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會失敗?

2020-12-22 小姐姐講史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杜甫為紀念諸葛亮寫下的一首詩。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謀,是個不可多得的曠世奇才,也因此被稱為「智多星」。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指點江山,更是不惜親自三顧茅廬,最終把諸葛亮請出山門。諸葛亮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對其盡心輔佐,忠心耿耿。

三國時期,天下一分為三。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這個智囊團在身邊輔佐,但由於曹操,孫權兩人的勢力過大,一直沒能完成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心願。在劉備死後,他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的遺願,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歷史上,曹操表面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卻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漢賊。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這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願,所以諸葛亮此舉也會受到天下人的支持。為此,他曾五次北伐曹操,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按理說,這樣一位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人怎麼回事這樣的結局呢?北伐不成功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古時,打仗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這五次北伐的失利,肯定是多種因素的原因。劉備死後,蜀國的國力就走向了下坡路。他的兒子劉禪也庸庸碌碌,「樂不思蜀」也沒有什麼想法,他就是那位「扶不起的劉阿鬥」。再加上幾次戰爭的失利,那時的蜀國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是最弱的一個了,且人口也在不斷減少。更重要的是,蜀國的大將在那個時候已經所剩無幾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在夷陵戰敗,這些都讓蜀國的實力大大削弱。

而魏國和吳國卻在穩步發展,魏國在中原地理優勢十分優越,吳國也依據沿海地形發展經濟,三國的實力差距逐步拉開。那時的蜀國就剩下個天府之國益州和一個漢中,但漢中裡的百姓早就被曹操給遷走了,實際上就只剩下一個空殼了。所以,劉備雖然打下了漢中,但卻只是一場空歡喜,並沒有什麼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發動北伐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的地勢十分險峻,雖然在戰爭中易守難攻,但在諸葛亮北伐中,卻也成為了一大阻礙。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供給在戰爭中有著十分的地位,然而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運輸問題。蜀國的地勢十分險峻,這讓運送糧食成了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木牛和流馬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糧草運輸的問題,但由於參與到北伐中士兵很多,需要運送的糧草也就相對多一些。所以,這個發明雖然起效,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草短缺的問題。糧草一段,諸葛亮就不得不撤兵。

再加上,蜀國到後期已經沒有什麼猛將了,五虎上都相繼死去,人才匱乏。蜀國的人口本來就少,在北伐中沒有優秀的將領能在戰場上進行指揮,導致多次失利,蜀國一度處於不利地位。戰爭局勢逆轉,諸葛亮面對這樣的局勢不得不選擇退兵。諸葛亮一直想找一些德才兼備的人來帶兵,且他的選拔標準又十分苛刻。後來,無奈之下諸葛亮提拔了相對較好的馬,但卻在中戰敗,失守街亭。還有些人在後方給劉禪煽風點火,勸劉禪讓諸葛亮撤兵。這些都讓諸葛亮感到心力交瘁,身邊沒有得力助手就算了,還都是一些拖油瓶。相比之下,魏國在司馬懿的領導下人才輩出,實力大增。所以,北伐失利也有諸葛亮不善用人,蜀國人才盡失的原因。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似乎可以化解一切的難題。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接受先帝遺詔,盡心竭力輔佐,最終也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多次北伐都失敗也可能就是「天命」,天命難違。諸葛亮的弟子姜維也曾說過:「吾計不成,乃天命也。」諸葛亮北伐失利,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最終依舊無法復國。這可能就是天命吧,蜀國大勢已去,後主劉禪也沒有什麼作為,這些都註定北伐不會成功。但諸葛亮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值得被後人歌頌。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軍事天才諸葛亮,為何會北伐不成功?
    在三國的蜀國,諸葛亮算得上是一個足智多謀,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在那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諸葛亮也被人們稱為「智多星」。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也是費了好大的勁,三顧茅廬,諸葛亮才答應幫助劉備,諸葛亮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對劉備忠心耿耿,用心的輔佐劉備。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國學經典,其中大家最喜歡的應該是諸葛亮,和《三國志》相比,諸葛亮應該是被神化了的那種。公元223年,在彝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打敗,這時候蜀國的國力大損,原本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現在蜀國明顯式微,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託孤,之後盡心輔佐劉嬋治理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國國力的已恢復,之後公元225年,諸葛亮收復了南蠻的各族,同時充實了北伐的各種物資,準備再次北伐。公元228年,諸葛亮眼看北伐的時機成熟,就寫了份《出師表》給劉禪,然後率領三軍開始北伐。
  • 《三國演義》最被高估的謀士,魯迅:這是妖怪,毛主席:開局錯了
    《三國演義》中把此人說成了神,神機妙算,決勝千裡之外,算無遺策,偶爾的幾次失敗也描述成其他人的不配合,底子薄等等原因,當然此人確實很有水平,他的聰明才智的確是人所公認,但是在《三國演義》裡,他確實是被高估了,毛主席是這麼評價他的: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
  • 諸葛亮的弟子姜維為何這麼慫?北伐十一次,最終還是失敗了?
    作為諸葛亮的弟子,姜維在歷史上似乎沒有什麼亮眼表現,所以也常常遭到詬病。以諸葛亮之智,他所欽定的接班人絕對不會是庸庸碌碌之輩,而姜維也確實是自己那輩人當中的翹楚。無奈之下,姜維只好投靠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還加上了諸葛亮設計收服姜維的劇情,讓這段故事變得更加精彩。姜維投誠後,諸葛亮對這個後輩十分欣賞,當即"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另外,他還在給蔣琬等人的書信中誇讚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非就是勞心費力之後盡個心意盡個職責。一般國人辦什麼事情尤其做一些大的決定,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有則易成、順暢,三者都不沾,那就是逆勢而為甚至逆天而做,成功的可能就十分渺茫了。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他的兒子是庸才,孫子卻很生猛?
    諸葛亮(181~234)是智慧的化身,他是三國時蜀國丞相,有關他的戰績我這裡就不多講了,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他一定很熟悉,我只從他的兒女教育方面講一講。(諸葛亮)諸葛亮結婚不算晚,在出山之前就和黃月英結為了夫妻。
  • 《三國演義》中是否對諸葛亮的實力誇大了?歷史諸葛亮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對於歷史上的諸葛亮,實力確實是誇大了。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到了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地步,確實被神化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就一般了。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諸葛亮才那麼神的。是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足夠厲害,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才能,徵服了百姓,百姓懷念他。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
  • 曹真何以斷定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走陳倉?看蜀漢北伐有哪五條道路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勢如破竹,但因為朝中宦官進讒,而被後主召回。錯失了拿下長安的大好機會。事實真是如此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其實本傳已經在諱言不勝了。從魏志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統兵數萬出陳倉道,而後圍攻陳倉二十日不下,最終沒等魏國大軍趕到,就退回了漢中。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公元228年冬,諸葛將軍上《後出師表》,第二次北伐。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
  • 《三國演義》中,魏延為何沒有與張郃單挑?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向劉禪闡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時機的成熟性,在接到了劉禪同意出兵的詔書後,諸葛亮提兵漢中,就此拉開了北伐的序幕。當時諸葛亮派趙雲與鄧芝率領一支軍隊為疑兵,從斜谷道佯攻郿城以吸引魏軍,曹叡不知諸葛亮的計謀,當即命曹真督關右諸軍抵禦趙雲,而諸葛亮則趁此機會出兵進攻祁山。雖然在戰事之初,隴右五郡中的三郡都望風而降,諸葛亮就此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但由於馬謖不敵張郃而導致街亭失守,以至於北伐失敗。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姜維九伐中原 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走的這條古道,而後來在第一次北伐中就有了馬謖失街亭、收姜維等著名的歷史故事。蜀漢建興五年(227年),丞相諸葛亮為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向後主劉禪上表《出師表》,興兵北伐中原。 從228年到234年,蜀漢以小國之力,對強大的曹魏發起進攻,這就是歷史是著名的「六出祁山」。
  • 三國演義: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老版哭的自然,看到新版:你哭早了
    電視劇《三國演義》十分精彩,這部劇中的情節也讓我們印象深刻,比如「三顧茅廬」一直是傳誦至今的一段佳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一段吧!劉備在打拼事業的進程中一直鬱郁不得志,甚至被人打得連安身之地都沒有,於是他深刻的明白,想要成功必須有高人相助,在水鏡先生的引導之下,他聽說了諸葛亮的名字,於是就有了後面三顧茅廬的故事!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才能太誇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被無限放大,可能是美化蜀國的需要羅貫中給他虛構了很多故事,甚至把別人做的事都嫁接到諸葛亮身上。就拿赤壁之戰舉例,首先舌戰群儒就不存在。孫權反問諸葛亮劉備為什麼不向曹操稱臣,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說劉備有氣節決不投降,激得孫權大怒發誓決不投降。孫權並沒有當場答應結盟,而是一直等到周瑜回來後才召集幕僚商議。受到周瑜和魯肅一起遊說孫權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才答應結盟抗曹。七星臺借東風也不可靠,頂多算是知道當時風向可能要變。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蜀漢在三國時期是人氣很高的一個政權,這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渲染。從蘇軾的日記中可以得知,至少在北宋時期,民間的風向就傾向於蜀漢。蜀漢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小編個人認為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蜀漢帶有理想色彩和悲劇色彩。蜀漢與曹魏國力差距懸殊,諸葛亮、姜維等人仍然堅持北伐,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5.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五、失敗原因:第一次北伐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錯失戰機,敗!第二次北伐,糧盡,敗!第三次北伐,取得局部性戰果。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是馬謖丟了街亭,如果馬謖守住街亭結果如何
    遊楚說的投降,其實是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外援斷絕,內有強敵,除了戰死就只有投降了,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術安排。 所以因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典型的因果關係,如果反過來說,馬謖成功地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能成功嗎?
  • 諸葛亮弟子姜維水平怎麼樣?為何北伐十一次,還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姜維為何被諸葛亮視為可用之才?如此英才卻北伐失敗,原因何在?姜維本在曹魏陣營,因有將才而被諸葛亮用計所降,成為蜀漢將領。姜維乃是天水郡功曹姜冏之子,姜冏因為在叛亂中護衛郡守而死,其子姜維得以被賜官中郎,天水郡參軍。諸葛亮北伐之時,曾設計取天水郡。當時,諸葛亮已經擒獲夏侯楙,便趁此機會,派人偽裝成魏軍前去天水郡要援兵。太守馬遵怕有坐視之罪,欲起兵救援。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滾滾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之名數不勝數,但是以草包留名之人少之又少,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又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不僅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性命,導致趙國一蹶不振,還因此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罵名。而另一個便是東漢末年蜀國參軍馬謖了,街亭之戰的失敗,同樣是斷了蜀國北伐的根基,從此以後蜀國再也沒能走出西川一步。
  •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匡扶漢室,而是因為他
    以《三國志》為基礎,加上一些民間傳說而改編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了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史書《三國志》本身。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他塑造了不少經典人物,特別是那位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可謂是神機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