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國網】
今年是一姐在杭州新家度過的第一個春節,也是一姐第一個由於太忙沒有被家人催婚的春節。
作為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的負責人,一姐牽頭為新冠肺炎實時地圖提供數據支持。早上7點起床,晚上2點睡覺,電話24小時待命是一姐的日常,「飯吃一口接一個電話,最長一頓飯能斷斷續續吃兩三個小時」。
對於這次疫情的爆發,醫療體系有著並不低的敏感度——1月20日,在鍾南山院士還未宣布存在「人傳人」之前,丁香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小組」成立,一姐也成為了最早一批參與到這場戰役的人之一。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戰爭背後是一個需要複雜協同的浩大工程:涉及的崗位有內容、技術、產品、市場、運營、大數據、品牌公關……這一群專業人士,他們帶著口罩,在各自領域堅守,與信息賽跑,為全國人民帶來權威及時的疫情動態。
3道審核流程,你看到的數據是怎樣製作的
一姐畢業於流行病與統計學專業,由於專業的特殊性,身邊有很多公共衛生領域和醫學領域人士,他們都是疫情的親臨者,有一些還到了武漢第一線做支援,因此一姐對於數據有著別人更深刻的感悟,「作為專業人士,需要做選擇。我們要給大眾最準確迅速關鍵的信息。」
「最準確迅速關鍵的信息」包含著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治癒病例、死亡病例四項基本指標,還需要新增和累計兩個維度。這背後,是團隊24小時的輪班。「我們的所有數據均來源於國家衛健委、各省市區衛健委、各省市區政府公開數據,信息獲取全部採用機器+人工雙重審核,會有專業人員經過核實、解析、覆核三道程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一姐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解釋數據的來源。
然而,每個地方衛健委、疾控中心發布數據的格式並不統一,細節也千差萬別。一些省市使用圖片拍攝,一些則是直接的手寫數據,一些甚至存在很多數據缺失且更新不及時。為此,一姐和團隊只能手動一條一條地進行搜索與驗證,保證所有信息和渠道的真實有效。當大家在家無聊數瓜子的時候,他們甚至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已經看過了無數次凌晨四點的小區。
一姐印象最深的一次, 湖北發布的數據突然更改了規則,增加了「臨床診斷病例」,這直接影響了疫情地圖的前臺展示和數據統計邏輯。「每天分析數據,不僅考驗數學能力,更加考驗閱讀理解和地理知識。」一姐笑稱。
作為行業內首家採用地圖形式直觀展現數據的公司,丁香園的疫情地圖扮演的是「先驅者」的角色,選擇與定位尤其重要。一姐在採訪中表示,「丁香園本身就是做醫療大健康出身,可以看哪些指標,哪些數據更加重要以及應該如何呈現上,我們的專業性毋庸置疑。「用地圖呈現」、「增加現存確診」、「趨勢圖的指標維度」都是我們首發,其他平臺也只是追隨者。」
事實證明,這一判斷沒有出錯,不少專業人士在後續的測評中坦言,「就目前而言,丁香園上的數據應該是目前聚合數據裡面精度最高,細節最到位的了。」
不過這並不是一姐最關心的,從1月20日開始,一姐已經連續超負荷工作一個多月了,她想起除夕那天晚上的「奢侈時刻」,雖然依然抱著電腦,但是至少陪著家人看了2個小時春晚,那時候她怎麼也不會想到,疫情從湖北蔓延到全國,又蔓延到世界。
15個小時,疫情地圖的「最後一公裡」
「訪問量太多,系統又崩了!」叮噹叔還沒開完線上會議,就看到企業微信裡閃過幾十條未讀。來不及回覆信息,叮噹叔立刻衝了過去,投入了「搶救系統」的緊急戰鬥狀態。
這不過是疫情期間一個小小的縮影,叮噹叔已經在丁香園呆了11年了,作為疫情地圖項目裡產品技術組的一號位,他負責丁香園眾多產品線的開發,經歷過無數次重大的技術迭代。
1月20日中午,工作日的最後一天,疫情地圖緊急立項,叮噹叔臨危受命,負責疫情地圖的產品技術開發。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從一開始丁香園並沒有打算做成地圖,「當時我們接到的需求是做一個匯總信息的H5,至於用什麼樣的形式,內部並沒有太明確的討論。」
選擇地圖這樣的呈現方式,內部並非沒有過質疑。畢竟,團隊接到的任務是第二天上線,而地圖的技術成本過於複雜。20日,叮噹叔和團隊十幾個人在會議室坐了一夜,原本打算八點完成的遲遲未完成,不少人建議「不然不做的吧,直接拉圖表匯總就好了,不然明天上不了線了」。
「後來還是覺得地圖比較直觀,信息是很重要的東西,而如何讓受眾更加直觀全面的感受到是我們產品技術的本分。」叮噹叔說出當時決定的初衷。
功夫不負有心人,20日中午到21日凌晨3點,整整15個小時,疫情地圖初版誕生了。
但這遠遠沒有結束,「沒睡幾個小時,21日準備回家的,結果21日中午還在高速上,電話就打爆了。」叮噹叔苦笑。原來,預計21日晚上進行傳播的疫情地圖在中午11點左右就被心細的用戶發現了,立刻分享在了網上,自發進行了一輪傳播,「實際上21日下午3點到4點就已經爆了,後來每天都有一個多億的瀏覽量。」
接踵而來的流量,「逼得」產品技術的時間不斷的縮短,從常規的一天一迭代壓縮到半天,再到以小時計,最後以分鐘計。從最初簡單的地圖模塊、詳細數據、疾病常識,到後來的闢謠、線上問診、個性化日報等功能陸續上線,叮噹叔已經不記得,這一個月產品迭代過多少次。
除此以外,大量的協同需求、信息交流也讓疫情地圖的製作過程變得困難重重。叮噹叔介紹,「參與到項目的大概有三四十個人,迭代是24小時的,所以我們採用的是兩班倒。一些相對複雜的技術實現邏輯,本來當面可能演示幾分鐘就完成了,但是由於過年大家分布在全國各地,加上並不一定實時在線、網速問題,可能一個問題要溝通幾十分鐘一個小時,不過大家沒有人有怨言,我們只是在做本分的事」。
偶爾空的時候,叮噹叔也會在手機刷刷最新疫情的進展,「刷到醫務人員的時候,我會覺得難過,但看到自己能在專業範圍內為疫情做點什麼,也很高興。」
1100萬閱讀,謠言與偽科學的「圍追堵截」
當大數據與產品技術們正在為疫情地圖的呈現忙碌的時候,內容組的洋洋正在參與製作最新一版的闢謠科普。
2020年,洋洋的除夕夜是那麼多年來最不平靜的一夜。她從早上8點睜眼就開始回復群裡的消息,統籌匯總、資料查詢、聯繫志願者……一直到晚上12點,她都窩在家裡小小的沙發上,連飯都沒來得及吃幾口。
洋洋是陝西人,大學讀食品安全與營養專業,疫情爆發前,她負責運營「丁香醫生」公眾號。20日籌備會上,丁香園副總裁、丁香醫生品牌創始人初洋提出,疫情當前,權威及時的信息可以幫助大眾迅速了解疫情變化,同時避免謠言造成恐慌。於是應急小組兵分兩路,一路負責建立實時疫情的信息匯總,一路負責科普闢謠,而洋洋就是內容組的主力之一。
雖然在丁香園,一半以上員工有專業背景,但是面對這樣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他們一開始也並不輕鬆。剛開始的幾天,沒有爬蟲數據,洋洋和團隊只能輪班一邊24小時手動在網上搜索更新信息,一邊完成科普內容。
除此以外,內容組遇到的另一個致命的打擊是「同行評議制」的停滯。所謂的「同行評議制」,就是在每篇稿件在發出前,都會經過專家審稿,確保信息的權威與準確,這是大多數國際期刊對投稿論文進行篩選的機制,也是丁香醫生科普文章賴以生存的基石。然而,隨著疫情的不斷加重,不少原本有合作的醫生不斷被派往前線,丁香醫生的專家庫告急。
為了尋找審核的醫生,洋洋除了聯動丁香園的資源外,不得不發動身邊的朋友與同行,甚至在類似知乎等專業領域一個個私信醫生。「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洋洋提起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而洋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當時「雙黃連事件」的爆發,「我們凌晨1點接到消息,立馬從床上坐起來開始查閱資料趕稿,直到3點多把稿子審完發送」。這篇被洋洋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的稿件,正是此次刷爆網絡的《為什麼不該用雙黃連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文章從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角度進行專業解讀,據悉,該文疫情期間閱讀數超過1100萬。
越是面臨災難,公眾越需要真實、靠譜的科學信息。而疫情恰恰是考驗,除了考驗一家公司對產品技術等的運營調動能力,也考驗著一家專業內容製造公司對於信息的把控能力。
丁香園在疾病科普和公共衛生防控上積澱良多,在內容上的效率和敏感性更強。因此,丁香園副總裁,丁香醫生負責人初洋認為,與其他新聞資訊平臺相比,丁香園在處理疫情信息時的最大優勢就是專業度。
1月17日,丁香園旗下帳號「偶爾治癒」發出《武漢病毒紀事——2020年的第一場疫情》,也是最早一批深度報導。此後,無論是對刷屏朋友圈的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母嬰垂直傳播等大量未經證實或不準確的信息的科普,還是讓許多用戶起床就要查看的「疫情地圖」,丁香園都走在了前列。截止3月16日,丁香園已針對百餘條謠言進行闢謠,全平臺健康科普和闢謠類內容傳播累計超過20億次,「疫情地圖」頁面累計瀏覽量超30億次
這些專業的人,他們雖然未曾親赴一線,但是卻搭建起簡便直觀的數據體系,留下一串串精準的歷史數據、一篇篇循證醫學的科普文章,也正是由於這些專業的人,我們才可以坐在家裡動動手指,便迅速獲知前線疫情的最新動態,讓「謠言」與「偽科學」無處遁形。
「瀏覽數據不重要,是不是被人記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疫情地圖消失的那天,因為那才是所有的數字歸零的那天。」洋洋這樣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