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2020-12-22 騰訊網

倘若下個月,《1917》真的拿下最終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它會是影史最易懂的一部奧斯卡BP(Best Picture)

片方自信發布「衝擊奧斯卡版海報」

這不是一部靠故事取勝的電影,因為恐怕一個10歲孩童也能輕易明白它在發生著什麼。

《1917》天然帶有雙重矛盾。

它當然是技術向電影,在「一鏡到底」的概念確立之時,它就是一場技術冒險。

全劇組都將為這場冒險支付超出普通電影5部的工作量,以完成「全片只有一個鏡頭」這樣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與此同時,創作者想達致的最終目標卻是「去技術化」。

他們的一切努力都要讓觀眾忘記攝影機的「存在」,讓觀眾沉浸入主角的第一人稱視角,親臨「真實」的一戰戰場。

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大片,不如說是一部文藝範驚悚片

敵軍營地「不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的窒息感無時無刻不侵蝕著主角與觀眾緊繃的神經。

我們帶著抗拒、忐忑、惶恐的心情被迫上路,跟著主角一同喘息、遊弋、奔逃。

在當中,我們將歷經恐怖的前線戰壕、命懸一線的敵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燒著的末日教堂、櫻花飄飛的河流,置身於影史最殘酷而最「美」的戰場。

同時,我們的情緒將隨一曲動人的人性之歌遊走,這個「衝入敵方拯救1600人」的故事閃耀著兩個普通一戰士兵溫情的人性光輝。

如若《1917》繼金球獎最佳電影後再如願問鼎奧斯卡,這無疑是屬於「影像」、「技術」與「人性」的勝利。

換句話說,這是屬於「影像本體」的勝利。

《1917》此前已拿到金球獎最佳影片

01

「一鏡到底」的後現代性影像

「一鏡到底」這個攝影技法很容易理解。

電影從亮屏的那一刻起,到結尾黑場與字幕止,只「不被任何剪輯的一個長鏡頭」搞定。

因高超的技術難度,影史上,「一鏡到底」的電影鳳毛麟角。

最出名的要屬《奪魂索》《帝國大廈》《俄羅斯方舟》《鳥人》等。

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

在這其中,嚴格來說,又分為「真一鏡到底」與「偽一鏡到底」。

前者代表是《俄羅斯方舟》,它是真正的由一個攝影師拿著數碼攝影機連續運動拍攝99分鐘而成的電影。

後者代表是《鳥人》,其實它是由幾組「很長的鏡頭」拼接在一起,給人造成一種「一個鏡頭拍到底」錯覺的電影。

與已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鳥人》一樣,《1917》也是「偽一鏡到底」

在此前「奧斯卡前哨站」好萊塢年度影評人協會獎項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個「最佳剪輯獎」

當然,不管「真」還是「偽」,對於大部分觀眾,那種真實性的分界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個人看來,拍「一鏡到底」的手法不重要,呈現的結果ok就是好的。

《1917》的呈現幾近是完美的,而它最令我震驚的一點是:

它還呈現出一種後現代性的影像。

簡單來說,它消解了傳統戰爭片的宏大戰爭敘事,也不將目光對準激烈的戰爭場面,而是執著於從士兵個體視角看「實時發生的眼前」

它反抗精英主義的大格局戰爭觀,它蔑視精英視角;

它只關心戰士最當務之急的「眼前」,它選擇與大眾站在一邊。

甚至,它近乎接近於「電子遊戲」的介質,而脫離了現代主義「電影」的範疇。

在電影官方花絮中,導演薩姆·門德斯提到,他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去看。

通常來說,戰爭片並不是年輕人鍾愛的類型,而導演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正源於《1917》「電子遊戲」式的後現代性。

我們沒必要再在看戰爭片時背負沉重的歷史枷鎖,本著嚴肅的姿態去審視戰爭,我們只用安靜坐在影院桌椅上,去「經歷」就好了。

119分鐘時長裡,我們進入的是1917年4月6日一戰戰場上普通的一天。

兩個年輕單兵Schofield和Blake倉促間受命,為拯救Blake哥哥所在部隊近1600多人的性命,他們要獨自冒險穿越敵區,傳達停止進攻的軍令。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遊戲,從兩人登上敵軍戰壕起,我們就像在玩一個「第一人稱」跑酷遊戲,與他們闖過一道道關卡。

兩人路上經過的每一片土地景觀都是「一次性」的,連請來的幾個大牌演員也只能淪落為類似遊戲中的「NPC角色」,難逃「打醬油」命運。

這種設定讓每一處的景觀都獨具魅力,鐵絲網格、塹壕坑道、死人死馬、斷垣殘壁、德軍宿舍、鄉間村舍、暗夜火光、櫻花河流、寂靜草地......

從戰壕到前線,從敵營到廢墟,從高塔到瀑布,這些共同構成了極具「殘損美學」的詩意戰場影像,這些都出自可能是好萊塢最偉大的攝影師之手。

羅傑·狄金斯,這位曾陪跑14次「奧斯卡最佳攝影」的傳奇攝影師去年終於憑《銀翼殺手2049》首次拿獎,今年則極有可能會二度稱王。

層次感的構圖、用天氣與環境調色、光影的明暗變化和冷暖對比,這些都是羅傑.狄金斯的招牌。

影片最嘆為觀止的段落,主角 Schofield在黑夜中頂著火光與信號彈的光影奔逃。

光在建築物上繪製出一道道曳影,並隨Schofield的移動錯落有致地鋪散開,整段影像如宗教味的「人間地獄」,卻又呈現出美如油畫的極致光影美學。

而大部分場景中,前景人物的走位,後景的物件擺放,隨攝影機移動,逐步延展開觀眾視野的立體空間,每一幀攝影畫面都在傳遞豐富的信息量。

不同的場景,攝影機的機位、景別要隨之切換,平拍、俯拍、仰拍、旋轉,廣角、全景、中景、特寫,兩主角享受著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攝影盛宴」之一。

尤其是敵軍飛機意外墜毀在兩人面前的那場戲,簡直像是狄金斯在給我們每個人上 「攝影大師課」。

如果說《1917》拿奧斯卡最佳電影還有諸多變數,「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幾乎已經被羅傑·狄金斯攬入懷中。

02

一場全劇組參與的技術冒險

用「一鏡到底」拍戰爭片,在薩姆·門德斯之前沒有導演嘗試過。

曾憑《美國麗人》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他也是第一次挑戰戰爭題材。

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國麗人》

他需要讓全劇組人跟他一起冒險,壓力巨大。

在花絮中,他也坦言,「這個拍攝難度是普通電影的5倍。」

在前年12月31號上映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中國觀眾已經見識過在大熒幕上看1個小時「一鏡到底」電影的魅力,而且那個是「真一鏡到底」。

如果你有興趣看看《地球》相關的花絮或幕後文章,你就會知道當時畢贛的主創團隊究竟花了多大的成本和代價去拍攝

當時宣傳期看到畢贛導演的狀態,我感覺他整個人都被那部電影掏空了。

《1917》雖然不是「真一鏡到底」,它的拍攝難度絲毫不亞於《地球》。

「一鏡到底」意味著連續的時間和空間,除了隱藏剪輯點和特效,劇組需要克服各式各樣的技術難題。

首先,他們需要搭建一條超遠距離的「戰爭遊戲通道」,無論是死亡戰壕,還是燃燒小鎮,還是櫻花河流,他們都要在這些地方放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

用挖掘機開挖戰壕, 用直升機鋪灑彈藥殼,用石膏製作大量死屍和死馬,這些全都是「大工程」。

然後是場面調度與攝影的工作,絕不是一份輕鬆的差事。

人物移動,攝影組便要隨之同步移動,而為了避免鏡頭晃動造成觀眾暈眩,一直手持斯坦尼康(穩定器)這樣的重物幾乎是家常便飯。

拍攝人物奔跑的鏡頭,攝影組要把攝影設備全部搬到車上,「搭車拍攝」。

而為了讓影像質感與戰場的氤氳氣氛相匹配,他們選擇所有場景在「陰天」拍攝。

因必須採用順時序拍攝,如遇驕陽的大駕光臨,劇組就只能被迫全面停工,改為彩排。

天氣、導演、演員、攝影組、燈光組、特效、爆破,整套拍攝有賴於多個部門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這樣一個奇蹟般的任務。

另一方面,這場「技術冒險」還很有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

並非所有的觀眾都能理解「一鏡到底」的必要性,它在攝影方面也許做到了極致,但在其他方面則拋棄了很多。

多數影評談到影片人物淪為工具的缺憾,一味地移動讓全片中沒有一個人物被立體塑造。

電影勢必在奧斯卡表演獎上無一斬獲,如果它是最佳電影,這種情況是很罕見的。

電影的故事也太過簡單,看不到導演戰爭觀的表達與輸出,只看到導演滿滿的「計算」和「算計」。

有些辛辣的影評提到,整個觀感像是在玩遊樂場的過山車或逛一個主題公園,每到一處場景相當於主角們在「打卡」。

看完電影,就像逛完一個遊樂園,娛樂完,什麼都沒留下。

甚至他們造了個詞,《1917》是一部「爆米花戰爭電影」。

這樣的評價或許的確反映出一部分觀眾的觀影體驗,這很正常,我不置可否。

不同觀眾對一部電影的帶入與參與一定有程度上的巨大差異。

而於我個人而言,觀影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何這個很簡單的故事在好幾處地方深深打中了我,給了我至少4次情感暴擊?

思考過後,我仍很難用一個理性的分析方法來解釋這個原因,因為感受這個東西真的很主觀。

後來,有一個詞逐漸清晰地浮現在我腦海——「心理實驗」。

03

關乎「人性」的心理實驗

如果仍從戰爭片的維度來看《1917》,它在敘事視角上其實與去年我們聊過的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極為相似。

《他們已不再變老》組接博物館真實的歷史資料,第一次告訴世人「真實的一戰士兵究竟都是怎樣生活的」。

你會發現,對一個年輕士兵來說,戰爭就像一個「上帝隨意拋骰子」的遊戲,生存或死亡,全靠運氣。

戰爭既不浪漫,也不有趣,戰爭最大的特點叫未知,叫恐懼,或者叫虛無。

《1917》也一樣,它與《他們已不再變老》一樣都執著於個體敘事,也從「屌絲士兵的視角」看戰爭。

當攝影機唯一的興趣在於士兵的「眼前的正發生」,我們發現,《1917》全片都是一場「心理實驗」。

這場實驗的參與者是兩位主角,是導演,是觀眾,是影評人。

你當然可以選擇抽離情緒,用理性的方式來看此片,去拆解電影的剪輯點,破解導演的創作思路。

但於更多人來言,你只要投入情緒進去,《1917》就是一部驚悚片。

它塑造了一個象徵恐懼的猛獸,名字叫「戰爭」,它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我們被「戰爭」這位龐然大物的恐懼情緒所包裹,一同期待又害怕著電影下一幕的發生。

下一幕也許是死亡,也許是存活,我們像準備打開「薛丁格的貓」的那個盒子,生與死,處於一個量子態裡面。

而在「戰爭」恐懼之下,電影卻給了所有觀眾一個「溫暖」的情緒出口,這場「心理實驗」的後半段「人性」成了最終的贏家。

如果不幸遭遇到一個敵方士兵,你將作何選擇呢?

殺死他?救他?奴役他?與他做朋友?

影片中就有一段類似的橋段,而兩位主角在一瞬間迎來了一道人性選擇題

在「戰爭」這樣一個最極端的場景下,兩位主角的選擇,擺弄著觀者心底的情緒,它同時關乎人性的溫暖與冰冷。

這個選擇造成了電影的第一個故事高潮點,十分動容,在此不做劇透。

影片中,類似這樣「冷」與「暖」並置的情緒段落非常多。

「戰爭」的「冷」與兩位主角「人性」之光的「暖」形成了劇烈的反差,建構了一個隱藏很深的反戰表達:人的價值遠遠大於戰爭本身。

或許,這就是薩姆·門德斯最想闡述的戰爭觀理念。

影片中間有一段主角躲入敵營樓房,偶遇一對母女的場景,這段戲太美,太暖了。

影片這一鏡從一個美麗的草地上開場,出乎意料地,電影也收尾於一處同樣美麗的草地,有始有終。

明明是場殘酷的「戰爭」,心底湧現的卻是最具人情味的暖意。

某種程度上,《1917》可能拍出了影史最美的戰場與故事。

2個人拯救1600人,這樣的故事在當下又何嘗不充滿人性之光的力量?

影史上,關於二戰的經典電影數不勝數,一戰相關的電影卻少之又少。

或許這與人類在總結一戰史時常用的表述有關,「一戰打得毫無意義」。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不管《他們已不再變老》還是《1917》,他們確乎都拍出了一戰的內核,乃至於戰爭的本質。

他們都在時刻提醒著人類:

戰爭毫無意義,人才偉大。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這是視聽Bang的第88期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1917》開始大火是因為在1月6日的金球獎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大重量級獎項,隨後在1月13日晚的奧斯卡提名上,它又以10項提名持平《愛爾蘭人》和《好萊塢往事》,僅次於《小丑》的11項。
  • 如何評價錯失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
    「必須在八小時內完成使命」註定它沒有《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等影片更有角色塑造空間和敘事張力,不會出現顯而易見的高潮。因此,打破常規場面調度下,一鏡到底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這些缺點。
  • 2小時一鏡到底,全片只有一個鏡頭,《1917》差點就是奧斯卡最佳
    導演 薩姆·門德斯也幾乎要把最佳導演的小金人拿回家中,但沒想到92屆奧斯卡給了全世界觀眾一個驚喜,韓國電影《寄生蟲》成了奧斯卡的「史無前例」,將最重量級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都收入囊中,此前最熱門的《1917》只能陪跑,最後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視覺、音效三項大獎,成了奧斯卡的璀璨遺珠。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但與此同時,對《1917》來說,「沉浸感」也並不全是好事。我們在年初翻譯了《電影手冊》前主編Stéphane Delorme對《1917》的「猛烈檄文「:獲得三座奧斯卡,原來它和《復仇者聯盟》是同一種電影?評論區也非常熱鬧地「吵了一架」。「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 《1917》獲得奧斯卡三好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在入圍的所有影片中,呼聲最高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主題的《1917》,雖然錯過了最佳影片,但他仍然獲得了奧斯卡中的三個最佳大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這些都能體現影片的高內容。「一鏡到底」的「狠話」早在電影宣傳片發布時就已經發布,所謂「一鏡到底」是指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拍攝中沒有重複,最直觀的視覺體驗是觀眾本身和鏡頭的統一,觀眾成為主角的隨從,與上路一起完成艱巨的任務。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鏡到底」戰爭題材影片《1917》坐擁10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技術類大獎。71歲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 也在奧斯卡的第15次提名後,憑藉《1917》的自然光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拿下最佳攝影,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相信今年看過奧斯卡最熱門的幾部電影的朋友們,都會對有一部電影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音響獎的《1917》。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1917》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1917》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2014年岡薩雷斯的《鳥人》同樣是119分鐘的偽一鏡到底,但其影片大多場景在室內,相較於《1917》戰場外景,難度無法相比。可以說門德斯導演把攝影、鏡頭、場景調度、剪輯等技巧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極致。這些造就了最終的一鏡到底。可除了一鏡到底呢?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讓人記住的點。這點後面再說。偽戰爭片。
  •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1917》獲金球最佳影片 加上金牌攝影羅傑·狄金斯坐鎮,《1917》再一次祭出評獎大殺器「一鏡到底」。雖然和《鳥人》一樣是偽一鏡到底,但攝影上為了完成這種視覺效果用了大量巧妙的鏡頭設計,也讓老爺子再提最佳攝影小金人。 回歸電影,《1917》本身的觀感怎麼樣?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1917》影評:有1/2的概率會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它就是美國2020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1917》。金球獎,又被稱為奧斯卡風向標,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有一半都是獲得金球獎在先,隨後又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比如去年的《綠皮書》。那麼,《1917》能否順利拿下奧斯卡金像獎,謎底很快就會揭曉。《1917》的人物和故事非常簡單,就連小學生都能看懂的那種,所以說《1917》真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話,那一定是史無前例的,一定是歷屆奧斯卡中最最最最好懂的電影了,當然也是最友好,最能看的下去的電影之一。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坐擁十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
    今日,備受影迷期待的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式在全國上映。影片發布了最新希望版預告,展現主角在奔赴終點的過程中,與不同人相遇並產生交集,從中感悟到情感的力量,萌生了新的希望。此前,《1917》舉辦首映觀影,觀眾給予不俗評價,直言「詩意的史詩」「細膩又宏偉,刺激又感動」。
  • 「一鏡到底」的《1917》美如畫 「最佳攝影」獎項實至名歸
    《1917》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劇情,而在於它的製作技術。《1917》拍攝中最難的地方不是角色的演繹,而是各種長鏡頭的拍攝和拼接,和要跟隨兩位主角的視角進行故事的推進。《1917》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三大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 「一鏡到底」的《1917》,連獲10項奧斯卡提名,至今中國無人敢拍
    2020年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的榮耀似乎全都被《寄生蟲》佔有了。 作為第一部非英語奧斯卡最佳影片,它從人性角度深層次的刻畫深入人心,也稱得上實至名歸。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今日影評  在年初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電影《1917》連奪最佳視效、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三項技術大獎。8月7日,影片中國上映後取得首周末3686萬的票房成績,在各大網站中的評分也均保持在8.5分以上。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
  • 除了「一鏡到底」,《1917》的故事為何能衝擊奧斯卡?
    《1917》在過去的一個月內,《1917》包攬了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多個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項。《1917》拿下了10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經過此前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後,觀眾對於《1917》的態度就是「一鏡到底」的戰爭題材,視覺體驗肯定會格外突出。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但影片《1917》卻刻意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士兵和法國女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彼此領會;他們初次見面,卻相互信任;他們身處絕境,卻為對方提供彌足珍貴的一線生機。現實中,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們更需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一鏡到底」: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
  • 《1917》:奧斯卡獲獎電影,「一鏡到底」的非典型戰爭片強在哪
    《1917》首映日,我便去影院觀看了這部獲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的戰爭片。這部「非典型」戰爭片強在哪?我的答案是,格局、細節和拍攝手法。而火光卻未能照亮代表著愛與救贖的十字架《1917》中還採用了首尾呼應的場景。影片的開頭是斯科菲爾德坐在樹下被布雷克喊醒去執行任務。影片的結尾,還是成功傳達軍令的斯科菲爾德坐在樹下,拿出珍藏的家人照片,合上疲憊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