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晚年容易皈依宗教?
很正常!
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忙碌了一生,到頭來都是徒勞。
這句話是不丹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喇嘛,第三世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宗薩欽哲仁波切所說。
他被譽為當今世上最具智慧,最能洞見萬物本質的佛教導師。
這句話既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又是一種可怕的現實。
甚至很多剛剛30多歲出頭的壯年,也開始認為:他們正在奔命的一生,也是徒勞的一生。
為什麼會這樣?人生到底是什麼?
宗薩欽哲仁波切用他的代表作《正見》,用濃縮的4句話,既講明白了人生,也參透了佛法千年的智慧。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這句話是佛門四大法印中的第一法印。
本意是說:世間萬物是沒有永恆的,都會隨時間的變遷或改變、或消亡、或重生。
如果真的存在永恆,那只有變化本身是永恆的,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
而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和合事物。
比如說:人就是和合事物。
很多時候我們能做什麼,不完全是由自己決定的。
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完全決定了一件事情,實際上你已經種下了影響他人的「因」。
再比如一朵花,單純的認為自己嬌豔,那就片面了。
因為一朵花,是種子、陽光、雨露、營養等多個特定因素暫時組合在一起的和合事物。
既然是和合事物,那就是無常的。
所以人就應該像花朵那樣,經歷盛開與嬌豔,凋零與衰老。
當我們面對生、老、病、死之時,根本無需煩惱,因為這些本身就是無常的。
當明白了這個以後,我們自然也就會明白:
無論是大到浩瀚宇宙,還是小到雞毛蒜皮,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任何事物更無法保持永恆不變。
成功或失敗,得到或者失去,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過於執著,那就是徒增煩惱。
我們應該用變化的心態,去面對無常的世界,那些因為變化而來的痛苦就會慢慢消失。
一切情緒皆苦
當我們懂了第一法印以後,對第二法印就很好理解了。
第二法印認為:情緒是痛苦的直接原因,甚至可以說情緒就是痛苦本身。
情緒來源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主體就是「我」。
因為當我們起期待之念的同時,失望之念已經伴隨而生了。
越把自己看得重,情緒就會越重,隨之而來的痛苦就會越多。
當然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也是特有的,我們不需要要去掩飾。
如果有人教你要喜笑不形於色,其實這也是一種念。
當他們真正為了掩飾情緒,做到喜笑不形於色的時候,往往更加痛苦。
佛家認為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覺知!
覺知就是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我們能儘快的去認識到它,而不是抗拒它。
我們認識到憤怒、悲傷、嫉妒、快樂等所有情緒都是正常的。
它們就像我們認識和合事物一樣,無常才是正常。
只有覺知了,才能不為情緒所困。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宗薩欽哲仁波切認為,如果你真的能覺知自己,那你就能覺知世界了。
覺知了世界,就能參透佛家的萬法皆空。
在佛家看來,我們面對的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主觀世界。
我們眼中的五顏六色,在很多動物眼中只有黑白兩色。
所以那些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完全是我們虛構出來的。
我們所面對的真實情感,也是我們虛構出來的。
我們所聽到的真理,也是我們自我束縛出來的。
我們所聞所見所感所知所想,所有存在,都是空。
因為一切事物都無自性,所有的性,都是我們組合出來的。
涅槃超越概念
其實生活中能參悟到第四法印的人,基本上沒有!
就連《正見》作者本人宗薩欽哲仁波切,也並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
但是,他向我們闡明了,涅槃絕對不是死亡,也不是去了另一個地方。
而是從所有的困惑中解脫出來,從我們對世界錯誤的認知中清晰過來。
比如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永遠不奮鬥,永遠不努力,從來不認真。
很多人好奇問:難道人生不是要奮鬥、要努力、要認真嗎?
蔡志忠解釋道:風會吹、雲會飄、水會流、樹會長、花會開、太陽會東升西落,因為這都是天生的,這是本性,這是自然。
本性就是本性,自然就是自然。
人就是要呼吸、要吃飯、要睡覺。
難道我們還要天天跟自己說:堅持呼吸、堅持吃飯、堅持睡覺嗎!
或許蔡志忠的這種人生境界可以算是涅槃了,至少他不會被這個世界上錯誤的認知所困惑。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活在這個世上,
大多數人生命的狀態都是一堆錯誤的想法和一些混亂情緒的結合。
而這些也是痛苦的根源,當我們認清這點以後,我們或許也可以涅槃。
正如佛家所說的:眾生皆佛。
雖然眾生皆佛,但是真正涅槃的高人,還是鳳毛麟角。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告別煩惱。
而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這本《正見》,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向我們闡明了人生,以及高深的佛家智慧。
這本書或許能給你的人生帶來非凡的智慧,告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