱貫東西的通勤大動脈中央線和總武線上,防護板安裝比較滯後。沒想到,新小巖車站連續出現了撞車慘案,令人唏噓。
另外,車站南口的警察交番派出所也稱,新小巖地區人口稠密,車站發生重大人身事故的頻率大概是一年一次左右,在東京都內的「自殺勝地」中是排不上號的。這次連續發生重大自殺慘案,再加上電視和報紙等的報導,使得事件效應擴大。
對於車站連續出現自殺慘案,居住在新小巖周邊的中國人心有餘悸,久久未能釋懷。一位華人向《中文導報》記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班都坐快車,早上的站臺很擁擠,間或會有成田機場特快駛過。事件發生後幾天,他寧願多花點事件去坐慢車,也不上快速站臺了。因為站在事發現場,會有不好的聯想,更害怕有人學樣,隨時禍起蕭牆。該華人也表示,有他這種想法的中國人並不少。
一位每天帶孩子乘車上學的華人媽媽不安地表示,不管自殺者有什麼緣由,但這種慘烈的方式對孩子們產生了不良影響。有班上的同學向自己的孩子打聽新小巖發生的人身事故,在孩子的心靈上烙下了很深的陰影。這位媽媽都不敢讓孩子一個人乘車上學,生怕又碰上這種事故。她甚至表示,新小巖發生事故後,自己心裡特別忐忑,也考慮過是否要搬家,讓小孩離開不安全的環境。
新小巖車站連續有人跳軌自殺,讓人毛骨悚然。華人「熱線」再次響起,在日華人驚愕不已。
家住新小巖車站北口的汪瑞成,7月13日晚接到弟弟從青島來的電話,詢問新小巖車站跳軌自殺事件有沒有影響到小孩子放學和上下班行程,因為中國國內也有報導。
家住新小巖車站南口的武劍波,面對接二連三的跳軌自殺事件也是目瞪口呆。家門口發生如此慘案,連國內親人都為之震驚,今後每天乘坐電車通勤、通學,還就真就缺少安全感了,如何是好?家裡人勸他先把兩個孩子送回國度暑假,壓壓驚。地震之後曾回國「避難」,現在又要「避難」不成?真的是令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