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剛回到家,我就收到了同學李立的消息,點開一看又是一個幫忙砍價的連結。
我正準備發個拒絕的表情過去,沒想到李立多加了一句:
老同學,幫我轉發下到朋友圈,就差幾個人就砍價成功了。
我立馬回了過去,」朋友圈你自己不可以發嗎?「
他的回覆,讓我差點氣得想拉黑這個同學。
他是這麼說的,」我在體制內上班,就不太方便轉發這種東西,要是被領導看見了,影響不好。「
我懟了一句,」合著小便宜貪了,還想『白嫖』是吧?「
讓我氣憤的是,明明是他自己想得到一些好處,結果卻又礙於身份,邁不開步子,還想
找各種理由來給自己「開脫」。
可轉念一想,絕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李立」:
在眾人面前是一套,獨處的時候又是另一套;
在生活中是一面,在職場中又是另一面;
在家人面前和朋友面前,也是兩個不同的樣子...
很多時候,可能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又不破壞自己經營好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人帶上了「人格面具」。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時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
而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是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
通俗點來說,人格面具,是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來體現,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去表現理想化的我。
比如穿著時尚,是為了想外界傳遞出你是一個潮人;
而隨身攜帶書本,則是告訴大家你是一個有內涵的人;
...
人們之所以需要戴人格面具,是為了給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會認同,保證自己與他人和睦相處。
02
在解釋人格這個問題上,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希波克拉底理論。
他把人格分成了4種類型:
1.活潑好動的多血質型,比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2.安靜沉著的黏液質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3.多愁善感的抑鬱質型,其中的代表就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4.情緒表達強烈的膽汁質型,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當然,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每個人的氣質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唯一的。而且某種氣質可能在某個人生階段,會相對更突出一些。
比如在剛畢業的那會,我就是典型的膽汁質類型,看到不公的事情或者不順眼的人,一定會第一時間懟上去。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前幾年的工作並沒有太順利。
而如今體驗了社會的「毒打」後,我開始慢慢變得向黏液質類型靠近。喜怒哀樂不再輕易就表現給別人看,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我會去尋找背後的原因,然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後,才去採取行動,而不是之前那樣硬剛。
可能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因為一些經歷而變得多愁善感或者是又重新變回了那個「戰鬥型」的類型。
03
人格面具是有多重性的,對於每個人來說,在家裡你可能是妻子、女兒、母親,但在社會上你可能又是領導、下屬、同事和客戶等等。
不管你承認與否,一個人的行為是會隨著你當時所戴的「面具」不同,而表現出差異的。
就在你坐在高檔餐廳吃飯時,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說話和咀嚼的聲音都比平常小多了?
還有在圖書館裡,如果你手上不拿著一本書看看,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這些都是因為在當時那個特定環境,你必須扮演好那個面具下的角色,否則可就會出糗了。
但如果一個人過分沉溺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就會離自己的天性越來越遠,甚至還會傷害到自己身邊的人。
有一次我跟同事去外面的酒店吃飯,服務員幫我們點完餐後送了兩杯水過來。可能是走太快了,一不小心就把玻璃杯的水灑在了同事身上。
服務員趕緊走上前來給同事擦乾身上,然後嘴裡不停地說著」對不起「。
同事這個時候大發雷霆,衝著服務員嚷嚷:「把你們經理叫來,我新買的衣服,給我賠錢!」
我忙著打圓場,把同事拉到一邊說:「算了算了,也不是什麼大事。人家小姑娘也不是故意的,大家在外面打拼都不容易,消消氣!」
但同事依舊不依不饒,還「教育」了我一番:「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我在公司就是這麼管下屬的。不讓他們長點記性,下次還是會做錯事。」
最後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同事「贏了」一餐飯錢,但我覺得他輸在了格局和共情上。
正是因為他過分沉浸於自己的「領導者「角色,認為其他人都應該是被自己管理的。所以這才導致了自己被」人格面具「所支配和牽著走。
這樣的人雖然在事業上可能會有一些小成就,但彌補不了他在共情上的缺失而帶來的損失。而且太尖酸刻薄的人,註定也難以做成大事。
04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中,我們都想表現最理想化的自己,所以也就戴上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格面具」,甚至還有一些人為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外人的看法,社會的評價標準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那個內心的自我,它渴望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即使那可能沒有沒有外表那麼光鮮,但也依然打動人心。
作者簡介:陳小星,自由撰稿人,只寫有營養的文章。左手寫作,右手奶瓶的90後奶爸。
本文為@陳小星 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