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斷北伐耗盡蜀國國力了嗎?沒有!反而是一種疲兵之計!

2020-12-14 日航通鑑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想做兩方面的解釋,第一方面為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與曹操抗爭;第二方面為諸葛亮北伐真的導致蜀漢國力盡失了嗎?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一、「雪球效應」與諸葛亮北伐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來說一個很有意思的效應叫做「雪球效應」,什麼是雪球效應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我們將兩個雪球同時從雪山上往下滾,一個雪球很大,一個雪球很小,當滾到山腳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大的雪球膨脹的體積是要遠遠超過小的雪球的。這個「雪球效應」也被稱為「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理解了雪球效應之後,我們回到三國。在三國時代,蜀漢與曹魏同時發展四十年之後,誰更強大?毋庸置疑,曹魏會更加強大,甚至曹魏可能從最初的一倍強大於蜀國變成十倍強大於蜀國,這個時候的曹魏便是更加無法戰勝的龐然大物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不斷進行北伐騷擾魏國。諸葛亮自己也說: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不解之六也。」

因此諸葛亮深知,以蜀漢的國力是沒有辦法與曹魏抗衡的,但是蜀漢必須北伐,通過北伐,曹魏會疲於奔命,就無力發展自身經濟,進而蜀漢可以儘可能地縮小自身與曹魏之間的差距。

我們可見的是,在諸葛亮的不斷北伐之下,曹魏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漢中一帶,進退不得。軍隊想要靜下來屯屯田,諸葛亮便進攻去掠奪糧食;軍隊一有撤兵跡象,諸葛亮便去打兩下。可以說在諸葛亮的操作之下,曹魏疲於奔命,將大量本來應用於國家再建設的資金放到了與諸葛亮的對峙之中,可以說諸葛亮的措施起到了消耗曹魏的作用。

此後我們可見,姜維延續了諸葛亮的戰術,雖然姜維的北伐遭受到了蜀漢多位大臣的反對,但是一直獲得著劉禪的支持,我猜測劉禪恐怕也是深知諸葛亮之謀,因此默認了姜維的行為。

二、立國基礎與先主遺志

在三國之中,蜀漢立國最為奇特,因為蜀漢立國是建立在一種復興漢室的想像與個人魅力之下的,因此蜀漢後來幾乎所有的行動也幾乎是在復興漢室的大旗以及個人魅力的號召下所進行的。諸葛亮需要不斷北伐以證明蜀漢的立國基礎,不然蜀漢引以為傲的復興漢室的大旗便會不攻自破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深深地揭示了這一心理因素對於蜀漢外出徵戰的重要影響,諸葛亮寫到: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點出了蜀漢北伐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第一原因是驅除曹賊,興復漢室;第二原因是先主遺志,報答劉備。

因此在這座大旗之下,蜀漢人願意為了興復漢室,報答劉備的恩情而不斷北伐,這是非常重要的。

諸葛亮北伐,靈魂人物便是諸葛亮了。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很少受到朝中大臣的刁難,但是到了姜維北伐的時候卻經常受到朝中大臣刁難。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諸葛亮是蜀漢重要的靈魂人物之一,我們可以說很多蜀漢大臣對於蜀漢的前途並不看好,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仍然願意為了蜀漢而效力。

三、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蜀漢北伐在外部原因上是為了不斷騷擾曹魏,避免曹魏強大到難以戰勝的地步;在內部原因上是因為北伐是蜀漢重要的立國基礎,是先帝遺志,因此需要不斷貫徹落實下去。

第二方面:諸葛亮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了嗎?我認為諸葛亮北伐並沒有耗盡蜀國國力,相反,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一種非常謹慎地利用蜀國國力的基礎上,既保證了北伐的質量,也保證了沒有透支蜀漢國力。真正透支了蜀漢國力的人其實是姜維。

一、 治國奇才諸葛亮

說實話,諸葛亮這個人治理國家的能力是要勝過他帶兵打仗的能力的。我們可見現在有很多諸葛亮的「黑粉」,他們的黑點都集中在諸葛亮的領兵能力上,但是很少有人質疑諸葛亮治理國家的能力。《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在陳壽看來,諸葛亮善於治軍,但是不善於出一些奇謀(蜀漢之中,龐統、法正更善於這一點);至於說諸葛亮治理朝政的能力那更是勝過了他的統軍能力。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只是因為敵人過於強大。

除了陳壽的評價之外,諸葛亮的諸多做法我們也可見他的治國能力。例如說諸葛亮曾經治理荊州三郡作為劉備進攻蜀地的後盤,其中記載「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又有劉備率領法正身處蜀地,進攻漢中,諸葛亮坐鎮成都,讓劉備得以「足食足兵」;此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大敗,蜀地元氣大傷,經過諸葛亮一番整頓之後取得的效果是「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治國的奇才。打仗並非諸葛亮所長,但是他之後被迫領軍,只是因為蜀漢實在是沒人用了。

二、 徵戰中的諸葛亮

說實話,即便是在徵戰之中,諸葛亮也努力做到安撫民眾,儘量少驚擾民眾。例如說在運輸糧草方面,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減少民工的使用量;因為知道糧食運輸困難,諸葛亮便在祁山一帶進行軍屯,儘量讓士兵可以自給自足,避免擾民……這些都是諸葛亮所做的。

陳壽曾經是蜀國的大臣,在蜀地生活過很長時間,他便如此評價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大地: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因此我們可見蜀國的風氣之良好。有人會說了,這都是諸葛亮利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結果。陳壽又在後面寫到:「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諸葛亮死後,蜀地一帶的老百姓都深深懷念著諸葛亮,口耳相傳著諸葛亮的故事。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耗盡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讓蜀地的人們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人民還會感激他嗎?因此我認為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地是安靜而富庶的,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道。

以上就是我的論述,感謝支持。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相關焦點

  • 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國還會滅亡嗎?
    古人說,「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就算諸葛亮真的是窮兵黷武,有三十年時間給後世休養生息,也足夠了,蜀國的滅亡該讓一個死了快三十年的人背鍋嗎?諸葛北伐是戰略錯誤嗎那麼回到題目本身,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在戰略上,到底有沒有錯誤。在三國的局面穩定之後,魏國佔據中原,是國家的腹地,地盤最為廣大。
  •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投入到內政國力建設,蜀國的結局會怎樣?
    諸葛亮北伐,被後世許多人認為是勞民傷財的事情。這一點,當然可以理解,因為戰爭是要花錢的。更何況,諸葛亮的北伐戰線太長,對糧食物資的消耗太過驚人,嚴重超過了蜀漢的供應極限。所以,千百年來有一種觀點覺得,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轉而投入到內政國力建設,蜀國的結局也許就會發生改變,不至於只有40年就被滅國了。這種說法,有些理想化了。表面看,諸葛亮北伐的確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但問題是整個魏國的西部邊境都被折騰得日夜不安,曹魏王朝不得已只能投入大量的資源來應對諸葛亮的北伐戰爭。
  • 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諸葛亮為何還是選擇了北伐
    諸葛亮時期是蜀漢蒸蒸日上國力旺盛的時期,國內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少數民族紛紛歸附荒蠻之地得到開發、蜀錦暢銷亞洲、製鹽冶金改進、水利得到維護農業發展;對外和東吳交好,鞏固了國防寸土不失
  • 諸葛亮明知蜀國的綜合國力不如魏國,可為啥他還要多次舉兵北伐?
    因此為了對抗魏國,蜀國就必須要聯吳抗曹,對於吳國來說也是如此。那既然這樣,為何諸葛亮還要率軍北伐呢?難道他不知道蜀國的國力不如魏國嗎?關於這個問題,傳統的解釋為:正因為蜀漢政權弱小,因此才要不斷進攻。諸葛亮深知蜀國不如魏國,想要將其擊敗根本不可能,因此他的目的是想用不斷的進攻迫使魏國始終處於守勢,這樣一來,才能確保蜀國的安全。反之,如果讓魏國處於攻勢,蜀國處於守勢的話,雖然蜀道艱難,易守難攻,然蜀國實力不如魏國,遲早也是會滅亡的。
  • 假如諸葛亮不出兵北伐,跟魏國和平發展,蜀國結局將會如何
    可以說諸葛亮北伐純屬無奈之舉,蜀國本身就國小民弱,諸葛亮想要改變蜀國的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北伐。蜀國和魏國的實力差距劉備得到諸葛亮的時候,曹操已經佔據了整個北方,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孫權在江東樹大根深,勢力也不容小覷。劉備能夠在孫權和曹操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並且建立自己的政權,已經是十分的不容易。
  • 梁宏達:諸葛亮窮兵黷武,把蜀國國力耗盡,網友:站著說話不腰疼
    然而,近幾年來,一些較為有名的評論家如梁宏達在提到諸葛亮時,卻完全不符合大眾的認知:諸葛亮執意窮兵黷武,這才使得蜀國氣數早早耗盡。而諸葛亮五次北伐,原因大抵也在此。《出師表》一文中,他明確表示:「……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忠臣的一片拳拳真心便躍然紙上。另一方面,蜀國的地理位置頗為刁鑽,從《蜀道難》便可略知一二:此地地勢險峻,鮮通人煙,如若不是化進攻為防守,怕是也難以自立。
  •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匡扶漢室,而是因為他
    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蜀國的發展奉獻了一生,正是因為他的忠心耿耿,才使得他流芳百世。劉禪統治時期的蜀國,諸葛亮進行了足足七次北伐,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企圖消滅魏國,但每次都因為這樣和那樣的原因失敗了。 人們也大多認為諸葛亮如此心繫北伐之事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志,畢竟蜀國能夠建立起來離不開這個漢室宗親的興復漢室鴻鵠之志。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真就如此嗎?恐不盡然。魏蜀吳三國,實力最弱的就是蜀國,最強的就是魏國。
  • 諸葛亮親手布下騙局!北伐不是為了興復漢室,真實目的是這兩點
    在很多遊戲中,諸葛亮被設定成無可替代的角色,就比如臥龍吟中的諸葛亮,雖然是紅將,卻因為一手【八卦陣】反傷的特效,讓玩家們都喜歡推圖時帶上紅諸葛亮~在三國正史上,諸葛亮的重要性同樣毋庸置疑!其一:對耗國力諸葛亮出山之時,就在"隆中對"中給劉備定下三分天下之策,"跨有荊益則霸業已成",但誰都沒想到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一下子打亂了諸葛亮的計劃。
  • 《三國演義》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會失敗?
    按理說,這樣一位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人怎麼回事這樣的結局呢?北伐不成功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古時,打仗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這五次北伐的失利,肯定是多種因素的原因。劉備死後,蜀國的國力就走向了下坡路。他的兒子劉禪也庸庸碌碌,「樂不思蜀」也沒有什麼想法,他就是那位「扶不起的劉阿鬥」。
  • 諸葛亮的北伐戰績報告:蜀國折了16員武將,魏國損失了28位人才
    三國時期,蜀國偏居多山的益州,國力有限,加上開國皇帝劉備死得早,其繼承人劉禪又沒什麼本事,國家只能依靠諸葛亮苦苦掙扎。然而諸葛亮知道,如果蜀國一味死守估計就會被實力強大的魏國給拖死,於是他準備來個「逆天改命」,進行北伐。 歷史上把諸葛亮的北伐軍事行動稱為「六出祁山」。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例如就有老玩家嘗試過讓司馬懿也跑到蜀國協助諸葛亮,看看臥龍冢虎共同聯手,是否能夠打贏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諸葛亮不得不作出的以小博大的嘗試,畢竟就這麼和平發展下去,遲早都會被準備充分的魏國先給衝垮,倒不如一直騷擾,直到找著機會瞬間擊潰魏國更好。
  • 諸葛亮引恨,司馬懿奸笑,蜀軍北伐中第一次大捷卻不能乘勝追擊!
    其排名第一的臥龍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在後來徵戰中諸葛亮的表現更是搶眼,頻頻為劉備獻奇計,為蜀漢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諸葛亮在當時的三國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但這麼厲害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像傳言中說的那樣取得天下呢?又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飲恨,司馬懿奸笑,蜀漢大軍雖然大勝卻不得不班師回朝呢?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故意繞遠路?除了秦嶺難走還有另外的原因
    諸葛亮五次北伐是歷史上著名的戰略性軍事行動,雖然大多是因為糧草不足的原因以失敗告終。但是並不能否認諸葛亮北伐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軍事行為。許多人不理解諸葛亮為何不等到國力強盛一點再出兵,至少也等到國庫充盈,糧草充足再北伐魏國。但是這並不現實,魏國人多地廣,更是早早就開始屯田,如果和魏國拼生產力,肯定會被不斷拉大差距。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諸葛亮數次草率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諸葛亮傳 季漢方面關於第二次北伐圍陳倉的記載主要就是這兩篇,其中也沒有什麼矛盾。無非就是諸葛亮攻打陳倉,沒有能夠攻的下來,糧盡退兵。 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費耀等拒之。——明帝紀 這條史料看上去和蜀書也沒有什麼大的矛盾,然後再來看一下明帝紀中引魏略的記載:使將軍郝昭築陳倉城,會亮至,圍昭,不能拔。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少入軍為部曲督,數有戰功,為雜號將軍,遂鎮守河西十餘年,民夷畏服。
  • 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
    這事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諸葛亮去世後,先後掌握蜀漢朝政大權的不是姜維,而是蔣琬和費褘,而蔣費二人都是不主張繼續大規模對外用兵的。這一時期,雖然蜀魏兩國屢有衝突,但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費褘被魏國間諜郭循刺殺後,姜維才獲得了獨自執掌軍權的機會,得以繼承武侯遺志大舉北伐中原。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但始終都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東吳皇帝孫權雖然早期勵精圖治敗曹操,退劉備建立霸業。但到了後期卻變得疑神疑鬼,尤其在立嗣的問題上,大肆迫害朝廷重臣,陸遜這樣的大才都被活活逼死,可見東吳確實幫不了多大的忙。在孫權死後,東吳政權多次易主,諸葛恪被殺,孫郴又被丁奉平定,基本上自己窩裡鬥了很多年,東吳孫休又是一個柔弱之主,對北伐肯定不能盡心。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公元223年,在彝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打敗,這時候蜀國的國力大損,原本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現在蜀國明顯式微,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託孤,之後盡心輔佐劉嬋治理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國國力的已恢復,之後公元225年,諸葛亮收復了南蠻的各族,同時充實了北伐的各種物資,準備再次北伐。公元228年,諸葛亮眼看北伐的時機成熟,就寫了份《出師表》給劉禪,然後率領三軍開始北伐。
  •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說明問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為何要北伐?客觀來說,蜀中地區易守難攻,如果能夠據險堅守,恐怕蜀漢政權會存在更久。但諸葛丞相一意北伐,結果讓蜀漢國力空耗,最終加劇毀滅。因此,有人藉此認為,諸葛丞相之忠誠讓人敬佩,但其能力卻很不堪。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滾滾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之名數不勝數,但是以草包留名之人少之又少,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又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不僅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性命,導致趙國一蹶不振,還因此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罵名。而另一個便是東漢末年蜀國參軍馬謖了,街亭之戰的失敗,同樣是斷了蜀國北伐的根基,從此以後蜀國再也沒能走出西川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