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音樂響起,那歷史的厚重感,人物的滄桑感便呼之欲出。
說到歷史神劇,絕對首推央視94版的《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此」神「非所謂的奇葩雷人之神劇,而是出神入化之經典。
閒話少敘,請容我粗淺的帶您從不同角度,領略關於《三國》的故事。讀完之後,任誰都會驚呼一聲:」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奉它為經典!「
央視94版《三國演義》劇照
運籌帷幄之幕後英雄
1986年《西遊記》首登螢屏,1987年《紅樓夢》相繼播出,可是大家翹首以盼的《三國》卻遲遲未到。不同於其它兩部名著,不是神話,就是虛構的設定,《三國》既有小說的演義,又有歷史的真實背景。它跨度幾十年,篇幅重大,人物眾多,還有大量戰爭場面。以當時的水平,要想拍好《三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小說版三國演義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才註定《三國》終將成為一部經典歷史巨製。二十五年後,三國題材甚至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都難有出其右者。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導演組】
《三國》實行「總導演制」,任命王扶林擔任總導演,帶領五位分集導演同時拍攝。作為總指揮,王導將如何統籌調度整部劇的拍攝?他想到了《三國演義》開篇的那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所謂「合」,是所有導演一起研究劇本、定演員、定服裝;所謂「分」,則是分集導演專屬拍各自的部分;最後再「合」,將初剪完的作品,統一交給王導。他要對每一個鏡頭反覆查看,若遇到不滿意的鏡頭,便毫不猶豫地召集隊伍重新補拍。據悉,最終提交的鏡頭近十萬個。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幾乎徹夜埋頭在剪輯室。
王導曾說過:」總構思是我寫的,鏡頭拍法上你可以各顯神通,我既發揮你的特長,同時又要控制住你不能隨便拍。「
最終,在導演組的鏡頭下,」桃園結義」、「割須棄袍「、」草船借箭「……一段段精彩紛呈的故事讓我們銘記;」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一場場氣勢磅礴的戰役使我們震撼。
桃園三結義:啟蒙了多少男孩對兄弟情誼的嚮往
【「萬事俱備」之服化道】
《三國》的經典不僅有導演的嘔心瀝血,在服裝、道具、布景、配樂等製作上也是精益求精。想想如今電視劇草率的服裝搭配,粗淺的歷史考究,雷人的臺詞設計,真的是極具諷刺之意味。
為了還原最真實的三國,央視斥資1.7億,這在當時已是天文數字。
也許有人覺得沒什麼,畢竟請了那麼多演員,還有不少是大腕級別。那麼我給你一組數據:整部劇完成下來,三萬多套服裝,六萬多件道具,動用群演40萬人次。
動不動幾百人的大場面是經常的事
無錫、涿州建造的影視基地就花了一個億,服裝道具加起來幾千萬。花在演員身上的片酬,平均每集才180元,如鮑國安、唐國強等主演的片酬每集也才不超過250元。這在當時創造了「全國影視劇最低片酬」的記錄。
無論演員還是場工,吃住條件都一樣,沒有人考慮酬金,只把它當做一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低的薪酬,卻創造了最偉大的作品,這才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服裝的設計上,既要尊重歷史,又要落實到細節,才能給觀眾傳遞良好的觀感體驗。
無錫的三國城,作為《三國》最重要的拍攝場景之一,是美術指導曹斌從無到有設計的,後由園林設計院改造、建設。不僅要滿足拍攝,還要在用料上保證足實,將其打造為永久性建築。
無錫影視基地已成當地著名旅遊景點
「華容道」一場戲,劇組走遍北京、河北、內蒙古交界尋找場景,就為了不到一集的鏡頭。
為了體現「火燒赤壁」的史詩感,劇組全體動員,提前一年設計場景,建造水寨。戰船72艘,帳篷125頂,糧倉6座,旗幟近千……這是「火燒赤壁」水寨場景的道具數量。為了一個幾分鐘的「火燒水寨」鏡頭,耗資18萬租用直升機進行航拍。
劇中火燒赤壁場景
而這些,在一場一燒而盡的戲後,都將化為烏有。
同樣是「五毛特效」,《三國》卻給了你一場身臨其境的觀感體驗;而現在的影視劇卻還在不斷的用摳圖、濾鏡讓你出戲,生怕你沉浸在劇情中無法自拔。
三英戰呂布:劉關張的造型,大場面布景都用色深沉,體現著厚重感
這簡直是技術的進步,藝術的倒退!
【「鏡頭不決問導演,故事不決問編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故事。既然已經有羅貫中精妙絕倫的藝術加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故事怎麼會差呢?
恰恰因為小說裡的情節豐富而複雜,通過鏡頭,難以盡展其貌。這就要求編劇必須有的放矢,既能完整表達恢宏壯闊的故事,又能結構緊湊、不失嚴謹的展示在螢屏,做到不會支離破碎,顯得突兀。用現在的話說,叫毫無違和感。
諸葛亮罵死王朗時,說的那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可謂是風靡網絡。其實,小說中本來到「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基本就完了,後來編劇才加上了那句經典名言。為的就是讓力度更高,遞進更強,讓王朗的死更加的真實。
諸葛亮在二十多年後儼然成了網紅
諸葛亮想出空城計前,因為無計可施,怒摔扇子砸到琴弦的情節也是編劇設計的。目的就是讓空城計更像是諸葛亮偶然悟出,更加體現了諸葛亮的急中生智。
大結局的時候,司馬炎走上受禪臺,準備接過曹奐手裡的傳國璽。按照漢代的禮節,傳國璽下方的盤子上鋪的應該是黑布,但分集導演張中一把它改成了紅布。他原本的設想,是司馬炎在登受禪臺的時候,看向傳國璽。紅布在風中飄揚,突然間滿盤子的鮮血『譁』的一下流下來。司馬炎一愣,定睛一看還是紅布,意識到剛剛是幻覺,然後微微一笑,走上受禪臺接過傳國璽。
為什麼要加這麼一個構想呢?因為張中一希望能在最後點一個主題:漫長的戰爭,朝代的更替,無非為了江山和權力,為了這個傳國璽。一將功成萬骨枯,這片江山浸染了多少人的鮮血!
這個設想因為特效技術不成熟(當時怎麼也做不出紅布像血瀑布一樣流下來的狀態),被取消了。但編導對情節把關到如此細節又不缺乏深度的程度,可以看出:《三國》已經不是簡單的將小說影視化,而是一次偉大的藝術再創造。
所以,為什麼新版《三國》特效更出色,演員也不差,卻比不上老版的經典?不是我們厚古薄今,而是在劇情的改編上,真的是少了靈魂,多了一些浮誇。
衝鋒陷陣之演員先鋒
為了拍好《三國》,光是導演編劇負責還不夠,最讓觀眾直觀地感受作品好壞的還是演員。
【」求賢若渴「之演員甄選】
導演組走遍全國各大電影廠、劇團、專業院校,面試的演員多達1000多人。不管演員資歷多老,名氣多大,顏值多高,也不管角色大小,都必須6個導演一致點頭。導演組挑選演員的唯一標準,就是要把角色演好看,別的什麼也不看。不像現在的劇組,在乎的是有沒有話題,帶不帶流量。
因為不看資歷,所以剛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陳紅,才有機會為我們演繹了驚為天人的貂蟬。
實力演繹什麼叫四大美女
因為不看名氣,所以當時正當紅的張光北,就被折騰的夠嗆。本來他是要飾演周瑜,導演覺得不理想,又被要求去試鏡了趙雲,還是不滿意後,最後才確定了呂布這個角色。
不得不佩服導演眼光:比起周瑜,果然更適合呂布
因為不看角色大小,所以戲份不多的小喬,導演組都是再三斟酌。才讓我們幸運地欣賞到何晴的古典優雅。
何晴的哭,才算的上梨花帶雨吧
因為不看顏值,所以當決定用唐國強飾演諸葛亮的時候,反而遭到外界的一片質疑聲,甚至被人告到了廣電總局。因為那時的唐國強是正兒八經的奶油小生,那就是現在的小鮮肉啊!一個花瓶,怎能演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嗎?
感受下奶油小生時期的唐國強
導演王扶林一身凜然之氣,翻開《三國演義》孔明出場那一段:」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不正是身高一米八,細皮嫩肉的唐國強嗎!定妝試鏡之後,他更加確信,唐國強就是大家心中的諸葛亮。最後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一個經典的諸葛亮形象烙印在億萬觀眾的心中。
【」韜光養晦「之演員培訓】
演員就位後,並不是立馬拍攝,卻足足進行了四個月的培訓。現在的劇組,哪能容許這麼燒錢的」愚蠢「行為。
一大早,男演員們就要開始練習騎馬,鍛鍊身體,之後還要聽各路專家講解三國歷史,學習古代禮儀。
導演的要求是:不管你飾演什麼角色,你不僅要透徹你這個人物,還要了解其他人物,做到真正吃透原著。
演員的自我要求是:演好一個角色,光靠熟讀劇本是沒用的,必須沉澱自己,讓自己融入人物,要有角色裡的那種氣質。這是對角色的投入,更是對名著的尊重。
【」厚積薄發「之演員綻放】
正是有了沉澱積累,讓演員充分地融入角色以後,才有了那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陸樹銘的關羽義薄雲天,鮑國安的曹操生性多疑,唐國強的諸葛亮神機妙算……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通過演員的刻畫,深深的烙印在觀眾心裡。以至於讓我們覺得,好像那個演員就是角色本身。
在那個將演戲看作是藝術信仰的年代,幾乎每一個演員都將藝術生命奉獻給了這部劇。
導演要求鮑國安,能夠演出百姓心中的曹操。於是他逢人便問:」你心中的曹操是怎樣的?「正是這樣的執著,他的曹操不僅僅只是陰險狡詐,還將那種不被理解後孤寂與蒼涼之感演繹了出來。這不是一個臉譜化,而是形象非常飽滿豐富的曹操。
只需要一個眼神,便演繹出曹操的梟雄氣概
孫彥軍飾演的劉備哭戲非常多,為了追求真實,他拒絕使用眼藥水。每次,他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兩眼紅腫,腦袋發脹。三年裡,不知哭了多少次,甚至還哭暈了好幾回。
注意孫彥軍的眼睛,都想跟著一起哭鼻子
飾演小喬的何晴,為了能演繹出古典女子的大家風範,閉門不出,謝絕一切社交活動,細讀文學名著,研究琴棋書畫,整整9個月。
畢竟太美,再放一張何晴的小喬
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在離開劇組時,仍舊依依不捨:「三年啊,如今一下就讓我放下手中的大刀,我真是捨不得啊,我多想再重演他一遍!」
由此可見,當時每個演員都把自己和角色融匯都一起,那種難以割捨的情懷,是現在很多演員體會不到的。
【」鞠躬盡瘁「之演員犧牲】
現在的演員,拿著天價片酬,可能只因為記住了臺詞,便大言不慚的吹噓著自己敬業。不知道當他們知道下面這些故事後,會作何感想。
唐國強在拍」借東風「時,寒冷的天氣下,穿著單薄的道袍,光著腳丫子,直接就給拍感冒了。
一個人感冒算點啥!拍攝曹操橫槊賦詩的場面時正是春節之前,零下三四度的條件下通宵拍,拍了幾天幾夜,直接把幾百人給同時整感冒了。
然而這還不算什麼,用生命在拍戲的盡比比皆是!
陸樹銘在涿州拍「關羽之死」一場戲時,零下39度的嚴寒,凍得連機器都運轉不了,他卻在雪地中足足跪了20多分鐘!
關羽之死,仍是心中之痛,百感交集
演義裡傳聞渾身是但的趙雲,身上卻無一傷痕,然而飾演趙雲的張山卻是傷痕累累。在」單騎救主「時,因為從馬上摔下來,當時便直接爬不起來了。
這些絕不僅僅是某個演員的個例。當年劇組的所有人,全部紮根劇組,即便在大年三十,還在劇組啃著冷饅頭,研究如何拍戲。當時有位新加坡知名導演考察了劇組後,感慨的說到:」他們是真正的在為中華民族而拍戲!「
劇組人員合照:親如一家
最後,我想說:演員最靈魂的區別也許不是演技,而是態度。
劇評
【正評】
當然,《三國》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落後的特效,不夠統一的造型風格,甚至被有些人稱為是在圖解三國。但不影響它作為一個奇蹟,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
作為一部25年前拍攝的電視劇,它有瑕疵,也有遺憾。但是從幕後職員,到臺前演員,都用他們的對職業的尊重,對藝術的追求,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蹟。正如本文開頭所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奉它為經典!
美術指導曹斌也曾說:」我們要做到20年以後,沒有人敢拍三國。「這,就是經典所帶來的文化自信。
【趣評】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一直覺得《三國》都是嚴肅的故事,所以根本提不起興趣。現在回味時,反而別有一番滋味。
孔明罵王朗的橋段自不用說了,其實整部劇裡都能匹配到各種網絡段子的模板。最經典的當屬摔杯為號, 只是這成功率略感人,甚至還出現過一次烏龍摔。當時,計謀被拆穿的尷尬時刻,孫仲謀心裡毫無波瀾甚至還拿起了橘子……
被母親發現了,這杯是幹了還是摔了?
說起來,吳國不僅喜歡摔杯,還喜歡縱火。估計是吳國的那群縱火犯,將劇組經費都給燒沒了,才導致吳國戲份這麼少吧!
除此之外,回顧劇情時,總是能將人物匹配到各種網絡熱詞。像是影帝劉備,坑爹的阿鬥,基情四射的桃園三兄弟,愛裝逼的華雄,更愛裝逼的潘鳳,裝逼到自立FLAG的馬謖……
結語
曾經有一種言論,中國的觀眾全是垃圾。真的是諷刺得哭笑不得,又扎心得無可奈何。作為觀眾,誰都不想看爛劇,是因為真的沒別的可看。現在的劇組都懷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心浮氣躁地去拍了一些博人眼球的雷劇,觀眾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沒有垃圾觀眾,只有垃圾作品。不要求現在的劇組能做到《三國》主創那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要能帶給我們一個真誠的作品,足矣!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音樂響起,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又重新湧上心頭。彷佛突然告別了激烈的喧囂,迎來了離別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