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2020-12-22 歐陽美鳳說遊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激烈階段,德軍從法國北部的一個戰略據點撤離,英國德文郡軍團打算乘勝追擊,贏得戰爭的勝利,不料這竟是德軍的一個圈套。為了避免軍隊落入敵人陷阱,白白犧牲1600位士兵的性命,英國軍隊長官命令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士兵向德文郡軍團傳達「立刻停止進攻」的情報。

由於英軍的電報線被德軍全部切斷了,兩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步行穿越戰場將指令送達。他們之所以接受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還因為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

在送信途中,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救下一個德國飛行員,然而被救下的飛行員,與布雷克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將布雷克殺死。於是只剩下斯科菲爾德一人繼續前行,他心懷拯救友軍生命的信念,在充滿敵軍的村鎮與戰壕中穿梭。

最後,斯科菲爾德終於將軍令送達,一場剛剛開始、但依然還來得及收場的進攻被叫停,1600名士兵的生命得以挽救。

#「反戰」情結:阻止戰爭的純粹理想

影片伊始,士兵布雷克得知親兄弟在德文郡前線作戰,因此接受送達「放棄進攻」情報的命令,一同前往的還有被其選擇的戰友斯科菲爾德。「止戰」的命令本身富有人道主義意味,二人攜此命令前往前線阻止戰爭,拯救同伴,帶有救贖色彩。前進是為了止戈,也許真能阻止更多人死去。因此無論遭遇什麼危險,斯科菲爾德從不言棄,從不退縮。

在影片結尾,命令送達時,正要指揮軍隊進攻的麥肯錫上校在萬分糾結中選擇停止進攻,既是出於軍人需無條件服從軍令,更是導演賦予戰爭「箭已上弦,亦可不發」的期盼,因為戰爭本身就是悲劇

無論是影片肌理中深藏的動機、背景,還是故事劇本的最終演繹,都共同指向「反戰」的情結

undefined

運用示範

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拯救一群人的英雄故事這麼簡單,就像電影《1917》中,斯科菲爾德拯救1600條性命,也沒能成為英雄。據統計,一戰歷時4年多,大約有900萬人戰死,2000萬人受傷,1000萬人因飢餓和瘟疫而死。在這場荒唐的戰爭面前,沒有英雄豪傑,斯科菲爾德和他的戰友與敵人,都是這場荒唐戰爭的犧牲品。任何非正義的戰爭都只會帶來無盡痛苦,和平才是人類最終的理想如今我們回首戰爭,是為了銘記戰爭給社會帶來的不幸,更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進而遠離戰爭

#盟軍盟友:殘酷殺戮中的溫存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抒情詩歌與唯美的自然景物,與緊張的戰爭環境極度「不和諧」。槍林彈雨中的奔跑被漫天櫻花打斷,命懸一線的疲憊跋涉被歌聲喚醒。而影片所引發的哲學思考是:若一個士兵,在戰友犧牲、缺乏組織後援的情況下單獨執行任務,他真的是一個人作戰嗎?

電影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失去同伴後,斯科菲爾德偶遇了一群其他部隊的友軍。出於袍澤之誼,友軍對他噓寒問暖,還讓他搭了一段順風車。在廢墟中潛伏時,斯科菲爾德遇到一名法國女人,二人明明語言不通,卻能毫無阻礙地交流。斯科菲爾德給女人留下了救命的食物,女人為斯科菲爾德檢查傷口,並給他指明了去往軍隊的路。從純物質的意義上看,這些幫助的意義可能都不大,卻讓斯科菲爾德感到了寬慰和激勵,使得他能夠堅定心中的信念,捨身忘我地走下去。

undefined

◆ 運用示範

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展示了人類永恆的困境:我們用著相同的語言,卻無法交流;我們彼此陪伴,卻相互傷害;我們不知去往何方,卻在此地盤桓;我們等待希望,能等到的卻只有死亡。但影片《1917》卻刻意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士兵和法國女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彼此領會;他們初次見面,卻相互信任;他們身處絕境,卻為對方提供彌足珍貴的一線生機。現實中,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們更需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

#「一鏡到底」: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

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1917》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影片前半部分極度寫實,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後半段則帶領觀眾進入夢一般的超現實,無人區櫻花盛開,落英繽紛,戰區寂靜無聲,危機四伏。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創作出的奇異弔詭的影像,令人嘆為觀止。

另外,影片運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整部電影是一個長鏡頭,沒有鏡頭切換,一氣呵成。導演薩姆·門德斯將「一鏡到底」首次運用到戰爭題材中,是影片最突出的亮點,也是被詬病的重點。作為一部一戰題材的影片,在戰爭片的範疇內探討《1917》的優劣,它的思想深刻程度確實顯得單薄,人物扁平,為了追求形式而犧牲了內容。而偉大的電影從來不僅僅靠「炫技」,技術背後承載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對命運的關切

undefined

◆ 運用示範

一般來說,作品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於內容,並隨著內容的改變而改變。《1917》上映後,招致了不少「形式大於內容」的批評。但換個角度思考,文藝作品要想獲得關注,總要從形式或者內容中的一個方面進行突破,與其平庸地在領域內自我重複,給人一種熟悉的沉穩之感,倒不如通過技術上的突破,帶來全新的表現形式。

《1917》藉助新的形式,將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運用到戰爭題材,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

相關焦點

  • 《1917》,豆瓣8.5分的反戰電影,一鏡到底的視覺盛宴
    開闊的陣地戰和首次投入戰爭的坦克,讓交戰兩方很默契的將交戰地點從開闊的陣地戰變成更加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故事時間在索姆河戰役之後,協約國正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因為通信設施的限制,當時想傳達重要的信息。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然而這些,說到底都只是《1917》戰爭場面吸睛;但《1917》真正優秀之處之處,是在於電影它極其低調沉穩的敘事,背後卻織以一張全片一鏡到底的溫柔的網,支撐住了一個小人物歷劫心境投射在大時代的戮力反戰精神。然而時至今日,善用出神入化的剪接技術常能讓觀眾看片時不受剪輯而被剪斷觀影情緒。
  • 《1917》上映,一鏡到底真的適合戰爭片嗎
    《1917》在北美上映後,被稱為"為銀幕而生的電影"。沒錯,雖然一鏡到底的電影早已不是第一次,而且《1917》不能算真正的一鏡到底,中間還加了一些隱藏剪輯點。一鏡到底還是羅傑·狄金斯的第一次嘗試,最後拿下奧斯卡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視覺三項大獎,也算是眾望所歸了。影片上映後也引來一些專業人士的討論,覺得一鏡到底不適合拍戰爭片,或者《1917》的長鏡頭沒有表現出戰爭的真正含義。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給離戰爭既很遠又很近的現代觀眾們一場最生動也最深刻的反戰教育。 《1917》「雕刻時光」的方式,是採用銀幕內外時間同步的一鏡到底,全片由一個連續不斷的長鏡頭構成。 當然,比起《俄羅斯方舟》這樣真正一刀未切的長鏡頭電影,《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1917》,豆瓣8點5分的反戰電影,一鏡到底的視覺盛宴
    坦蕩的陣地戰和初次投入戰鬥的坦克,讓徵戰兩方非常默契的將徵戰地址從坦蕩的陣地戰造成加倍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段子時間在索姆河戰鬥以後,協大概國正決策打擊興登堡防地。由於通訊辦法的限定,其時想轉達緊張的消息。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 在這其中,嚴格來說,又分為「真一鏡到底」與「偽一鏡到底」。 與已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鳥人》一樣,《1917》也是「偽一鏡到底」。 在此前「奧斯卡前哨站」好萊塢年度影評人協會獎項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個「最佳剪輯獎」!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1917》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1917》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2014年岡薩雷斯的《鳥人》同樣是119分鐘的偽一鏡到底,但其影片大多場景在室內,相較於《1917》戰場外景,難度無法相比。可以說門德斯導演把攝影、鏡頭、場景調度、剪輯等技巧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極致。這些造就了最終的一鏡到底。可除了一鏡到底呢?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讓人記住的點。這點後面再說。偽戰爭片。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一戰史詩
    今年在奧斯卡大火的電影《1917》就是一部關於一戰題材的戰爭佳作。雖然《1917》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卻仍舊獲得了10項奧斯卡金獎提名,絲毫沒有影響電影的口碑。電影《1917》由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影片的故事結果非常簡單,講述了一戰期間,英德正處於惡戰,兩個普通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臨危受命,要在規定的8個小時內穿越敵區為前線送去信件,傳達「立即停攻」的訊息。於是,這兩個年輕的士兵在戰場上開始與時間賽跑,最終一人犧牲,一人歷經艱難終於及時到達,挽救了1600條友軍的生命。
  • 《1917》影評:一鏡到底,有利有弊
    一鏡到底一鏡到底是這部電影最明顯、最直觀的亮點。全片用一種記錄者的第一視角,讓觀眾緊跟著主角們行進,給人一種極大的視覺衝擊,代入感和沉浸感非常強。單線直走的劇情除了讓暈3d的觀眾看著頭疼,劇情單薄也是一鏡到底帶來的缺點。一鏡到底註定了電影沒法多線描述,也使得電影更多的是在表現,而不是在講述。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 71歲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也在奧斯卡的第15次提名後,憑藉《1917》的自然光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拿下最佳攝影,繼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後,第二次捧回了小金人。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那什麼是「一鏡到底呢」?雖然很多觀眾也都有所了解,但也有部分觀眾並不清楚。在這裡雲哥就來稍微通俗的解釋一下,所謂的「一鏡到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鏡頭拍到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長鏡頭」,只不過這個長鏡頭是貫穿整個影片的。那長鏡頭有什麼好處呢?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周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