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如果只看電視劇中的武打情節實在不能把作者本來意思領悟清楚,這是一本修心的著作,只是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根據眾生的根器與道結緣,能明白到什麼程度就用怎樣的智慧來生活,你我他皆是一樣,這恐怕才是作者寫此小說的初心。
之前寫到鎮元子那一章節,都是簡單聊聊,全是個人淺見,難登大雅之堂,算是讀後感。鎮元子那一劫難是取經師徒道心的聚攏,之後的屍魔這劫才是真正的考驗。這一章的原標題是「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屍魔也就是白骨精,變化出三個樣子,首先一位嬌滴滴的女子,其後是位大娘,最後是位大爺。唐僧如今雖稱為聖僧實際上只有個虛名,雖然知曉不少經典然而在實際中無半分作用。真假好壞善惡傻傻分不清楚,誤把惡人當善人,若不是孫悟空一雙火眼金睛看破虛妄唐僧不知被「魔」欺負成什麼樣子。
作者吳承恩善用借代,我們凡夫俗子即使讀過再多的書籍若不能用在實際生活中,那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也統統只是一個假象而已,憑著這樣的假象去生活自然困難重重,會被現實的生活狠狠地打屁股。打個比方,很多年輕人找對象就妄想著找那種外貌好看的人,或者自己本身也過度在乎自身外貌,雖然無傷大雅,但是心被表象迷住了,那麼煩惱痛苦自然就來了。
我們都是唐僧,用自己的認為的善念、慈悲去幫助別人,殊不知很多時候這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更甚者還會被人坑,世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也就是我們慣說的「老實人」。一味按照教條主義做事情不會變通人就會在胡同裡面出不來,鑽牛角尖。《西遊記》中的唐僧早期就是這樣的人,這個就叫做「我執」。人因為有了頭腦,各種外界信息匯聚到頭腦裡面形成知見,而人們就特別容易執著這個知見,覺得自己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結果心中容不下他人,甚至自己給自己找氣受,這是不合理的方式。
「修道」就是得一個合理的方法,面對外界各種問題,心不會隨境況轉動,相反外界的境況會隨著自己的心改變,這便是那句俗語「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如此而已。
唐僧沒得到合理的方法誤把白骨精幻化的人當作「善人」,這是心被「魔」所騙,悟空可以幫助糾正這個錯誤可惜唐僧不聽。這裡的隱喻是我們人人都會被假象哄騙,本來「悟空」後能知道真相,但過往的習性讓我們習慣了假象的愉快,最終只能在苦海的輪迴中不得解脫。唐僧趕走了悟空,八戒還從中作梗,這裡又得說一句,唐僧五人行代表「五行」。唐僧為水,悟空為金,八戒為木,沙僧為土,白龍馬為火。這本小說採用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來命名一些人事物,最終是為了闡明「道」如何修成。
悟空回了花果山,五行缺金,邪魔必然入侵,所以修行的正道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運行著。有矛盾那也是內部矛盾,既有相剋的屬性又有相互關聯的渠道,這就靠人們去「修」,如何修正?這本《西遊記》自會告訴我們答案,慢慢看,慢慢學,只要心誠,道法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