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為人格面具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喜歡看川劇的朋友,對變臉一定很熟悉,轉瞬之間,就換上了一副嶄新的面孔。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臉上也都帶著各種各樣的看不見的面具。人格面具理論是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於給人一個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承認,保證能夠與人,甚至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實現個人的目的。這裡所說的「一面」,即是一個「面具」,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戴上不同的「面具」。在工作中,我們扮演著「員工」、「領導」等身份,回到家中,我們要扮演好妻子、媽媽的身份,這些都是人格面具。
當我們帶著不同人格面具時,所做的事情也不一樣。比如,一個在職場上看似十分冷漠的領導在面對他的孩子時會十分溫和,特別有耐心;再比如,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也會帶著人格面具,會自覺保持安靜,不會大聲喧鬧等。人格面具使我們獲得了社會的認同,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些都是人格面具帶給我們的有利一面,同時它也有害處。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人格面具,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但是,面具多了,難免就會發生矛盾,當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內心衝突。
來我這裡做諮詢的不少人都是人格面具導致的內心衝突。曹偉,兩個女孩的父親,初中畢業後,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市重點高中,但因曹偉的弟弟患有嚴重的腎病,常年吃藥,家裡經濟十分困難。母親便不同意他考高中,執意讓他去讀中專,以便及早參加工作,減輕家裡的負擔,曹偉含著眼淚同意了。現在曹偉是一所中學的老師,他對兩個女兒的學習抓得非常緊,給女兒們制訂的目標是年級前10名,周末也給孩子們安排了不少學習班。他常常對女兒說:「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重點大學。」面對父親苛刻的要求,兩個女兒也從最初的順從變成了現在的反抗。父親越讓她們好好學習,她們越不好好學,成績開始下滑。這是曹偉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的,便與孩子們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妻子也開始反對曹偉的「暴政」,這讓曹偉覺得全世界好像都在跟他作對,沒有人理解他的苦心,內心的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使曹偉心煩氣躁。
曹偉沒有意識到,這是人格面具導致的內心衝突。他未能上高中,未能上大學的遺憾,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他心裡有一個孩子面具,即望子成龍,用心中的孩子面具來塑造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是可造之材,能夠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這叫期待效應,也就是投射性認同;如果孩子是「朽木不可雕也」,曹偉的期待就會落空,期待效應失靈,投射失敗。妻子與曹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產生了分歧,這是很多家庭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如果妻子與丈夫的孩子面具不一樣,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比如,丈夫覺得孩子快樂最重要,沒必要學那麼多興趣班,妻子卻覺得從小要讓孩子多學一些,琴棋書畫都要懂,將來就業會有優勢。這就像給孩子穿衣服,妻子認為應該多穿一些,父親認為應該少穿,於是就會出現這個給孩子穿,那個給孩子脫,搞得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冷還是熱了。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觀念要儘量做到一致。若不一致,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兩人私下協商解決。那麼,是不是夫妻兩個人的孩子面具相同,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呢?不是的,還存在著孩子是否被投射性認同的問題。有些孩子非常叛逆,不管父母怎麼教育,都頑固不化,父母所有的心血也會付諸東流,白費力氣。
希望孩子學習好,能有一個好前途,這是為人父母都會有的期待,但這不能等同於孩子一定就要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按部就班地去做。因為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誰都無法替代,父母要教育孩子走正道,至於孩子的期望是什麼,他將來會選擇哪一條路,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有一個初入職場的女孩對我說:「同事理了一個新髮型,我覺得特別難看,但為了讓她高興,我違心地說:『這個髮型與你的氣質很相符。』我覺得自己太虛偽了,我覺得自己戴了一個假面具。」
說到人格面具,人們自然地就會想到假面具,其實,人格面具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公開與隱私的差別。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是公開面具,在私人場所使用的是隱私面具,這些都是人的社會性。很多人把公開面具當成是假面具,把隱私面具看成是真面目,事實不是這樣的。有時為了適應環境,會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就覺得自己帶著假面具,實則是對自己人格面具的不認可。人要在這個社會生存,要適應環境,人格面具就肯定摘不下來,但我們不要沉迷於某一個面具以致找不到最初的自己。