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百度
來自百度數據:《我不是藥神》7月5日首映票房就達到了1.6億,7月7日周六,票房達到了驚人的3.8億,累計票房破6億。7月8日凌晨,《我不是藥神》票房累計達到10億。
這部影片一上映,朋友圈就炸了,很多人看,看的人沒有不說好的,網上給的評價是「零差評」,豆瓣評分9.0,所以我7月7日走進電影院,找了個最僻靜的角落,安安靜靜地把它看完了。
中間流了幾次眼淚,當呂受益的老婆買不起藥去跪求程勇時,在警察查繳了印度格列寧後一位老年患者流著淚懇請警察別再查時說的一番話時,當看到為了給女兒治病而去跳鋼管舞的劉思慧看到他的經理在她面前跳鋼管舞,她歇斯底裡地喊「脫」後流下眼淚時等等,電影通過幾個鏡頭寫了社會上這些小人物患病後的無奈、掙扎、想活著的強烈欲望與活不好的衝突,當看到程勇重新賣藥,讓劉思慧聯繫省外的患者,她電腦屏幕上出現了很多個群的對話框時,我感受到了這個群體的力量和虛弱,他們因為這種病自發成了一個圈,在這個圈裡互助,他們會開會交流心得互相鼓勵,他們會一知道有便宜的藥就奔走相告,他們所剩的力氣好像都在這個圈裡使著,也只能在這個圈裡使著。
這讓我想到看過的一部電影,婁燁導演的《推拿》。
這部片子講的盲人推拿師的故事,裡頭有多段旁白,其中一段說道「盲人和健全人終究還是隔了一層,道理很簡單,他們在明處,健全人藏在暗處。這就是為什麼盲人一般不和健全人打交道的根本緣由。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一種動物,是更高一級的動物,是有眼睛的動物,是無所不知的動物,具有神靈的意味。他們對待健全人的態度完全等於健全人對待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這些盲人上的是特殊學校,受的是特殊教育,用的是盲文,學的是特殊技能,推拿是他們主要的從業方向,他們有自己的群體,他們彼此懂得,當小孔抱著王大夫問他:「我們是幾個人?」王大夫說:「我們是一個人。」小孔說,他想的她都知道。他們眼睛看不見,心卻跟明鏡似的,看得清清楚楚。他們也有七情六慾,也懂得人間冷暖,也需要愛和被愛,所以王大夫和小孔為了在一起而私奔,小蠻和小馬漸生愛意而後一起離開過他們自己的生活,都紅不想給其他人添麻煩而不辭而別,他們都很賣力地活著,雖然小孔曾經無奈地慨嘆生活得沒有意義,但他們又無力地活著,痛苦地活著,他們好像也只能在這個圈子活著,沙復明多次相親而未能成功,對方因為他是盲人而不接受;小孔的父母不接受王大夫,因為他是全盲,他們沒辦法改變現狀,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美,因為他們從未見過,他們多麼渴望看見,卻終而看不見。他們因為看不見而走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圈,卻在這個圈裡掙扎。
不管是窮人、富人;正常人、殘疾人;健康的人、生病的人,作為人,我們很容易把自己歸到某一群人或某一類人裡,所謂的我們有自己的圈子,在這圈裡,不管是想找到安全感、找到共鳴、找到炫耀的資本、找到生存的根基還是什麼,我們是否想過這個圈是給我們庇佑還是給我們桎梏,是給我們驕傲還是讓我們更卑微?誰能真正體會,又能真正懂得?
而......你知道自己在哪個圈裡嗎?
這個圈圈住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