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詩鬼」李賀的妙語天成之作

2021-01-13 親子同成長

一千年前的唐代,一個男子在七夕之夜看著月光,寫了一首五言律詩《七夕》,這首詩堪稱妙語天成之作。

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螢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

天上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銀河渺茫,星漢閃爍。雖然原本明鏡似的圓月只有一半,但是牛郎織女還能鵲橋相會,緊緊相擁。

在地下七夕這一夜,男子只能孤身一人靜臥在羅帷內,眼見螢火蟲依稀照亮了當年定情時的舊衣上,他苦苦思念昔日的戀人,但也只能對著彎彎的月亮發呆。

這個男子就是有著波濤詭譎詩風的「詩鬼」李賀。

全詩以構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細以及語言的工整穩貼見勝,與李賀歌詩常見的驚才絕豔、穠麗詭奇多少有些不同。

他遣詞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語,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別是章法構思之妙實足令人折服,全詩從夜半寫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會映襯自身的孤處,天上人間,融處生哀,充分顯示出作者過人的功力。

黎簡《李長吉集評》說:"昌谷於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此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01

在唐代燦爛的詩歌長河裡,閃耀著的不僅有詩仙、詩聖,而詩鬼李賀,縱沒有「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的巨大影響力,但也被南宋詩論家嚴羽看做可與李白相媲美的「太白仙才,長吉鬼才」。

李賀生於唐貞元六年(790年),他出身於李唐宗室,其先祖為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可惜時光荏苒,到李賀這一代時早已沒落。李賀的父親李晉肅為其起字「長吉」,大概也蘊含了美好的祝願。

李賀七歲能辭章,已然略有詩名。當時大文豪韓愈、皇甫緹等聽聞其名俱是懷疑,特意到他家中去令他當面賦詩。李賀欣然執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高軒過》,韓愈、皇甫緹二人大驚,自此,李賀名動京師。

高軒過

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耿耿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少年成名,給李賀帶來的並非是仕途的一帆風順,更多的卻是嫉妒與曲折。

十八歲時,李賀的父親去世,這對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李賀在這一年決定赴試,他參加了河南府試,並取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可是與其爭名者卻以其父李晉肅名與「進士」音近為由,阻止他參加科舉。

韓愈聽聞此事,大抱不平,作《諱辯》,稱:「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可惜他的呼聲並未改變李賀的命運,李賀終究還是被禮部除名。

幾經周折,李賀最終以恩蔭得官,任奉禮郎,自此居長安。

在為官的三年時光裡,李賀親身經歷以及目睹了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幕幕悲喜劇。

02

此時的大唐已不在是李白筆下那個雄渾開闊、萬國來賀的時代,他似一位老者,悽風冷雨中步履蹣跚。李賀用詩鞭笞黑暗,用詩表達著內心的苦悶。

開愁歌

秋風吹地百草幹,華容碧影生晚寒。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

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

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裡閒悽迷。

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蕭瑟的秋意中,他獨自乘馬遊蕩。不過二十年紀,卻已如蘭花枯萎,枯萎的並非其身,實是那顆被現實揉碎了的心啊。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卻不知該如何選擇,因為無論哪一條都不可能帶他去那理想的世界。也只能擊劍怒吼,當衣換酒,酒醒後依舊是這倉皇人生。

終究舍不下理想,終究在內心有著火熱的夢。即使他的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即使他自小身體瘦弱,卻堅持筆耕不輟,直到嘔心瀝血的地步。

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報國之心,幻想著有朝一日行將此身付與國家,建功立業成就輝煌。

03

李賀擅長寫神仙鬼魅,曾有人統計,李賀留詩二百三十首,其中涉及神仙鬼魅的共四十篇,而以鬼為主的就有二十七篇。

李賀被稱為「詩鬼」,大概也與他神奇瑰麗的幻想以及他所創作的這個光怪陸離的詩意世界有關。

他的詩中,充斥著大量關於人間與鬼蜮的結構,他不斷的否則仙界,不斷的探索鬼蜮,或許正是他對生命的終極思考。

與盛唐詩仙不同,李白是自由浪漫的,他代表了那個強盛的大唐。而李賀,在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枷鎖下,在中唐走向晚唐的夕光中,他更加的接近死亡,更加的感受到人生的無奈與無力。

神弦

女巫澆酒雲滿空,玉爐炭火香冬冬。

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

相思木帖金舞鸞,攢蛾一啑重一彈。

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

終南日色低平灣,神兮長在有無間。

神嗔神喜師更顏,送神萬騎還青山。

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錢鍾書評論李賀說:「其於光陰之速,年命之短,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每感愴低徊,長言永嘆。」

盛時凋零的李賀比大多數人更加明了光陰的易逝,而接二連三的親人離世,又讓他對這無常的人生充滿感懷。

元和十年(815),李賀遊歷江浙,次年北還,不久病逝,年僅27歲。據說李賀將死之時曾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如太古篆文者,這人對他說:「當召長吉。」

李賀看板書所文並不識得,於是下榻叩頭,言說家中老人年邁,不願前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李賀哭泣,少傾,氣絕。

或許上天果真有仙境,有天帝,他需要有人為他寫詩,於是帶走了李賀。

如今我們談起他,會感嘆他的命運多舛,會驚訝他的思如泉湧,會沉溺於他的奇魅鬼蜮,也會吟詠他的千年佳句: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相關焦點

  •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蘭是送的什麼客?
    前言「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詩出唐朝詩鬼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在此句詩中,衰蘭指的是衰敗的秋蘭,而客,則指的是「金銅仙人」,其實,也指的是詩人自己。在全詩中,共出現兩次「客」,那麼接下來,我們把這句詩放到詩中,來具體聊一聊「客」!
  • 李賀千古名句「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如何賞析?
    這兩句詩中最有名的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因為是仄收,而且比喻新奇、意境高邈,屬於天之絕筆,曾經被眾多文人一字不改地化用在自己的詩詞當中——這樣的句子才能真正稱得上「千古名句」。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 唐詩閒讀:「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上一篇我們已經說過了,李賀只活了27歲,但卻是中唐極重要的一位詩人,他留下了好多經典的著名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其中之一。當然,這一句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偉人曾經借用過,寫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人間正道是滄桑」對來氣量宏大,更擅勝場。
  • 「詩鬼」李賀七首經典詩詞,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出自唐代李賀詩《致酒行》。我有迷失的魂魄,無法招回,雄雞一叫,天下大亮。黑暗就過去了,光明就到來了。現在用來比喻對未來充滿信心。三、吾不知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出自唐代李賀詩《苦晝短》。煎:消磨。
  • 詩鬼李賀引起的詩詞圈大地震!天若有情天亦老,敢問有誰對得好?
    而作為詩鬼的李賀,雖然名氣遠遠不及這二位,但也是一個能夠引起整個詩詞圈大地震的人物,尤其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千百年來難倒了無數詩人的佳句。當然,這句話為什麼會如此的難以銜接呢?那是因為李賀的原句是: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
    李賀,字長吉,是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合稱為唐代三李。李賀出生唐朝宗室大鄭王,因為門蔭入仕,期間仕途不暢,於是醉心詩歌創作。他的作品中常抒發自己生不逢時,內心追求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也反應了當時藩鎮割據朝政不穩和社會動蕩不安的歷史畫面,作品大量引用神話傳說託古喻今,被後世人稱其為詩鬼。他的作品《金銅仙人辭漢歌》是在因病辭職由京城長安遠赴洛陽途中所作的一首詩。他想借金銅仙人辭漢的歷史典故,來抒發家國興亡百姓之悲和身世流離之痛。
  • 《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衰蘭送客鹹陽道,下一句是什麼?
    在唐代燦爛的詩歌長河裡,閃耀著的不僅有詩仙、詩聖,還有詩鬼。而詩鬼李賀,縱沒有「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的巨大影響力,但也被南宋詩論家嚴羽看做可與李白相媲美的「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李賀被稱為「詩鬼」,大概也與他神奇瑰麗的幻想以及他所創作的這個光怪陸離的詩意世界有關。
  •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接,200年後才有下聯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李賀的這句詩在唐代一經面世,就聞名遐邇。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但唐代沒人能夠對出,後代很多詩人也競相引用,比如,歐陽修在《減字木蘭花》中的「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賀鑄《梅花引》中的「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因為此句十分經典,後世之人就把這句詩單獨拎出來,作為上聯想要對出下一句,很多人嘗試對出下聯但都沒有結果,直到兩百年後,北宋時期有一個喜歡嗜酒的人,他叫作「石延年」,此人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了什麼意思?
    前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主席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天若有情天亦老,道盡了歲月滄桑、人生無常
    相信詩友們會給出很多答案,我更青睞於「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驚天之語。人生易老,蒼天能夠衰老嗎?偉大領袖毛主席1929年在《採桑子.重陽》中已經有了答案:「人生易老天難老」。自古至今,人類有生老病死,壽命也就是在百歲左右,而蒼天卻是永恆的。
  • 天若有情天亦老,《千古名句詩考》之一
    《孫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霸王:指西楚霸王項羽。◎「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原始出處是唐朝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李賀,授奉禮郎。人稱「詩鬼」,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國家興亡之感。
  •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千年來不斷被模仿,卻只有偉人寫出了新意
    其中最難模仿,無法超越的高峰,除了「光焰萬丈長」的李杜文章,還有詩鬼李賀。李賀有七個字,堪稱神來之筆,很多人都能夠隨口說出,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七個字,可以用的場合很多,不過能夠用好的人不多。千年來,歐陽修說這七個字是「傷懷離抱」;賀鑄說是「衰蘭送客鹹陽道」,是依依不捨;元好問說是「世間原只無情好」,是鐵石心腸;晏殊說:「無情不似多情苦」,納蘭性德則說:「情到多處情轉薄」。說來說去,說的都是李賀當年的那七個字。這些解釋、模仿、引用,都算不上有什麼新意。於是這7個字,也成了千古無人超越的名句。
  •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的宗國之憂與身世之悲
    金銅仙人辭漢歌李賀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衰郎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己遠波聲小。李賀是唐代文學史上才華橫溢而又不幸早逝的詩人,李賀去世時年僅27歲。少年成名,21歲時參加河南府試,由於成績優異,被推選「應進士舉」。
  • 李賀的代表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續,宋朝才出現下半句
    自開元之後,再沒出過像樣的詩人,李賀也難免不會成為下一位平平無奇的詩人。畢竟這時盛世不再,而且前面有太多的詩壇大家,這些人都將詩歌寫到了200年之後,自唐之後直到宋朝文壇才有了回暖之象。在這些偉大前人的基礎上,李賀想再走詩歌之路,如同一個笑話。
  • 「詩鬼」李賀:我用嘔心瀝血的作筆記,追上了「詩仙」李白的高度
    可對「詩鬼」李賀來說,寫詩就是老馬、書童、囊袋,一次次見聞、一縷縷靈感,油燈之下無盡苦熬而成詩篇。韓愈對李賀寫詩的刻苦,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歸彭城》 割下肝臟作紙張,滴出心血化墨汁。這雖是韓愈文學誇張描寫,也足見李賀玩命寫詩的一生。
  • 詩鬼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接,宋朝時才現下半句
    特別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然而在李賀寫下這句詩之後,唐朝無人能接,等到宋朝時才現下半句。究竟是什麼樣的名句,才能接上詩鬼李賀當時的情懷呢? 等到元和五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 儘管名傾朝野的韓愈寫《諱辯》為之辯解,也無濟於事,他最終也不能繼續考進士。
  • 李賀為何被稱為「詩鬼」?他22歲寫下的千古名句,被無數文人引用
    天妒英才的例子,可謂是屢見不鮮,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如此,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賀也是如此。李賀,字長吉,中唐時期著名詩人,比李白晚出生整整九十年。雖然是李唐皇室後裔,但到李賀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不過他以擁有高貴血統而感到無比自豪,優越感油然而生。
  •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此柔美,全詩竟如此豪壯?
    正如我們不少人被曾經剛聽到這樣一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所誤解的一樣,以為是形容愛情或者感嘆時光流逝的意蘊,但總覽全詩之後,方才知曉是另一番完全不一樣的風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 詩鬼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現下半句
    縱觀唐朝歷史,不僅僅只出現過李白、杜甫等人盡皆知的詩人,也出現過一些名氣不大,實力很強的詩人,詩鬼李賀就是一位。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如果單單從才華這方面論,他完全可以和「李杜」齊名。他寫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竟然沒有詩人可以接出對仗工整的下半句,宋朝才下半句才出來。
  • 天若有情天亦老——「詩鬼」李賀:科舉考試是我一生的痛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秉承原則,特別注重提攜人才。號稱「詩奴」的賈島和「詩囚」孟郊的科舉之路上,都有韓愈的身影。李賀精忠報國的一片赤誠,韓愈很是欣賞。但礙於李賀的父親去世,李賀必須守孝三年,才可參加科舉考試。服孝期滿後,韓愈立即給李賀寫信,讓他趕緊參加考試,以此光耀門楣。當年的初冬,李賀參加了由韓愈等人組織的河南府試,並一舉獲得成功,年底便進軍長安,參加進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