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根據連作晚稻對品種特性的要求,各類品種的主要特性和合理利用,掌握連作晚稻的主要栽培技術
連作晚稻,在栽培當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連作晚稻對品種特性的要求什麼呢?各類品種的主要特性是什麼呢?我們有應該如何進行合理利用呢?
一、連作晚稻對品種特性的要求:由於連作晚稻生態條件的特異性,因而對品種特性的要求,除了具備其他稻作所要求的高產穩產等共同特性之外,還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1、品種的成熟期適當,能在安全齊穗期以前齊穗。連作晚稻所經歷的氣溫條件,是由高溫到低溫,如果不能及時抽穗成熟,則因低溫為害而嚴重減產,甚至完全失收。因此連作晚稻的品種,必須能在安全齊穗期以前齊穗。
2、株繁茂性較強。所謂植株繁茂性。是指植株營養體的大小而言,如植株高矮、分櫱多少等。水稻具有感光感溫的特性,在日長由長至短,氣溫由高到低的晚季栽培條件下,營養生長期-般都有所縮短,植株變矮,分櫱力降低,致使穗數和每穗粒數減少,因此連作晚稻應選用繁茂性較強的品種。品種的繁茂性除與品種需肥水平有關外,還與基本營養生長期的長短有密切關係。即基本營養生長期長的繁茂性也較好。
3、秧田日數的伸縮性較大。所謂秧田日數的伸縮性,是指秧苗移栽苗齡的適宜範圍而言,即凡移栽苗齡可以延長的,則秧田日數伸縮性大,反之則小。連作晚稻是在高溫季節育秧,秧苗生長速度快,在一般播種密度下,有的品種秧齡稍有延長,常易發生早穗現象,致嚴重影響產量。因此連作晚稻要求品種對秧田日數的伸縮性較大。早熟品種特別是北方早熟粳稻,因其感溫性強,感光性弱,故秧田日數的伸縮性很小;晚熟品種因感光性強,故秧田日數的伸縮性較大。
4、抗寒性和抗熱性較強。連作晚稻生育前期氣溫高,要求品種抗高溫能力較強,生育後期氣溫較低,要求品種抗寒力較強。一般說來,粳稻抗低溫能力較強,而抗高溫的能力則較弱,秈稻則與此相反。又原有晚稻品種較之早、中稻品種後期抗寒力較強。
5、抗病能力較強。連作晚稻的病害,如稻瘟病、黃萎病、普通矮縮病、小球菌核病等,一般均較早稻嚴重。但不同品種的抗病能力不同,連作晚稻必須選用抗病力強的品種。
二、各類品種的主要特性和合理利用:我省當前連作晚稻品種類型較多,有晚稻品種、中稻做連作晚稻栽培的品種、早稻做連作晚稻栽培的品種等三大類型。各類品種的特性不同,因而作為連作晚稻栽培時,其穩產性和豐產性有很大差別,而且在栽培技術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必須特別慎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晚稻類型這類品種又可以分為遲熟晚稻和早熟晚稻。
遲熟晚稻:如農星58、湘粳12號、東風五號、68-166、邵粳2號、蘇州青、郴矮粳、農虎6號等品種,因感光性強,抽穗期比較穩定。在晚季日長由長至短變化的栽培環境下,生育期隨播種期延遲而顯薯縮短,但基本營養生長期比其他類型品種的長,故全生育期仍然較長。這類品種對秧田日數的伸縮性大,秧齡長達四、五十天,也不會發生早穗現象,又因繁茂性好,豐產性大,且均系粳稻,後期抗寒能力強。因此,只要肥水條件能夠滿足要求,增產潛力較之其他類型品種均大。故在當前生產條件下,一般還應用作主要當家品種。其缺點是要求播種較早,秧齡期長,所佔秧田面積大,同時因成熟較遲,與三熟制冬作物的播種適期存在一定矛盾,且需肥水平高。又當前栽培面積較大的農墾58品種,近年種性表現嚴重退化,抗病力降低,黃萎病、穗頸稻瘟、小球菌核病等發生嚴重,必須注意加強品種的提純復壯工作。
本類型除粳稻外,湘南、湘東地區還種植了部分晚秈品種,如廣秋矮15號等,這類品種的特點是生長繁茂,需肥水平較低,病蟲害較輕,豐產性較大,但生育期較長,且後期抗寒力不如晚粳的強,故穩產性差,必須慎重採用,在生育季節短的湘北、湘西地區和高寒山區,一般不宜種植。
早熟晚稻:如武農早、滬選19等品種,全生育期比遲熟晚粳約短10天左右,較耐遲播遲插,且因屬粳稻類型,後期也較耐寒,產量比較穩定,故在遲栽情況下或在生育季節較短的雙季稻區栽培比遲熟晚稻表現穩產和高產,又用作三熟制晚稻品種,則有利於後作適時早播,提高冬作產量。同時適合於培育帶土移栽秧苗,可以節省秧田面積,提高總產。但這類品種要求肥力水平也較高,且繁茂性較遲熟晚粳差,應增施肥料和適當增加栽插密度,以實現高產。
咱們今天的內容先到這裡了。如果大傢伙對於今天的內容有什麼想法,或者存在著什麼疑問,記得在評論區留言哦!咱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