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帶著帳篷野營,享受自然風光是很多年輕人的首選。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流動居所,帳篷起源於原始人類尋找食物遷徙的需要,並隨著戰爭逐步擴大影響力,甚至成為武家政權的象徵,它見證了遊牧民族的興衰成敗,又是人們拓野開荒的重要工具。
珠峰大本營的清晨,隊員睡覺的帳篷上覆蓋著積雪 新華社資料圖
1.源於原始人遷徙需要
帳篷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不從事農業,他們獲得食物的方法只有狩獵和採集植物果實,人類的數量被食物供應量嚴格控制,而食物供應量又被大自然控制。在食物供應充足的地方,原始人可在洞穴裡長期居住,而在食物缺乏地區,步行距離內的食物資源耗盡後,原始人就不得不離開營地尋找食物。在遷移過程中,由於生產資料的匱乏,只擁有簡單衣物和狩獵工具的原始人會就地取材,將樹枝插入地裡,然後綁在一起形成一個低矮的屋頂框架,再用草、樹葉、蘆葦、木料等搭建成他們的臨時居所。這種能夠撐在地上為人們遮風避雨的臨時居所,可以說是帳篷的雛形。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人的臨時居所也在不斷演變。先秦古籍《莊子·盜蹠》中記載:「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同樣意思的話在《韓非子·五蠹》中也有描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也就是說,古人為了躲避動物侵害,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出比較簡陋的篷蓋,以此作為自己臨時居住的場所。1973年考古人員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一期發掘中發現,木構建築露頭於第四層中部,出土的木構件總數達千餘件。正與韓非子所說的「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相吻合。
對於那些以狩獵為生的民族來說,帳篷無疑是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最輕便、最省事的流動居所,聰明的人們還會根據季節或環境需要來對帳篷「變身」。
北美洲高緯度地區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極寒的莽原中,世代生存著因紐特人。生機勃勃的夏季在這裡非常短暫,漫長而寒冷的冬日轉瞬即到,因紐特人每年蓋新房和搬家次數均為世界之最。在冬天,他們會住在保暖效果更好的雪屋中。半球形的雪屋從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鍋扣於茫茫雪原,或者像一個小小的蒙古包。最大的雪屋地面直徑有七八米,小的則只有兩三米,一間雪屋的平均壽命在五十天左右。而到了夏天氣溫升高後,因紐特人則會住在由各種獸皮搭建而成的帳篷當中,其框架是許多木頭組成,上面覆蓋著海豹皮,底部周遭邊緣用重石壓牢。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隨著野牛而長途跋涉,他們使用的圓錐形帳篷一般高3米左右,直徑為4米,要罩住它需要多達20張野牛皮。而住在東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以馴鹿為食,冬天他們的帳篷框架罩著獸皮,夏天則罩著樺樹皮,帳篷裡面一直燃著火,冬天可以抵禦凜冽的寒風,夏天則能防止昆蟲進入,唯一的不足是帳篷內總是煙燻火燎的。
2.古代戰爭中用於建造臨時「城市」
由於具有輕便、實用的特性,帳篷在古代被廣泛地應用於軍事戰爭中。
「幕」本是帷幄(軍用帳篷)的通稱。古代將帥出徵時,因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便只能在野外搭起帳篷作為臨時軍事指揮部,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便是源於此。
古代行軍紮營是分層的,外面是大營,裡面是小營,主將的軍營在最內部,而主將的府署常常設在帳幕內,因此稱之為「幕府」。幕府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其文曰:「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如淳曰:「將軍出徵,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幕府一開始只是出徵將帥的中軍帳,不是常設機構。到了漢代,外戚多以大將軍、車騎將軍職輔政,均設幕府,召署名人學士,與參政事。幕屬雖多居武職,然軍政之事,無所不預議,實開後世幕僚之緒。
幕府一詞傳到日本後,漸漸在古代的日本成為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這裡的幕府其實與「帳篷」並無關係。武士頭領通過幕府實行政治統治,又稱武家政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採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採用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在日本,幕府延續了682年,先後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時期,直到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才結束。
用馬匹拉著的高大軍帳伴隨著成吉思汗徵戰世界,名揚整個歐亞大陸。13世紀,歐洲一位親眼見過成吉思汗出徵時宏大場面的畫家,留下了一幅「鐵馬金帳」油畫。如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將其復刻為一組大型實景雕塑群,再現了成吉思汗出徵時的宏大場面。「鐵馬金帳」是由5組石刻群體組成的行軍方陣,包括一大四小共5座金帳和300多個雕塑,佔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最為顯眼的是金光閃閃的圓頂大帳,它是蒙古戎行幹戈時所用的移動宮帳,整個大帳駕於馬匹木車之上,十分霸氣。這5座鐵馬金帳分別是成吉思汗金帳、將軍金帳、哈屯(夫人)金帳、黃金家族金帳以及薩滿金帳。據記載,成吉思汗率軍出徵時常設中軍大帳,載於巨車,隨時號令,使於議事,決斷千裡。
而十四世紀崛起於中亞的帖木兒大帝,曾被西方人稱為「世界的徵服者」。據史書記載,在他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帖木兒共消滅大小國家上百個,佔領領土2500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據記載,遊牧出身的帖木兒擁有無比奢華的大帳篷,名叫巨型汗帳。整個大帳由12根巨柱,24根小柱支撐,這樣36根柱支撐的大帳外面需要500根繩索來固定;而從帳內一頭走到另一頭需要300步。帳篷四壁掛滿了無數紅綢、金錦,四個角落各設一隻栩栩如生的金鷹,其他陳設無不是金銀寶貝。在這座巨帳裡,帖木兒經常舉辦奢靡的宴會,用來款待各國的公使。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強大帝國,經過數代努力,奧斯曼家族擁有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而土耳其人原本是中亞的遊牧民族,他們在抵達小亞細亞半島後逐漸走向定居,不過仍保持著一些遊牧民族的習慣。每當出徵時,他們就會攜帶許多帳篷以及所需材料,一旦進行圍城或者休息時,就會迅速用帳篷建造起一座臨時「城市」。哪怕到了奧斯曼帝國末期,他們仍然熱衷於搭建帳篷城市,曾有歐洲學者對此調侃道:「雖然衰落時期的奧斯曼帝國非常不堪,但是他們搭帳篷的技術仍然是世界一流。」
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中,歐洲人再次見識到了奧斯曼帝國軍隊的強大。當時參戰的土耳其人接近15萬,他們在抵達維也納城後並沒有著急發動進攻,而是僅用兩天時間,就在維也納城附近用帳篷搭建了一座比維也納城還要大的城市。這座「帳篷之城」搭建完畢後,維也納城的守軍紛紛在城牆上觀看土耳其人的傑作。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帳篷之城」保持著良好的秩序,土耳其人以帳篷的大小和華麗程度來區分士兵和將領的住所。最豪華顯眼的當屬戰役指揮官卡拉·穆斯塔法的帳篷,不僅四周懸掛著五顏六色的絲綢,地面上鋪著地毯,而且帳篷中還擁有客廳、臥室、廁所以及會議廳等,其規模不亞於一座宮殿。
1683年9月12日,波蘭雄獅索別斯基率領騎兵對包圍維也納城的土耳其人展開突襲,將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無奈的卡拉·穆斯塔法只好下令撤退,由於太過倉促,4萬多頂華麗的帳篷並未帶走,連同其他財富都成了波蘭人的戰利品。
3.伴隨露營進入千家萬戶
在美國,人們最初使用帳篷並不是為了度假,而是拓荒者居無定所時的無奈之舉。住帳篷也絕非浪漫之事,而是意味著旅途中的艱苦和危險。第一批使用帳篷的是西部山區的居民、東部的拓荒者以及北部的探路者。
1804年5月14日,美國冒險家梅裡韋瑟·路易斯和威廉·克拉克踏上了西部大冒險的旅程,成為美國西部大開發的先驅人物,出發那一天他們帶了8頂帳篷,45個大包裹和亞麻布,這次探險直到1806年9月23日才結束,由於出發前準備充足,探險隊員全部平安返回,這也創造了人類早期探險史上的一個安全紀錄。
早期的拓荒者多數是從印第安人那裡獲得的野外生存技能,如取火的方法、怎樣獲取獵物以及搭帳篷等,隨後加以不斷改進和完善。到了1870年以後,美國東部地區凸顯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特點,搭帳篷露營度假才演變成一種時尚的度假方式。1870年的《紐約時報》登載了一篇文章寫道:「因工作疲憊和家庭瑣事受累的成千上萬男女需要夏天離開一段時間,人們需要的是戶外空氣,需要的是環境、職業以及活動的改變。」作者認為到歐洲旅遊雖然是較好的放鬆方式,但昂貴的旅遊費用並不是所有人能支付得起的,因此建議大家去偏遠的只有馬車可以到達的地方,在那裡人們可以選擇搭建帳篷露營。
帳篷就是這樣從19世紀70年代伴隨著露營快速發展起來的。「找一頂好的帳篷,帶上齊全的裝備,到森林裡去,在那裡待上幾個星期,不要思考工作上的事情……」這樣的廣告宣傳語,再加上漂亮的風景圖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野外。人們非常享受住在帳篷裡,用篝火做飯,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划船的生活。總的來說,通過露營聚會可以結交新朋友,參與社會活動,同時把人們從枯燥的工作和家庭瑣事中解脫出來,因此有些帳篷後來成為了永久的露營地。
時至今日,隨著戶外運動的興起,近幾年帳篷在民用領域得到很好的推廣,成為人們外出旅行時的「便攜旅店」。帳篷樣式也越來越多,可分為三角形、圓頂形、六角形、船底形、屋脊形等,驢友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地點進行不同的選擇。
4.「帳篷式建築」的誕生
在古羅馬時期,人們用棉麻帳篷做成巨型體育場的外牆,間距最大可達到156米,裡面能容納上萬人觀看角鬥士的表演。到了現代,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帳篷所用的覆蓋材料逐步演變,人類還發明了像蜘蛛絲一樣的鋼絲繩,可以架設大跨度帳篷屋頂。於是一種把帳篷和現代建築技術融合在一起的新型建築形式——帳篷式建築便應運而生,從而創造出各種新穎獨特的建築造型。
建築的穩固「牽手」帳篷的輕便,再加上施工速度快、日常維護費用低等優點,帳篷式建築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世界各地。
來到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國際機場,一座巨大的帳篷式建築出現在眼前,好似波濤洶湧的海洋,蔚為壯觀。該建築佔地總面積104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也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地標之一。修建這座機場的主要目的,是接待每年到麥加朝拜的成千上萬的朝聖者。機場候機大廳由10頂相連的帳篷構成,每個帳篷覆蓋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彰顯了沙烏地阿拉伯特有的遊牧民族風情,被譽為「沙漠上的帳篷城」。篷內各種服務設施完善,既舒適又明亮。這座國際機場能容納10萬名旅客。
海灣戰爭結束之後,科威特僅用50天時間就建造了一座宛如宮殿的帳篷式建築,供召開海灣阿拉伯國家最高理事會之用。該建築氣勢宏偉、布局合理,輔以古色古香的色調,顯得高貴豪華。而且,建築的主體結構分為會議大廳、宴會廳和臥室三部分,室內設備齊全先進,連防災避難設施也全部配備。
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沙特爾可汗」是世界上最高的帳篷式建築,位於哈薩克斯坦的努爾蘇丹。這座大帳篷高150米,內部建有人造沙灘、瀑布、一座迷你高爾夫球場和植物園。一條高150米、重2000噸的三腳桅矗立在帳篷中央,支撐起巨大的鋼索網和三層透明塑料,它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張力結構建築。「沙特爾可汗」的意思就是可汗或國王的帳篷。
帳篷式建築的受力情況與一般建築中的梁、拱、網架、吊索等的結構不同,它以自身顯著的特點在現代建築中獨樹一幟。別具匠心的建築師不僅保留了傳統帳篷的優勢,還設計出全新的形式。美國一位帳篷式建築設計師對數十種形狀的帳篷進行計算機仿真之後指出,馬鞍形是一種完美的造型方式,因為能使帳篷具有最大的張力。
域外來風
卡達世界盃考慮搭建沙漠帳篷接待球迷
巴西聖保羅舉辦的「露營大會」電子競技大賽,參加者在會場搭起帳篷紮營。
據英國《鏡報》報導,卡達世界盃組織者預計,在為期一個月的2022年世界盃期間,總共將有160萬人前來觀賽,在客流量頂峰階段,將有多達16萬球迷需要住宿。而卡達首都多哈最多只有約7萬間酒店或民宿客房,餘下的缺口可能要通過在沙漠中搭建帳篷解決了。
卡達人口並不多,如果建酒店,賽事過後會造成大量房屋空置。儘管建造沙漠帳篷也會耗費政府不少金錢,但這遠比蓋酒店更加實惠高效。當地政府官員表示:「沙漠露營是卡達冬季旅遊的一個常見項目,卡達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個計劃變得可行,對於球迷來說,這樣的體驗也很有吸引力。」報導稱,卡達世界盃的組織者們希望搭建一個擁有酒吧和餐館、娛樂設施和洗浴設施的「帳篷球迷村」,而且住宿類型有基本設置及豪華客房,可供球迷選擇。
(原標題:帳篷:人類最輕便的流動居所)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母冰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