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抱團取暖」模式受到廣泛爭議,甚至出現了某農投資經理和「良心」公募基金經理的正面交鋒。
前者大談賽道邏輯,未來如何如何,後者認為當前並不是投資光伏、新能車以及白酒的最好時機,因為性價比太低。
講道理,這些行業的未來的確讓投資人熱血沸騰,但是當前的估值都已經給到了2023年,甚至2025年,目前的漲幅已經透支未來三五年的業績,從投資的角度上看,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是理智的策略。
當一個行業預期高度一致,無腦推高,不管未來未確定性、成長性如何的好,其高價買入策略一定會壓縮回報率,而投資的本質是儘可能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取得最大收益。這裡顯然過於看重確定性,過於樂觀了。
另一方面,雖然不少基金經理在高喊看好白酒,光伏,新能車、食品飲料等行業,但是實際行動上反而是截然相反,並沒有買入多少,都是嘴炮。
因為:2021年開年以來,內資基金經理瘋狂的南下買入港股,累計淨買入超過千億。顯然他們自己也知道估值太貴了,在我看老,不過是為了忽悠散戶接盤。
搞笑的是,國內不少價值投資大佬高呼北上資金在瘋狂的買入我們的優質資產,醬香科技,我們自己就不要拼命砸盤。
但是冰冷的數據告訴我們,這又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東財Choice數據顯示:
北上資金
從上面的圖可知,周五(1.15日)北上資金淨流出最大的個股前5位全部是食品飲料行業,也是機構常說的確定性最強的行業。分別是海天、茅臺、、和,而且4隻白酒和一隻乳製品股票,都是和吃喝有關的消費行業。
接著往下看,我們發現了市場近期最熱的通威股份,,以及都赫然在列,而這些板塊和個股無一例外不是近期大漲個股。
另外,我們發現了生物疫苗也被北上資金拋棄,顯然疫苗大規模接種,這些個股到了兌現業績窗口期,而綜合年報預告數據看,疫苗接種顯然對相關公司的業績的增幅加持有限。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陽光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股票漲多了,脫離了基本面,遲早是要價值回歸,別聽那些機構瞎扯淡。
一句話,前期熱門板塊和個股分歧明顯,資金出逃。
但僅僅根據這些熱點板塊階段性的下跌,就得出「抱團行情」瓦解了,這就明顯有點不專業了。
在我看來,在A股市場,」抱團行情「不會瓦解,而是會愈演愈烈。道理很簡單,註冊制下,供給增多,市場優勝劣汰,資金肯定擁抱優質藍籌和高成長性個股,市場一定會成熟化,歐美化和機構化。
簡單說,市場的投機功能弱化,投資功能增加,絕大部分投資擁抱」價值「!只不過階段性從一個板塊抱團轉移到另一個板塊抱團而已。
從周五的資金流向來看,大金融,製造業龍頭以及各種」中「字頭公司明顯受到了吹捧。
故,抱團行情瓦解與否這不是問題的重點,重點是機構投資者接下來抱團什麼。
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