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杜甫為紀念諸葛亮寫下的一首詩。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謀,是個不可多得的曠世奇才,也因此被稱為「智多星」。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指點江山,更是不惜親自三顧茅廬,最終把諸葛亮請出山門。諸葛亮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對其盡心輔佐,忠心耿耿。
三國時期,天下一分為三。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這個智囊團在身邊輔佐,但由於曹操,孫權兩人的勢力過大,一直沒能完成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心願。在劉備死後,他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的遺願,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歷史上,曹操表面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卻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漢賊。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這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願,所以諸葛亮此舉也會受到天下人的支持。為此,他曾五次北伐曹操,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按理說,這樣一位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人怎麼回事這樣的結局呢?北伐不成功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古時,打仗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這五次北伐的失利,肯定是多種因素的原因。劉備死後,蜀國的國力就走向了下坡路。他的兒子劉禪也庸庸碌碌,「樂不思蜀」也沒有什麼想法,他就是那位「扶不起的劉阿鬥」。再加上幾次戰爭的失利,那時的蜀國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是最弱的一個了,且人口也在不斷減少。更重要的是,蜀國的大將在那個時候已經所剩無幾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在夷陵戰敗,這些都讓蜀國的實力大大削弱。
而魏國和吳國卻在穩步發展,魏國在中原地理優勢十分優越,吳國也依據沿海地形發展經濟,三國的實力差距逐步拉開。那時的蜀國就剩下個天府之國益州和一個漢中,但漢中裡的百姓早就被曹操給遷走了,實際上就只剩下一個空殼了。所以,劉備雖然打下了漢中,但卻只是一場空歡喜,並沒有什麼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發動北伐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的地勢十分險峻,雖然在戰爭中易守難攻,但在諸葛亮北伐中,卻也成為了一大阻礙。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供給在戰爭中有著十分的地位,然而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運輸問題。蜀國的地勢十分險峻,這讓運送糧食成了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木牛和流馬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糧草運輸的問題,但由於參與到北伐中士兵很多,需要運送的糧草也就相對多一些。所以,這個發明雖然起效,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草短缺的問題。糧草一段,諸葛亮就不得不撤兵。
再加上,蜀國到後期已經沒有什麼猛將了,五虎上都相繼死去,人才匱乏。蜀國的人口本來就少,在北伐中沒有優秀的將領能在戰場上進行指揮,導致多次失利,蜀國一度處於不利地位。戰爭局勢逆轉,諸葛亮面對這樣的局勢不得不選擇退兵。諸葛亮一直想找一些德才兼備的人來帶兵,且他的選拔標準又十分苛刻。後來,無奈之下諸葛亮提拔了相對較好的馬,但卻在中戰敗,失守街亭。還有些人在後方給劉禪煽風點火,勸劉禪讓諸葛亮撤兵。這些都讓諸葛亮感到心力交瘁,身邊沒有得力助手就算了,還都是一些拖油瓶。相比之下,魏國在司馬懿的領導下人才輩出,實力大增。所以,北伐失利也有諸葛亮不善用人,蜀國人才盡失的原因。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似乎可以化解一切的難題。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接受先帝遺詔,盡心竭力輔佐,最終也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多次北伐都失敗也可能就是「天命」,天命難違。諸葛亮的弟子姜維也曾說過:「吾計不成,乃天命也。」諸葛亮北伐失利,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最終依舊無法復國。這可能就是天命吧,蜀國大勢已去,後主劉禪也沒有什麼作為,這些都註定北伐不會成功。但諸葛亮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值得被後人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