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問題而言,我想做兩方面的解釋,第一方面為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與曹操抗爭;第二方面為諸葛亮北伐真的導致蜀漢國力盡失了嗎?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一、「雪球效應」與諸葛亮北伐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來說一個很有意思的效應叫做「雪球效應」,什麼是雪球效應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我們將兩個雪球同時從雪山上往下滾,一個雪球很大,一個雪球很小,當滾到山腳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大的雪球膨脹的體積是要遠遠超過小的雪球的。這個「雪球效應」也被稱為「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理解了雪球效應之後,我們回到三國。在三國時代,蜀漢與曹魏同時發展四十年之後,誰更強大?毋庸置疑,曹魏會更加強大,甚至曹魏可能從最初的一倍強大於蜀國變成十倍強大於蜀國,這個時候的曹魏便是更加無法戰勝的龐然大物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不斷進行北伐騷擾魏國。諸葛亮自己也說: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不解之六也。」
因此諸葛亮深知,以蜀漢的國力是沒有辦法與曹魏抗衡的,但是蜀漢必須北伐,通過北伐,曹魏會疲於奔命,就無力發展自身經濟,進而蜀漢可以儘可能地縮小自身與曹魏之間的差距。
我們可見的是,在諸葛亮的不斷北伐之下,曹魏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漢中一帶,進退不得。軍隊想要靜下來屯屯田,諸葛亮便進攻去掠奪糧食;軍隊一有撤兵跡象,諸葛亮便去打兩下。可以說在諸葛亮的操作之下,曹魏疲於奔命,將大量本來應用於國家再建設的資金放到了與諸葛亮的對峙之中,可以說諸葛亮的措施起到了消耗曹魏的作用。
此後我們可見,姜維延續了諸葛亮的戰術,雖然姜維的北伐遭受到了蜀漢多位大臣的反對,但是一直獲得著劉禪的支持,我猜測劉禪恐怕也是深知諸葛亮之謀,因此默認了姜維的行為。
二、立國基礎與先主遺志
在三國之中,蜀漢立國最為奇特,因為蜀漢立國是建立在一種復興漢室的想像與個人魅力之下的,因此蜀漢後來幾乎所有的行動也幾乎是在復興漢室的大旗以及個人魅力的號召下所進行的。諸葛亮需要不斷北伐以證明蜀漢的立國基礎,不然蜀漢引以為傲的復興漢室的大旗便會不攻自破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深深地揭示了這一心理因素對於蜀漢外出徵戰的重要影響,諸葛亮寫到: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點出了蜀漢北伐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第一原因是驅除曹賊,興復漢室;第二原因是先主遺志,報答劉備。
因此在這座大旗之下,蜀漢人願意為了興復漢室,報答劉備的恩情而不斷北伐,這是非常重要的。
諸葛亮北伐,靈魂人物便是諸葛亮了。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很少受到朝中大臣的刁難,但是到了姜維北伐的時候卻經常受到朝中大臣刁難。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諸葛亮是蜀漢重要的靈魂人物之一,我們可以說很多蜀漢大臣對於蜀漢的前途並不看好,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仍然願意為了蜀漢而效力。
三、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蜀漢北伐在外部原因上是為了不斷騷擾曹魏,避免曹魏強大到難以戰勝的地步;在內部原因上是因為北伐是蜀漢重要的立國基礎,是先帝遺志,因此需要不斷貫徹落實下去。
第二方面:諸葛亮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了嗎?我認為諸葛亮北伐並沒有耗盡蜀國國力,相反,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一種非常謹慎地利用蜀國國力的基礎上,既保證了北伐的質量,也保證了沒有透支蜀漢國力。真正透支了蜀漢國力的人其實是姜維。
一、 治國奇才諸葛亮
說實話,諸葛亮這個人治理國家的能力是要勝過他帶兵打仗的能力的。我們可見現在有很多諸葛亮的「黑粉」,他們的黑點都集中在諸葛亮的領兵能力上,但是很少有人質疑諸葛亮治理國家的能力。《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在陳壽看來,諸葛亮善於治軍,但是不善於出一些奇謀(蜀漢之中,龐統、法正更善於這一點);至於說諸葛亮治理朝政的能力那更是勝過了他的統軍能力。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只是因為敵人過於強大。
除了陳壽的評價之外,諸葛亮的諸多做法我們也可見他的治國能力。例如說諸葛亮曾經治理荊州三郡作為劉備進攻蜀地的後盤,其中記載「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又有劉備率領法正身處蜀地,進攻漢中,諸葛亮坐鎮成都,讓劉備得以「足食足兵」;此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大敗,蜀地元氣大傷,經過諸葛亮一番整頓之後取得的效果是「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治國的奇才。打仗並非諸葛亮所長,但是他之後被迫領軍,只是因為蜀漢實在是沒人用了。
二、 徵戰中的諸葛亮
說實話,即便是在徵戰之中,諸葛亮也努力做到安撫民眾,儘量少驚擾民眾。例如說在運輸糧草方面,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減少民工的使用量;因為知道糧食運輸困難,諸葛亮便在祁山一帶進行軍屯,儘量讓士兵可以自給自足,避免擾民……這些都是諸葛亮所做的。
陳壽曾經是蜀國的大臣,在蜀地生活過很長時間,他便如此評價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大地: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因此我們可見蜀國的風氣之良好。有人會說了,這都是諸葛亮利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結果。陳壽又在後面寫到:「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諸葛亮死後,蜀地一帶的老百姓都深深懷念著諸葛亮,口耳相傳著諸葛亮的故事。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耗盡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讓蜀地的人們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人民還會感激他嗎?因此我認為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地是安靜而富庶的,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道。
以上就是我的論述,感謝支持。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