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式巨著。《三國演義》以正史《三國志》為藍本,加以適度藝術再創作,把三國時代的一幅恢宏無比的歷史畫卷呈現在人們面前,問世數百年來,一直深受各界讀者厚愛。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通過許多方面可以看出來。從古到今,由《三國演義》演化出多種多樣、各種形式的藝術衍生品,包括評書、戲曲、連環畫、電視劇等等不勝枚舉,培養出一大批「三國迷」,對三國文化的發揚光大居功至偉。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藝術衍生品中,電視劇是一個重要門類。94版《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是其中的精品之作。這部電視劇以嚴謹細緻的創作態度,能做到基本忠實於《三國演義》原著,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掀起一波收視熱潮,其影響力甚至波及到國外,被譽為近年來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精品之作。
94版《三國演義》之所以大獲成功,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其極為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為了儘可能還原三國時代風貌,劇組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餘萬人次,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內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聘請多名資深歷史學家擔任顧問。
這部歷史大戲,在臺詞、劇情、人物形象設計等細節上都下足了功夫,力求最大程度貼近歷史。但天下事無全美,94版《三國演義》中,在主角盔甲的設計上,還是有一處紕漏,引起較大爭議。
劇中「赤壁之戰」是重頭戲之一,在這個階段內,劇中幾個主要角色都換上了全新的盔甲。這套盔甲有一個顯著特點,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東吳大都督周瑜,蜀國大將關羽、張飛,魏王曹操等人的頭盔正面,大約在前額處,都安裝了兩個非常顯眼的「犄角」,也可以說像是兩根「天線」。
劇中主角多次穿戴這套頭盔徵戰沙場,比如關羽在戰長沙關黃對刀時,被黃忠一箭射中盔纓,就給了這兩根「犄角」一個特寫,讓人過目不忘。這兩根「犄角」是幹什麼用的?很多人至今為此迷惑不解。
近年來,隨著歷史學研究的深入普及發展,古代盔甲也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他們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原來,這種長「犄角」的頭盔,並不屬於中國古代頭盔,而是一種「舶來品」。
這種頭盔的原型,是典型的日本古代頭盔,學名叫「星兜」,這種日式頭盔前額部位會安裝一對「前立」,前立的形狀多種多樣,關羽頭盔上的那對「犄角」,屬於「前立」的一種,學名叫「鍬形」。「鍬形」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它的主要功能有兩項,一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讓將士體型顯得更高大,某種程度上可以威懾敵手。
94版《三國演義》中頭盔上的這兩個充滿日式風格的「犄角」,成為這部精品大戲中為數不多的遺憾之處。雖然這種頭盔的視覺效果非常不錯,但站在還原歷史的角度上,這種做法並不太妥當,畢竟三國時代的頭盔外形與這種頭盔差別太大,讓三國名將們穿戴日本樣式的頭盔,普通觀眾固然不在意,真正懂行的人卻能一望而知。
參考資料:《日本武士(盔甲篇)》《逝去的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