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畫從前過的日子和現在過的日子,還有社會上的變化……」2019年,在妻子鄧穩支的 鼓勵下,陳龍學開始畫起了第一幅畫。
陳龍學正在家中繪畫
陳龍學,生於1946年,現年74歲,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鄉娘娘山舍烹村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3歲; 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他32歲; …… 2020年,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他74歲。 走過74年的社會發展歷程,老人的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連環畫展示家鄉的交通巨變
國家發展進步快,高速鐵路聯通內外
「高速地鐵衝破了中國山區山高坡陡谷深的艱苦局面,(為)山區人民謀了幸福。地鐵通車了。」妻子鄧穩支說:「我們坐高鐵出去旅遊,很快很方便,回來他就畫了這幅畫。」 繪畫靈感源於盤州市的交通變化實際:2016年年底,盤州高鐵站開通,從此,盤州人民可以坐高鐵快速出行。
盤州高鐵站(圖片源於盤州發布)
「大水淹地,原來幹河壩,現在成景區。」將視線從畫中轉移到現實中,山腳是小河淌水,山腰是彝族人家,山頂是雲霧繚繞,好一幅人間仙境畫卷映入眼帘,美得讓人窒息。
大水淹地,原來幹河壩,現在成景區
「貴州省同步小康創建最佳示範村」「第四屆全國文明村」「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榮譽稱號不勝枚舉。 國家4A級景區,美麗的盤州娘娘山國家森林康養度假旅遊基地,還是「三變」改革的發源地。
盤州市娘娘山景區,青山如黛(六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陶老闆努力辛苦了幾年,馬場人不吃河水,吃上了娘娘山溼地水了,這是老闆功勞。」陳龍學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陶正學的感恩。
陳龍學將陶老闆(陶正學)給家鄉帶來的變化畫在畫裡
2012年5月6日,作為娘娘山舍烹村人的民營企業家陶正學回到家中與陶永川、陶正考等人開會討論組建盤縣(現盤州市)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會後,他組織村民代表前往雲南考察現代農業。同年8月26日,土地流轉工作排上日程……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在娘娘山鋪展開來。2013年,陶正學又註冊貴州娘娘山高原溼地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銀湖合作社參股2000萬。
走進合作社的「三變」陳列室內,透過照片,記者看到了2012年5月合作社第一次召開股東大會的場景
隨著舍烹「三變+農業」「三變+旅遊」的發展,當地人也因此轉換了新身份——「三變農民」,迎來了新生活:普古娘娘山聯村8個村2950戶5455人成為了合作社股東;舍烹村、播秋村等8個村3105戶8875人實現了增收致富;2016年園區產值2.59億(其中旅遊收入達0.56億元),接待遊客60萬人次;2017年1月至7月,普古娘娘山接待遊客52萬人,旅遊產值達1.3億元。
烹村的李紹明領到土地入股分紅款,開心了地笑了
這項農村「三變」改革經驗先後引起了六盤水市、貴州省、中央領導的重視,自2017年開始,連續3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當地社會發展不僅得益於「三變」改革的實施,更離不開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有效執行。
以前糧食不夠吃,做粑粑去換糧食
而今,小康生活美如畫
陳龍學的畫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中央政策好,糧食吃不了,戶戶過小康,萬民都說好。 「現在的生活真的好得很,這個是以前無法想像的生活,平安無事,社會和諧。」陳龍學眼中的美好生活。
陳龍學和妻子鄧穩支在一起
鄧穩支回憶說:「社會變化很明顯,原來沒有電燈,黑乎乎的,車路也沒有。現在你看,到處電燈亮堂堂的,走到哪裡去,都有公路,四通八達的。還有,社會環境好和家庭條件也好,我們老年人每天都要去門口的廣場散散步跳跳廣場舞,鍛鍊身體,豐富生活。」
人們在娘娘山腳的休閒廣場圍著共享篝火晚會的快樂
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盤州市、六枝特區等18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水城縣等24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六盤水市中心城區一隅(六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此時,縱觀整個六盤水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出了新的一大步:全市3個縣(市、特區)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61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3.96萬人。累計投入農村飲水安全資金19.36億元,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全部解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1.6萬人;建成組組通硬化路6434公裡……340萬涼都人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步履鏗鏘地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74歲老人的365幅連環畫浮現在眼前:從沒有車路到坐上高鐵快速出行、從跳水吃到用上娘娘山的自來水、從一片漆黑到萬家燈火、從借糧食過荒年到糧食足到吃不了、從貧困到小康…… 部分圖片/鄧永長 受訪者提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孫梅梅 袁鵬
編輯 胡銳
編審 周文君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